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知识产权法(第三版)


作者:
刘银良
定价:
65.00元
ISBN:
978-7-04-064964-2
版面字数:
5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5-10-20
物料号:
64964-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法学
二级分类:
法学
三级分类:
知识产权

本书分为导论、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余论五篇,全面介绍了现代知识产权法相关知识。导论部分从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与取得讲起,继而谈到知识产权法的法律渊源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专利法部分首先回顾了专利制度发展简史,然后切入专利主体与权利归属、可专题主题、可专利性、专利权的取得、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专利侵权与法律救济等内容;商标法部分在概述商标法基础上重点涉及商标权的客体与主体、注册商标的取得与终止、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侵权及其法律保护等内容;著作权法部分同样从概述出发,然后依次讲到著作权的客体、内容、主体、归属和保护期、限制、侵权与救济等内容;余论部分探讨了植物新品种权、商业秘密权等其他知识产权,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和知识产权滥用相关内容。本书体例新颖,体系完整,兼顾历史研究和比较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把握知识产权制度的纵深,掌握国内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沿。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系统讲授知识产权法的基础教程,也可以作为相关法律实务人员研究知识产权法的辅助读本。

  • 前辅文
  • 第一篇 导论
    • 第一章 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与取得
      •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概念
        •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与范围
        • 二、知识产权概念辨析
        • 三、知识产权概念的阐释:客体的确定
      •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特征
        • 一、知识产权是私权
        • 二、专有性和法定性
        • 三、客体的无形性
        • 四、地域性
        • 五、时间性
      • 第三节 知识产权的取得
        • 一、取得知识产权的先决条件:客体的固定
        • 二、知识产权的取得方式
    • 第二章 知识产权法的法律渊源
      • 第一节 知识产权法的宪法和基本法渊源
        • 一、知识产权法的宪法渊源
        • 二、知识产权法的刑法渊源
        • 三、知识产权法的行政法渊源
        • 四、知识产权法的民法渊源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法的专门法渊源
        • 一、概述
        • 二、专利法体系
        • 三、商标法体系
        • 四、著作权法体系
        • 五、其他知识产权法
        • 六、国际法渊源
    • 第三章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 第一节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概述
        • 一、必要性和方式
        • 二、起源与发展
        • 三、WTO的成立与发展
        • 四、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相关概念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基本原则
        • 一、国民待遇原则
        • 二、独立保护原则
        • 三、最低保护标准原则
        • 四、优先权原则
        • 五、最惠国待遇原则
        • 六、正当程序原则
        • 七、利益平衡原则
  • 第二篇 专利法
    • 第四章 专利制度发展简史
      • 第一节 威尼斯专利法
      • 第二节 英国专利制度发展简史
        • 一、王室特权时代
        • 二、垄断法规的诞生
        • 三、英国专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 第三节 美国专利制度发展简史
        • 一、1790年专利法
        • 二、1793年和19世纪的专利法
        • 三、20世纪的专利法
        • 四、21世纪的专利法
      • 第四节 中国专利制度发展
        • 一、前期的曲折历程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颁布实施
        • 三、1992年第一次修正
        • 四、2000年第二次修正
        • 五、2008年第三次修正
        • 六、2020年第四次修正
    • 第五章 专利权主体与权利归属
      • 第一节 发明人和权利取得方式
        • 一、概述
        • 二、发明人
        • 三、权利取得方式
      • 第二节 职务发明等权利归属原则
        • 一、职务发明的概念
        • 二、职务发明权利归属原则
        • 三、职务发明奖励
        • 四、合作发明和委托发明的权利归属
      • 第三节 外国人及中国港澳台申请人
    • 第六章 可专利主题
      • 第一节 可专利主题的演化和选择
        • 一、可专利主题概念
        • 二、可专利主题范畴的演化
        • 三、可专利主题选择和排除的基础
      • 第二节 专利客体的种类
        • 一、概述
        • 二、发明
        • 三、实用新型
        • 四、外观设计
      • 第三节 不受专利法保护的主题
        • 一、概述
        • 二、为保护公共秩序和道德伦理的概括性排除
        • 三、列举式直接排除
    • 第七章 可专利性
      • 第一节 新颖性
        • 一、现有技术
        • 二、潜在的现有技术
        • 三、新颖性标准的种类
        • 四、新颖性判断和新颖性丧失的例外
      • 第二节 创造性
        • 一、概念
        • 二、创造性判断
      • 第三节 实用性
        • 一、概念
        • 二、美国实用性标准的演化和判断
        • 三、中国实用性标准的审查
      • 第四节 外观设计的可专利性
        • 一、新颖性
        • 二、创造性
        • 三、美观性
        • 四、合法性
    • 第八章 专利权的取得
