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室内空气PM2.5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


作者:
侯立安 任明忠 张寅平 朱天乐 王 博 编著
定价:
78.00元
ISBN:
978-7-04-061378-0
版面字数:
24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精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4-09-13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自然科学
二级分类:
环境
三级分类:
环境工程

近年来,细颗粒物(PM2.5)已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环境空气的首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及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在雾霾天气条件下,室内空间与大气环境的空气交换会直接导致室内空气PM2.5污染。室内空气PM2.5的来源、分布特征、健康风险等是当今环境科学、公共卫生及室内空气质量研究共同关心的课题。本书共十一章,前六章全面梳理了我国室内空气PM2.5污染现状,特别是对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典型地区的PM2.5污染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后五章开展了室内空气PM2.5暴露调查和健康风险评价,介绍了PM2.5浓度的预测评估模型,提出了室内空气PM2.5污染监测和净化的相关标准、技术,制定了室内空气PM2.5污染的防控对策。

本书适合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密闭空间环境的设计、管理人员使用和参考,也可供专业研究机构的学术研究人员使用。

  • 前辅文
  • 第一章 引言
    • 1.1 室内空气PM2.5来源
      • 1.1.1 室内源
      • 1.1.2 室外源
    • 1.2 PM2.5污染现状
      • 1.2.1 大气PM2.5污染现状
      • 1.2.2 室内空气PM2.5污染现状
  • 第二章 典型地区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污染特征研究方法
    • 2.1 浓度监测方案
    • 2.2 样品采集
      • 2.2.1 采样地点
      • 2.2.2 采样要求
      • 2.2.3 样品分析
    • 2.3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2.3.1 PM2.5实时监测仪器
      • 2.3.2 PM2.5膜采样研究
  • 第三章 北京市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污染特征
    • 3.1 研究方法
      • 3.1.1 北京市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浓度监测研究
      • 3.1.2 北京市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膜采样研究
    • 3.2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污染特征
      • 3.2.1 典型场所室内空气PM2.5浓度的月变化
      • 3.2.2 典型场所室内空气PM2.5浓度与室外环境的关系
    • 3.3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理化特性
      • 3.3.1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浓度
      • 3.3.2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主要化学组成
      • 3.3.3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水溶性离子的分布特征
      • 3.3.4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分布特征
      • 3.3.5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 3.3.6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 3.4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来源解析
      • 3.4.1 室外空气PM2.5来源解析
      • 3.4.2 室内空气PM2.5来源解析
  • 第四章 上海市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污染特征
    • 4.1 研究方法
      • 4.1.1 上海市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浓度监测研究
      • 4.1.2 上海市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膜采样研究
    • 4.2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污染特征
      • 4.2.1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污染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
      • 4.2.2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浓度相关性及渗透系数研究
      • 4.2.3 典型场所室内空气PM2.5浓度预测模型构建
      • 4.2.4 烹任对室内空气PM2.5浓度的影响
      • 4.2.5 通风对室内空气PM2.5浓度的影响
      • 4.2.6 空气净化设备的使用对室内空气PM2.5浓度的影响
    • 4.3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理化特性
      • 4.3.1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浓度
      • 4.3.2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主要化学组成
      • 4.3.3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水溶性离子的分布特征
      • 4.3.4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分布特征
      • 4.3.5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 4.3.6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 4.4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来源解析
      • 4.4.1 室外空气PM2.5来源解析
      • 4.4.2 室内空气PM2.5来源解析
  • 第五章 广州市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污染特征
    • 5.1 研究方法
      • 5.1.1 广州市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浓度监测研究
      • 5.1.2 广州市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膜采样研究
    • 5.2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污染特征
    • 5.3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理化特性
      • 5.3.1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水溶性离子的分布特征
      • 5.3.2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分布特征
      • 5.3.3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 5.3.4 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 第六章 典型地区典型场所室内外空气PM2.5污染特征分析和对比
    • 6.1 PM2.5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和对比
      • 6.1.1 PM2.5浓度实时监测结果比较
      • 6.1.2 PM2.5膜采样检测结果比较
    • 6.2 PM2.5化学特性分析和对比
      • 6.2.1 PM2.5主要化学组成比较
      • 6.2.2 PM2.5中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比较
      • 6.2.3 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分布特征比较
      • 6.2.4 PM2.5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比较
  • 第七章 室内空气PM2.5的暴露调查和健康风险评价
    • 7.1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 7.1.1 危害识别
      • 7.1.2 剂量-效应关系
      • 7.1.3 不确定性分析
    • 7.2 暴露评价
      • 7.2.1 暴露评价公式
      • 7.2.2 个体PM2.5暴露浓度
      • 7.2.3 人群时间一活动模式
    • 7.3 风险表征
      • 7.3.1 风险判定标准
      • 7.3.2 致癌风险
      • 7.3.3 有阈健康风险
    • 7.4 办公室上班人群的暴露风险评价
      • 7.4.1 致癌金属和多环芳烃呼吸暴露量
      • 7.4.2 非致癌风险
      • 7.4.3 致癌风险评价
  • 第八章 室内空气PM2.5浓度的预测评估
    • 8.1 室内空气PM2.5不同来源的贡献研究
      • 8.1.1 室内空气PM2.5不同来源贡献的模型分析
      • 8.1.2 模型应用与实验验证
    • 8.2 颗粒物穿透系数估算方法研究
    • 8.3 室内空气PM2.5/PM10浓度预测评估软件的研发
      • 8.3.1 软件技术方法及框架的介绍
      • 8.3.2 新风系统和开窗与空气净化器对室内空气PM2.5污染防控效果的研究
      • 8.3.3 开窗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九章 室内空气PM2.5污染监测
    • 9.1 环境空气PM2.5监测相关标准
      • 9.1.1 国外相关标准
      • 9.1.2 国内相关标准
    • 9.2 环境空气PM2.5监测技术与设备发展概况
      • 9.2.1 环境空气PM2.5监测设备发展现状与趋势
      • 9.2.2 称量法PM2.5监测技术与设备
      • 9.2.3 微量振荡天平法PM2.5监测技术与设备
      • 9.2.4 射线吸收法PM2.5监测技术与设备
      • 9.2.5 光散射法PM2.5监测技术与设备
    • 9.3 室内空气PM2.5监测设备标准建立必要性
      • 9.3.1 室内空气PM2.5监测必要性
      • 9.3.2 环境空气PM2.5监测技术适用性
  • 第十章 室内空气PM2.5的净化
    • 10.1 室内空气PM2.5净化产品相关标准
      • 10.1.1 国外相关标准
      • 10.1.2 国内相关标准
    • 10.2 室内空气PM2.5的净化技术及产品
      • 10.2.1 纤维过滤技术及产品
      • 10.2.2 静电除尘技术与产品
      • 10.2.3 复合式净化技术与产品
      • 10.2.4 其他技术与产品
    • 10.3 室内空气PM2.5净化产品性能评价标准修订必要性
      • 10.3.1 现有标准存在的问题与修订建议
      • 10.3.2 现有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与依据
  • 第十一章 室内空气PM2.5的污染防控对策
    • 11.1 探讨制定室内空气污染防治法
    • 11.2 修订完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体系
    • 11.3 加大室内空气污染防治的科研投入
    • 11.4 构建室内空气污染综合防控体系
      • 11.4.1 源头控制
      • 11.4.2 通风稀释
      • 11.4.3 末端净化
    • 11.5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室内空气污染的认识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