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转型重构及成效评价——理论、方法研究与应用


作者:
张世海 刘 斌 贾艳丽 著
定价:
79.00元
ISBN:
978-7-04-061651-4
版面字数:
570.000千字
开本:
特殊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4-04-15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社会科学
二级分类:
管理学
三级分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

本书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重构、素能升级重塑及其转型成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构建。介绍了应用型转型示范校建设目标、特征、着力点与路径,分析了教师队伍转型的现实逻辑、时代背景、内涵、目标、理念以及需要厘清的20种关系,建立了教师队伍基本结构、立德树人能力结构、教育教学素能结构图谱;分析了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素能升级转型面临的问题与缘起,构建了教师队伍结构优化重构与素能重塑的8个维度的转型路径;建立了教师队伍转型成效的多目标、多层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理论与方法,并给出了应用实例。本书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者与研究者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前辅文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
      • 1.1.1 高质量创新发展呼唤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 1.1.2 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 1.1.3 地方高质量发展需要地方本科高校提供高质量服务
      • 1.1.4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高质量转型
      • 1.1.5 转型示范校建设是推动高质量转型的重要举措
      • 1.1.6 师资队伍整体优化是示范校高质量转型的必然
      • 1.1.7 成效评价理论是引领师资队伍整体优化的关键
    • 1.2 师资队伍转型的现实逻辑与时代内涵
      • 1.2.1 现实逻辑
      • 1.2.2 时代内涵
    • 1.3 应用型转型示范校的建设目标与典型特征
      • 1.3.1 建设目标
      • 1.3.2 典型特征
    • 1.4 应用型转型示范校的建设内涵
    • 1.5 应用型转型示范校发展的着力点
    • 1.6 应用型转型示范校发展的路径
    • 1.7 本书内容规划与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师资队伍转型需厘清的关系与素能结构模型构建
    • 2.1 引言
    • 2.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
      • 2.2.1 产生背景
      • 2.2.2 核心要义
      • 2.2.3 重要地位
      • 2.2.4 建设目标和使命
      • 2.2.5 好教师标准要求
    • 2.3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转型示范校的关系
      • 2.3.1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地位
      • 2.3.2 师资队伍建设与转型示范校的关系
    • 2.4 师资队伍转型与专业认证和国家质量标准的关系
      • 2.4.1 专业认证的意义与价值
      • 2.4.2 师资队伍转型与专业认证的关系
      • 2.4.3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内涵与特征
      • 2.4.4 师资队伍转型与国家质量标准的关系
    • 2.5 师资队伍转型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
      • 2.5.1 “双一流”建设目标与任务
      • 2.5.2 师资队伍转型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
    • 2.6 师资队伍转型与“新工科”建设的关系
      • 2.6.1 “新工科”建设目标与任务
      • 2.6.2 师资队伍转型与“新工科”建设的关系
    • 2.7 师资队伍转型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的关系
      • 2.7.1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及其目标任务
      • 2.7.2 师资队伍转型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的关系
    • 2.8 师资队伍转型与“双万”计划的关系
      • 2.8.1 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 2.8.2 师资队伍转型与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的关系
      • 2.8.3 师资队伍转型与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关系
    • 2.9 师资队伍转型与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和立德树人的关系
      • 2.9.1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原则与目标
      • 2.9.2 师资队伍转型与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关系
      • 2.9.3 师资队伍转型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 2.10 师资队伍转型与课程专业学科思政的关系
      • 2.10.1 师资队伍转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 2.10.2 师资队伍转型与专业思政的关系
      • 2.10.3 师资队伍转型与学科思政的关系
      • 2.10.4 师资队伍转型与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间的关系
    • 2.11 师资队伍转型与时代使命和“三全育人”等的关系
      • 2.11.1 师资队伍转型与时代使命和“五育”并举的关系
      • 2.11.2 师资队伍转型与党建和思政工作等的关系
      • 2.11.3 师资队伍转型与“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的关系
      • 2.11.4 师资队伍转型与教发中心和基层组织的关系
    • 2.12 国外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高质量转型经验
    • 2.13 师资队伍转型的内涵与价值
      • 2.13.1 师资队伍转型的内涵
      • 2.13.2 师资队伍转型的目标
      • 2.13.3 师资队伍转型的价值
      • 2.13.4 师资队伍转型的动力
      • 2.13.5 师资队伍转型的范围
      • 2.13.6 师资队伍转型的理念
    • 2.14 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模型与素能结构模型的构建