      • 第一节 专利申请文件
        • 一、概述
        • 二、说明书
        • 三、权利要求书
        • 四、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
      • 第二节 专利申请与审查原则
        • 一、书面原则
        • 二、先申请(先发明)原则
        • 三、单一性原则
        • 四、优先权原则
        • 五、专利审查制度
      • 第三节 专利权取得程序
        • 一、专利申请与审查
        • 二、涉外专利申请
        • 三、保密专利申请和保密审查
        • 四、专利复审与无效宣告
        • 五、司法救济程序
    • 第九章 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
      • 第一节 专利权的内容
        • 一、独占实施权
        • 二、许可他人实施专利权
        • 三、转让权和其他权利
        • 四、专利权人的义务
        • 五、专利权终止
        • 六、发明专利保护期补偿
      • 第二节 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例外
        • 一、专利权限制概述
        • 二、专利权穷竭
        • 三、在先使用
        • 四、临时过境交通工具的使用
        • 五、科学研究例外
        • 六、博拉例外
      • 第三节 专利强制许可
        • 一、概念与种类
        • 二、专利强制许可的条件和限制
        • 三、专利强制推广应用制度
    • 第十章 专利侵权与法律救济
      • 第一节 专利侵权的概念和种类
        • 一、概念
        • 二、直接侵权
        • 三、间接侵权
      • 第二节 专利侵权判断
        • 一、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
        • 二、专利侵权判断概述
        • 三、字面侵权和全面覆盖原则
        • 四、实质侵权和等同原则
        • 五、禁止反悔原则
        • 六、外观设计侵权判断
      • 第三节 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和法律责任
        • 一、专利侵权纠纷处理
        • 二、民事责任
        • 三、刑事责任
      • 第四节 专利侵权诉讼
        • 一、概述
        • 二、诉前保全措施
        • 三、中止诉讼
        • 四、方法专利的举证责任
        • 五、被诉侵权人的应对措施
  • 第三篇 商标法
    • 第十一章 商标法概述
      • 第一节 商标的概念与功能
        • 一、商标的概念与要素
        • 二、商标的功能
        • 三、商标的相邻标记
        • 四、商标制度发展简介
      • 第二节 商标的种类
        • 一、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
        • 二、视觉商标
        • 三、声音商标和气味商标
        • 四、防御商标和联合商标
        • 五、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
      • 第三节 商标权取得制度和中国商标法基本原则
        • 一、商标权取得制度
        • 二、中国商标法基本原则
    • 第十二章 商标权的客体与主体
      • 第一节 商标权客体的构成要件
        • 一、可注册性概述
        • 二、合法性
        • 三、显著性
        • 四、非功能性
        • 五、对商誉的承载
        • 六、商标的要件与商标法基本原则的对应
      • 第二节 可保护标志的排除
        • 一、为维护公序良俗的排除
        • 二、为保障商标显著性的排除
        • 三、为保证商标非功能性的排除
      • 第三节 商标权主体
    • 第十三章 注册商标的取得与终止
      • 第一节 商标注册
        • 一、商标注册申请文件
        • 二、商标注册审查
      • 第二节 注册商标终止
        • 一、商标注销
        • 二、因注册不当被宣告无效
        • 三、因使用不当被撤销
    • 第十四章 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
      • 第一节 驰名商标
        • 一、概念
        • 二、驰名商标的价值和保护原则
        • 三、驰名商标认定
        • 四、驰名商标保护
        • 五、对驰名商标侵害的救济及其限制
        • 六、中国驰名商标制度的异化及其解决办法
      • 第二节 地理标志
        • 一、概念
        • 二、地理标志的构成和判断
        • 三、《TRIPS协议》对于地理标志保护的规定
        • 四、中国地理标志保护的商标法体系:集体商标与证明商标
        • 五、中国地理标志专门保护体系
    • 第十五章 商标权侵权及其法律保护
      • 第一节 商标权的内容
        • 一、商标专用权
        • 二、商标禁止权
        • 三、商标许可权
        • 四、商标转让权
        • 五、商标续展权和注销权
        • 六、商标注册人的义务
      • 第二节 商标侵权行为及其判断
        • 一、商标侵权行为
        • 二、商标侵权判断
        • 三、美国法院在商标侵权判断中考虑的因素
        • 四、商标侵权抗辩:合理使用
      • 第三节 侵犯商标权的法律责任与侵权诉讼
        • 一、法律责任
        • 二、商标侵权诉讼
  • 第四篇 著作权法
    • 第十六章 著作权概述
      • 第一节 著作权的概念与发展
        • 一、著作权的概念
        • 二、版权制度的发展
        • 三、作者权制度的发展
        • 四、版权体系与作者权体系的交叉与融合
        • 五、中国著作权制度的发展
      • 第二节 著作权的取得和特点
        • 一、著作权自动取得
        • 二、著作权体系的特点
    • 第十七章 著作权的客体
      • 第一节 作品的可版权性与排除
        • 一、作品的概念
        • 二、作品的可版权性
        • 三、思想与表达二分法
        • 四、可版权主题的排除
      • 第二节 作品的种类
        • 一、概述
        • 二、文字作品
        • 三、口述作品
        • 四、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 五、美术、建筑作品
        • 六、摄影作品
        • 七、视听作品
        • 八、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 九、计算机软件
        • 十、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
    • 第十八章 著作权的内容
      • 第一节 作者的精神权利
        • 一、“精神权利”还是“人身权”?
