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溃疡性结肠炎——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第2版)


作者:
李明松  朱维铭  陈白莉  刘占举  刘小伟  周  伟  周智洋  董卫国 主编
定价:
180.00元
ISBN:
978-7-04-064176-9
版面字数:
704.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精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5-03-21
物料号:
64176-00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自然科学
二级分类:
医药卫生
三级分类:
外科学

本书基于目前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学、内镜学、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并以此为基础,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内科治疗、内镜治疗、外科治疗、营养治疗和精神心理治疗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同时,对溃疡性结肠炎及其诊疗与生育、感染性疾病及癌变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本书还对儿童和老年人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及预后、随访和院外管理给予了详细说明,并对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本书文字简明扼要,配有作者们近年来收集和整理的大量典型消化内镜、组织病理学、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图片,从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到临床所涉及的各个角度和层面,全面展示了溃疡性结肠炎的面貌和特点,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本书不仅可供消化内科、消化内镜、消化外科、儿科、老年科、营养科、病理科及影像科医师及中医医师阅读,而且可作为对溃疡性结肠炎科研感兴趣的基础医学研究者和临床医师不可或缺的参考书。此外,本书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其家属也是有益的。

  • 前辅文
  • 第一部分 溃疡性结肠炎的总体介绍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疡性结肠炎的过去
      • 第二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在
      • 第三节 疡性结肠炎的未来
    • 第二章 流行病学
      • 第一节 发达国家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
      • 第三节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
    • 第三章 病因
      • 第一节 易感基因
      • 第二节 环境因素
      • 第三节 精神心理因素
      • 第四节 肠道微生态
      • 第五节 肠道黏膜免疫应答
    • 第四章 病理检查
      • 第一节 内镜下活检标本
      • 第二节 手术切除标本
      • 第三节 机会性感染
      • 第四节 异型增生与癌变
      • 第五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外表现
      • 第六节 不确定型结肠炎和炎症性肠病不能分类
      • 第七节 炎症性肠炎病理报告模式
    • 第五章 内镜检查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结肠镜
      • 第三节 超声内镜
      • 第四节 胶囊内镜
      • 第五节 小肠镜
      • 第六节 胃镜
    • 第六章 影像学检查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放射辐射问题
      • 第三节 影像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
      • 第四节 影像学在溃疡性结肠炎急症中的应用
      • 第五节 影像学在溃疡性结肠炎其他特殊情况的应用
  • 第二部分 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
    • 第七章 实验室检查
      • 第一节 血常规
      • 第二节 凝血功能
      • 第三节 血生化
      • 第四节 免疫学
      • 第五节 病原学
      • 第六节 血清炎性指标
      • 第七节 血药浓度
      • 第八节 抗生物制剂抗体
      • 第九节 大便检查
      • 第十节 尿液检查
    • 第八章 临床表现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消化道表现
      • 第三节 全身表现
      • 第四节 肠外表现
      • 第五节 并发症
      • 第六节 辅助检查
  • 第三部分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第九章 诊断
      • 第一节 病史
      • 第二节 症状
      • 第三节 体格检查
      •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 第五节 诊断要点
      • 第六节 病情评估
      • 第七节 影响溃疡性结肠炎预后的相关因素
    • 第十章 鉴别诊断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感染性肠炎
      • 第三节 克罗恩病
      • 第四节 缺血性结肠炎
      • 第五节 肠贝赫切特病
      • 第六节 肠道淋巴瘤
      • 第七节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肠道淀粉样变性
      • 第八节 憩室病
      • 第九节 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
      • 第十节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相关性肠病
      • 第十一节 肿瘤化疗药物相关性肠病
      • 第十二节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 第十三节 静脉硬化性结肠炎
      • 第十四节 血吸虫结肠炎
      • 第十五节 其他疾病
  • 第四部分 溃疡性结肠炎的一般治疗
    • 第十一章 内科治疗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基础治疗
      • 第三节 药物治疗
      • 第四节 非药物治疗
      • 第五节 诱导缓解治疗
      • 第六节 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 第七节 难治性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或远端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 第八节 肠外表现的治疗
      • 第九节 并发症的治疗
      • 第十节 维持缓解治疗
      • 第十一节 随访
    • 第十二章 营养治疗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营养不良的原因与分类
      • 第三节 营养评价
      • 第四节 营养治疗的目的和作用
      • 第五节 制定营养配方
      • 第六节 营养途径的选择与建立
      • 第七节 营养治疗疗效评价与时限的确定
      • 第八节 营养治疗的并发症及防治
      • 第九节 营养治疗小组
    • 第十三章 内镜治疗
      • 第一节 肠道癌前病变和黏膜内癌变
      • 第二节 肠道出血
      • 第三节 大肠息肉和黏膜桥
      • 第四节 肠道狭窄
      • 第五节 IPAA术后并发症
    • 第十四章 外科治疗
      • 第一节 手术适应证与国内外现状
      • 第二节 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时机
      • 第三节 溃疡性结肠炎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调整
      • 第四节 溃疡性结肠炎术前营养治疗
      • 第五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方式
      • 第六节 术后处理
    • 第十五章 中医药诊疗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病因病机
      • 第三节 中医诊断
      • 第四节 鉴别诊断
      • 第五节 中医治疗
      • 第六节 经典医案
      • 第七节 中医药研究现状
      • 第八节 中西医结合之路
    • 第十六章 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
      • 第一节 日常饮食
      • 第二节 日常活动
      • 第三节 心理健康
  • 第五部分 不同年龄段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 第十七章 儿童溃疡性结肠炎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病史
      • 第三节 体格检查
      •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 第五节 影像学检查
      • 第六节 内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七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 第八节 病情评估与药物治疗
      • 第九节 肿瘤监测与预防
      • 第十节 营养治疗
      • 第十一节 心理治疗
      • 第十二节 手术治疗
    • 第十八章 老年溃疡性结肠炎
      • 第一节 老年UC的流行病学
      •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三节 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程
      • 第四节 治疗
      • 第五节 老年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癌变
  • 第六部分 溃疡性结肠炎特殊情况的处理
    • 第十九章 贫血
      • 第一节 发病机制
      • 第二节 诊断
      • 第三节 治疗
    • 第二十章 肛周病变
    • 第二十一章 感染
      • 第一节 机会性感染
      • 第二节 潜伏性感染
    • 第二十二章 炎症性结肠炎患者的生育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性功能
      • 第三节 受孕能力
      • 第四节 妊娠
      • 第五节 分娩
      • 第六节 哺乳
      • 第七节 生殖系统肿瘤
    • 第二十三章 癌变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肠道癌变
      • 第三节 肠道外癌变
    • 第二十四章 精神心理异常
      • 第一节 流行病学
      •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三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
      • 第四节 治疗
    • 第二十五章 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的构建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诊疗中心的架构
      • 第三节 多学科协作
      • 第四节 数据库的建立
      • 第五节 标本库
      • 第六节 有效沟通
      • 第七节 优化管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