      • 2.14.1 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模型的构建
      • 2.14.2 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 2.14.3 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素能结构模型的构建
    • 2.1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师资队伍转型面临的问题与缘起
    • 3.1 引言
    • 3.2 师资队伍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 3.2.1 师资队伍建设特征与要求
      • 3.2.2 师资队伍转型现状与问题
      • 3.2.3 师资队伍三类不协调现象
    • 3.3 教师个体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
      • 3.3.1 教师转型缺乏引导支持的机制
      • 3.3.2 教师转型缺乏创新性顶层设计
      • 3.3.3 教师转型的意识不强、目标不清
    • 3.4 师资队伍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
      • 3.4.1 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重构难
      • 3.4.2 “双高双能”型教师结构提升难
      • 3.4.3 “双师双经历”型教师培养难度大
    • 3.5 师资队伍转型问题与挑战的缘起
      • 3.5.1 研究不深,转型缺乏理论的引导支撑
      • 3.5.2 重视不够,转型缺乏系统的顶层谋划
      • 3.5.3 目标不清,转型缺乏体制机制的驱动
      • 3.5.4 支持不足,转型缺乏业界社会资源导入
      • 3.5.5 难度较高,转型缺乏外在动力和内驱力
      • 3.5.6 竞争激烈,高校人才引进缺乏竞争优势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使命引领型师资队伍转型重构路径创新
    • 4.1 引言
    • 4.2 研究助力师资队伍重构路径理论创新
      • 4.2.1 强化重构路径理论创新研究的背景意义
      • 4.2.2 强化重构路径理论创新研究的内容举措
      • 4.2.3 强化重构路径理论创新研究的项目规划
    • 4.3 科学谋划师资队伍形态转型重构顶层设计
      • 4.3.1 形态转型重构顶层设计的使命与愿景
      • 4.3.2 形态转型重构顶层设计的内容与战略
      • 4.3.3 形态转型重构顶层设计的任务与举措
    • 4.4 使命引领提升师资队伍立德树人能力
      • 4.4.1 立德树人能力是教师队伍的第一能力
      • 4.4.2 使命引领是深度提升立德树人能力的关键举措
      • 4.4.3 课程思政是深度提升立德树人能力的战略重器
    • 4.5 目标导向优化师资队伍十种显性结构
      • 4.5.1 优化重构十种结构是提升成效的关键着力点
      • 4.5.2 目标导向是保障结构优化重构成效的应然之举
      • 4.5.3 引培结合、“双师双能”是结构优化重构的关键路径
    • 4.6 绕中心、打底色,重塑师资队伍十种素能结构
      • 4.6.1 重塑十种素能是提升整体软实力的关键一招
      • 4.6.2 “六个一”引领是保证素能、重塑成效的关键举措
      • 4.6.3 创新理念、强化课程思政是重塑素能的重要路径
    • 4.7 激活力、谋长远,构建师资队伍转型十种机制
      • 4.7.1 创新体制机制是师资队伍高质量转型的关键之举
      • 4.7.2 国家宏观引导是高质量转型的关键
      • 4.7.3 构建十种机制是迈向新高度的战略创新
    • 4.8 跨界合作,构建师资队伍转型五类平台
      • 4.8.1 支撑平台是历练升级综合素能的有效载体
      • 4.8.2 多元跨界构建五类平台是转型的重要保障
    • 4.9 打破八类壁垒,着力打造十类教师队伍
      • 4.9.1 破除壁垒是打造多元跨界团队的应然之举
      • 4.9.2 打造团队是激发活力、形成整体优势的关键之策
    • 4.10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 引言
    • 5.2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一级指标体系构建
    • 5.3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指标体系构建
      • 5.3.1 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分解
      • 5.3.2 数量结构合理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3 基本结构合理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4 “双师双能”型教师结构合理性指标的构建
      • 5.3.5 兼职教师结构合理性指标的构建
      • 5.3.6 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4 师资队伍基本素能结构合理性指标体系构建
      • 5.4.1 基本素能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的分解
      • 5.4.2 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有效性指标构建
      • 5.4.3 应用型科研与创新能力合理性指标构建
      • 5.4.4 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能力合理性指标构建
      • 5.4.5 教师素能结构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5 师资队伍转型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指标体系构建
      • 5.5.1 转型发展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指标的分解
      • 5.5.2 转型发展理念与举措有效性指标构建
      • 5.5.3 转型素能提升支撑平台有效性指标构建
      • 5.5.4 转型支撑专项行动计划有效性指标构建
      • 5.5.5 转型成效评价标准机制有效性指标构建
      • 5.5.6 转型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指标体系构建
    • 5.6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及其典型代表性成果指标体系构建
      • 5.6.1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典型代表性成果评价指标的分解
      • 5.6.2 教育教学教研能力转型成效及代表性成果指标构建
      • 5.6.3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转型代表性成果指标构建
      • 5.6.4 人才培养与办学质量提升成效代表性成果指标构建
      • 5.6.5 转型成效的典型代表性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7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特征
    • 5.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标准与方法
    • 6.1 引言
    • 6.2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等级与取值区间确定
      • 6.2.1 转型成效评价等级的确定
      • 6.2.2 评价等级区间与均值的确定
