- 第三编 在炮火洗礼中的蜕变与新生(1937—1949)
- 第二十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
- 第一节 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 第二节 “文艺大众化”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 第三节 国统区抗战文艺的演变
- 第四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艺运动
- 第五节 上海“孤岛”、香港、台湾和沦陷区的文艺运动
- 第二十四章 报告文学的兴起与散文、杂文的发展
- 第一节 在炮火中蓬勃发展的报告文学
- 第二节 《鲁迅风》与《野草》作家群的杂文
- 第三节 散文的演变与复兴
- 第二十五章 民族的心音与战斗的鼓点
- 第一节 抗战时期诗歌的发展趋向
- 第二节 艾青
- 第三节 田间及其他诗人
- 第四节 胡风及“七月”诗派
- 第二十六章 活跃在抗战舞台上的戏剧
- 第一节 短剧的风行
- 第二节 郭沫若的历史剧
- 第三节 曹禺的《北京人》和《家》
- 第四节 夏衍的剧作
- 第五节 其他剧作家的剧作
- 第二十七章 抗战时期国统区小说的丰收
- 第一节 抗战小说的勃兴
- 第二节 张天翼、沙汀、艾芜的小说
- 第三节 茅盾的《腐蚀》与《霜叶红似二月花》
- 第四节 路翎及其《财主底儿女们》
- 第五节 中长篇小说的创作热潮
- 第二十八章 黎明前的沉思与奋起
- 第一节 在民主解放斗争中奋进的国统区文学
- 第二节 关于“主观论”和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
- 第三节 老舍的《四世同堂》
- 第四节 巴金的《寒夜》
- 第五节 钱钟书的《围城》
- 第六节 《虾球传》及其他长篇小说
- 第七节 抒情文学和讽刺文学
- 第二十九章 新的人民文艺
- 第一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解放区文艺新貌
- 第二节 民歌体叙事诗及其他诗作
- 第三节 解放区报告文学的丰收
- 第四节 新歌剧及其他剧作
- 第三十章 赵树理、丁玲及解放区的小说创作
- 第一节 赵树理的小说
- 第二节 孙犁、刘白羽的短篇小说
- 第三节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第四节 《暴风骤雨》及其他中长篇小说
- 第三十一章 台湾和香港、澳门文学(1919—1949)
- 第一节 曲折前行的台湾、香港文学
- 第二节 台湾新文学的萌芽
- 第三节 不断拓展的台湾新文学报刊、社团
- 第四节 多种文学体裁的全面收获
- 第五节 台湾新文学的冰冻与复苏
- 第六节 赖和、杨逵、吴浊流等台湾新文学代表作家
- 第七节 香港和澳门文学
- 结束语
- 附录:中国现代文学大事记(1915—1949)
- 后记
- 修订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