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土壤生物学


作者:
朱永官 褚海燕 主编
定价:
79.00元
ISBN:
978-7-04-060491-7
版面字数:
440.000千字
开本:
特殊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3-07-14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自然科学
二级分类:
生态
三级分类:
生态科学

土壤生物驱动着土壤中有机质降解、元素循环、污染物转化与降解以及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消耗,被认为是土壤养分的转化器、污染物的净化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器。土壤生物学研究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重大问题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从土壤生物学概述、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互作、土壤生物与生源要素循环、土壤生物的应用、土壤生物学研究技术五个方面,系统介绍土壤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总结学科的发展方向,展望未来的研究态势。

本书适合土壤学、生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及相关学科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师生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 前辅文
  • 第一篇土壤生物学概述
    • 第1章 土壤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 1.1 土壤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 1.2 土壤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 1.2.1 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 1.2.2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 1.2.3 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意义
        • 1.2.4 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 第2章 土壤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
      • 2.1 土壤生物学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
      • 2.2 土壤生物学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 2.3 土壤生物学的发展态势
        • 2.3.1 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发展
        • 2.3.2 土壤生物多样性不断得到解析
        • 2.3.3 土壤生物的新功能不断得到挖掘
        • 2.3.4 植物和土壤生物互作机制研究不断深化
        • 2.3.5 土壤生物功能调控发挥日益强大的作用
        • 2.3.6 土壤生物与人类健康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 第二篇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互作
    • 第3章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组成
      • 3.1 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
        • 3.1.1 土壤细菌
        • 3.1.2 土壤古菌
        • 3.1.3 土壤真菌
        • 3.1.4 土壤藻类
        • 3.1.5 地衣
        • 3.1.6 病毒
      • 3.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3.2.1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总观
        • 3.2.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
        • 3.2.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3.2.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与保护措施
      • 3.3 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 3.3.1 影响土壤微生物的非生物因素
        • 3.3.2 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因素
        • 3.3.3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多样性的调控途径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土壤动物多样性与群落组成
      • 4.1 土壤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多样性
        • 4.1.1 小型土壤动物
        • 4.1.2 中型土壤动物
        • 4.1.3 大型土壤动物
        • 4.1.4 土壤动物多样性评估
      • 4.2 土壤动物的生态功能
        • 4.2.1 改变植物生长,影响初级生产力
        • 4.2.2 促进养分循环
        • 4.2.3 维持土壤物理结构
        • 4.2.4 病虫害控制
        • 4.2.5 污染修复与生态指示
      • 4.3 土壤动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 4.3.1 人类活动
        • 4.3.2 全球气候变化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土壤食物网结构与功能
      • 5.1 土壤食物网的组成与营养级联效应
        • 5.1.1 土壤食物网的组成
        • 5.1.2 土壤食物网的营养级联效应
      • 5.2 土壤食物网的能量动态及结构
        • 5.2.1 土壤食物网的能量动态
        • 5.2.2 土壤食物网的能量通道
        • 5.2.3 土壤食物网的结构及其复杂性
      • 5.3 土壤食物网的生态功能
        • 5.3.1 在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 5.3.2 在维持土壤健康中的作用
      • 5.4 土壤食物网的研究方法
        • 5.4.1 传统研究方法
        • 5.4.2 脂肪酸分析法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法
        • 5.4.3 分子生物学方法
      • 5.5 土壤食物网模型简介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土壤生物互作关系
      • 6.1 土壤生物之间的基本关系
        • 6.1.1 种群内关系
        • 6.1.2 种群间关系
      • 6.2 土壤生物共生体系
        • 6.2.1 菌根共生体系
        • 6.2.2 共生固氮体系
        • 6.2.3 复合共生体系
      • 6.3 土壤生物拮抗关系