    • 6.3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 6.3.1 数量结构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 6.3.2 基本结构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 6.3.3 “双师双能”企业经历教师结构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 6.3.4 行业背景兼职教师结构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 6.4 师资队伍素能结构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 6.4.1 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有效性评价标准构建
      • 6.4.2 应用型科研创新能力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 6.4.3 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能力合理性评价标准构建
    • 6.5 师资队伍转型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评价标准构建
      • 6.5.1 转型理念与顶层设计有效性评价标准构建
      • 6.5.2 转型支撑平台有效性评价标准构建
      • 6.5.3 转型支撑专项项目有效性评价标准构建
      • 6.5.4 转型评价标准与保障激励机制有效性评价标准构建
    • 6.6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典型代表性成果指标评价标准构建
      • 6.6.1 教育教学教研能力转型典型成果评价标准构建
      • 6.6.2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转型成效代表性成果评价标准构建
      • 6.6.3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办学质量提升成效代表性成果评价标准构建
    • 6.7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标准构建与特征
    • 6.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
    • 7.1 引言
    • 7.2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的理论框架
      • 7.2.1 转型成效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
      • 7.2.2 转型成效评价的过程模型
      • 7.2.3 转型成效评价问题的求解策略
      • 7.2.4 转型成效评价指标权重向量的确定
      • 7.2.5 转型成效评价等级的标尺向量
      • 7.2.6 转型成效评价标准及量化方法
      • 7.2.7 转型成效评价方法及分类
      • 7.2.8 转型成效评价手段的选择
    • 7.3 转型成效评价指标权重向量的确定方法
      • 7.3.1 德尔菲法
      • 7.3.2 判断矩阵分析法
      • 7.3.3 专家调查表法
      • 7.3.4 系统权重确定
    • 7.4 转型成效观测点指标评价方法
      • 7.4.1 论域模糊集与隶属函数
      • 7.4.2 观测点指标的量化方法
    • 7.5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观测点转型成效评价
      • 7.5.1 数量结构合理性观测点转型成效评价
      • 7.5.2 基本结构合理性观测点转型成效评价
      • 7.5.3 “双师双能”企业经历教师结构合理性成效评价
      • 7.5.4 行业背景兼职教师比例结构合理性指标评价
    • 7.6 师资队伍素能结构合理性观测点转型成效评价
      • 7.6.1 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有效性观测点转型成效评价
      • 7.6.2 应用型科研创新能力合理性观测点转型成效评价
      • 7.6.3 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能力合理性观测点转型成效评价
    • 7.7 转型发展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 7.7.1 转型理念顶层设计有效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 7.7.2 转型发展支撑平台有效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 7.7.3 转型发展专项支撑项目有效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 7.7.4 转型发展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 7.8 师资队伍转型代表性成果合理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 7.8.1 教育教学教研能力代表性成果合理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 7.8.2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代表性成果合理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 7.8.3 人才培养与办学质量提升代表性成果合理性观测点成效评价
    • 7.9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
      • 7.9.1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模型与评价方法
      • 7.9.2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构合理性评价
      • 7.9.3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素能合理性评价
      • 7.9.4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评价
      • 7.9.5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部分代表性成果合理性评价
      • 7.9.6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合理性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7.10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师资队伍转型成效评价案例
      • 7.10.1 某待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概况
      • 7.10.2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评价
      • 7.10.3 师资队伍素能结构合理性评价
      • 7.10.4 师资队伍转型保障与激励机制有效性评价
      • 7.10.5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代表性成果合理性评价
      • 7.10.6 师资队伍转型成效合理性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 7.11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成果和结论
    • 8.2 待研究工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