        • 二、著作权中的精神权利与民法中的人身权比较
        • 三、发表权
        • 四、署名权
        • 五、修改权
        • 六、保护作品完整权
      • 第二节 作者的经济权利
        • 一、概述
        • 二、复制权
        • 三、发行权
        • 四、出租权
        • 五、展览权
        • 六、表演权
        • 七、放映权
        • 八、广播权
        • 九、信息网络传播权
        • 十、摄制权
        • 十一、改编权
        • 十二、翻译权
        • 十三、汇编权
        • 十四、其他权利
    • 第十九章 著作权的主体、归属和保护期
      • 第一节 作者及著作权取得方式
        • 一、作者
        • 二、著作权取得方式和原则
        • 三、外国人作为作者
      • 第二节 不同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 一、演绎作品
        • 二、合作作品
        • 三、汇编作品
        • 四、视听作品
        • 五、职务作品
        • 六、委托作品
        • 七、特殊情形的著作权归属
      • 第三节 著作权保护期
    • 第二十章 邻接权
      • 第一节 邻接权概述
        • 一、概念
        • 二、邻接权的主体和客体
        • 三、邻接权国际保护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国邻接权保护体系
        • 一、表演者权
        • 二、录音录像制作者权
        • 三、广播组织权
        • 四、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
    • 第二十一章 著作权的限制
      • 第一节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 一、《伯尔尼公约》中的合理使用规定
        • 二、中国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制度
      • 第二节 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 一、为义务教育的法定许可
        • 二、报刊转载的法定许可
        • 三、制作录音制品的法定许可
        • 四、广播组织播放的法定许可
        • 五、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限制
    • 第二十二章 著作权管理和行政保护
      • 第一节 著作权合同
        • 一、概述
        • 二、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
        • 三、著作权转让合同
        • 四、常见的著作权合同
      • 第二节 著作权集体管理
        • 一、集体管理组织
        • 二、集体管理活动
        • 三、中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 第三节 著作权行政保护和相关事务管理
        • 一、著作权行政保护
        • 二、与著作权相关的公共事务管理
    • 第二十三章 著作权侵权与救济
      • 第一节 著作权侵权及其判断
        • 一、概述
        • 二、直接侵权
        • 三、间接侵权
        • 四、侵权行为判断
      • 第二节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类型
        • 一、仅需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
        • 二、可承担民事、行政、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
        • 三、互联网侵权行为
      • 第三节 著作权侵权诉讼
        • 一、案件受理范围和管辖
        • 二、诉讼时效和诉前措施
        • 三、诉讼证据和举证责任
        • 四、民事责任
        • 五、刑事责任
        • 六、侵权抗辩
  • 第五篇 余论
    • 第二十四章 其他知识产权
      • 第一节 植物新品种权
        • 一、植物新品种保护概述
        • 二、植物新品种权的主体和权利归属
        • 三、植物新品种权的授权条件
        • 四、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授权与无效宣告
        • 五、植物新品种权的内容
        • 六、对植物新品种权的限制
        • 七、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 第二节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
        • 一、概述
        • 二、客体和主体
        • 三、布图设计权的获得
        • 四、布图设计权的内容及限制
        • 五、侵权与诉讼
      • 第三节 商业秘密权
        • 一、概述
        • 二、商业秘密的种类和构成要件
        • 三、商业秘密保护的特点
        • 四、商业秘密保护的内容
        • 五、对商业秘密保护的限制
        • 六、侵权行为与法律责任
    • 第二十五章 制止不正当竞争和制约知识产权滥用
      • 第一节 制止不正当竞争
        • 一、法律渊源:概念与行为
        • 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标识
        • 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名称等
        • 四、实施商业混淆行为的法律责任
        • 五、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 第二节 制约知识产权滥用
        • 一、知识产权滥用行为
        • 二、利用知识产权法制止知识产权滥用
        • 三、利用《民法典》和《对外贸易法》制约知识产权滥用
        • 四、利用反垄断法制约知识产权滥用
  • 知识产权法体系
    • Ⅰ 中国知识产权法体系
    • Ⅱ 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