        • 6.3.1 土壤生物种间拮抗
        • 6.3.2 主要拮抗菌种类及其应用
      • 6.4 土壤生物互作机制
        • 6.4.1 土壤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根际对话
        • 6.4.2 菌根共生体系建成过程的信号交流机制
        • 6.4.3 根瘤共生体系建成过程的信号交流机制
        • 6.4.4 群体感应信号物质
        • 6.4.5 土壤生物互作信号物质发掘与应用
      • 6.5 土壤生态网络
        • 6.5.1 土壤生态网络概念、原理与生态学意义
        • 6.5.2 土壤生态网络的潜在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7章 土壤生物群落的时空分布
      • 7.1 土壤微生物的时空分布格局
        • 7.1.1 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
        • 7.1.2 土壤微生物的时间动态
        • 7.1.3 土壤微生物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
      • 7.2 土壤动物的时空分布格局
        • 7.2.1 土壤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 7.2.2 土壤动物的时间动态
        • 7.2.3 土壤动物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
      • 7.3 土壤生物的群落构建机制
      • 7.4 土壤生物群落的模型预测
        • 7.4.1 种分布模型
        • 7.4.2 结构方程模型
        • 7.4.3 贝叶斯推断
        • 7.4.4 随机森林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三篇土壤生物与生源要素循环
    • 第8章 土壤生物与碳循环
      • 8.1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分及功能
      • 8.2 土壤生物与有机质的形成
        • 8.2.1 土壤有机质形成过程与稳定机制
        • 8.2.2 土壤生物在有机质形成中的作用
        • 8.2.3 微生物残体对有机质的贡献及影响因素
        • 8.2.4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 8.3 土壤生物与有机质的分解
        • 8.3.1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
        • 8.3.2 土壤动物对有机质分解的影响
        • 8.3.3 有机质微生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
      • 8.4 土壤生物与甲烷的产生及氧化
        • 8.4.1 产甲烷古菌的主要类群
        • 8.4.2 产甲烷途径
        • 8.4.3 土壤甲烷氧化过程及通量
        • 8.4.4 甲烷氧化菌类群及碳同化途径
        • 8.4.5 土壤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因素
      • 8.5 土壤微生物固碳
        • 8.5.1 微生物固碳的重要性和意义
        • 8.5.2 土壤自养微生物碳同化机制
        • 8.5.3 土壤自养微生物碳同化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第9章 土壤生物与氮循环
      • 9.1 氮循环概述
      • 9.2 氮的矿化作用和微生物同化作用
        • 9.2.1 土壤中有机氮的形态
        • 9.2.2 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作用
        • 9.2.3 土壤无机氮的微生物同化作用
      • 9.3 生物固氮作用
        • 9.3.1 共生固氮作用
        • 9.3.2 自生固氮作用
        • 9.3.3 联合固氮作用
      • 9.4 硝化作用
        • 9.4.1 自养硝化作用
        • 9.4.2 异养硝化作用
        • 9.4.3 硝化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特征
        • 9.4.4 硝化作用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 9.5 反硝化作用
        • 9.5.1 反硝化作用的过程
        • 9.5.2 反硝化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特征
        • 9.5.3 反硝化作用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 9.6 厌氧氨氧化作用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作用
        • 9.6.1 厌氧氨氧化作用
        • 9.6.2 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10章 土壤生物与磷循环
      • 10.1 土壤磷现状概述
        • 10.1.1 土壤中的磷含量
        • 10.1.2 土壤中的磷形态
        • 10.1.3 土壤磷的形态分析
      • 10.2 微生物在磷循环中的作用
        • 10.2.1 细菌与土壤磷循环
        • 10.2.2 真菌与土壤磷循环
      • 参考文献
    • 第11章 土壤生物与硫/硒循环
      • 11.1 土壤硫循环
        • 11.1.1 硫的生物氧化过程
        • 11.1.2 硫氧化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特征
        • 11.1.3 土壤中硫酸盐的还原过程
        • 11.1.4 硫酸盐还原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特征
        • 11.1.5 土壤生物驱动硫氧化和还原的生态环境意义
      • 11.2 土壤生物与硒循环
        • 11.2.1 土壤生物与硒还原
        • 11.2.2 土壤生物与硒甲基化
      • 参考文献
    • 第12章 土壤生物与铁/锰循环
      • 12.1 土壤铁/锰概述
        • 12.1.1 土壤铁形态与含量
        • 12.1.2 土壤锰形态与含量
        • 12.1.3 土壤铁/锰循环概述
      • 12.2 铁/锰生物氧化
        • 12.2.1 铁生物氧化
        • 12.2.2 锰生物氧化
        • 12.2.3 铁/锰生物氧化的环境意义
      • 12.3 铁/锰生物还原
        • 12.3.1 异化铁/锰还原
        • 12.3.2 铁/锰发酵还原
        • 12.3.3 铁/锰生物还原的环境意义
      • 12.4 土壤主要生源要素间的耦合作用
        • 12.4.1 碳-氮生物耦合
        • 12.4.2 碳-硫生物耦合
        • 12.4.3 氮-硫生物耦合
        • 12.4.4 碳-氮-磷生物耦合
        • 12.4.5 碳-氮-铁生物耦合
        • 12.4.6 铁-锰-磷-硫生物耦合
      • 参考文献
  • 第四篇土壤生物的应用
    • 第13章 土壤生物与农业生产
      • 13.1 土壤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 13.2 土壤生物在种植业上的应用
        • 13.2.1 生物肥料
        • 13.2.2 生物农药
        • 13.2.3 生物修复菌剂
        • 13.2.4 蚯蚓在土壤肥力提升中的应用
      • 13.3 土壤生物在养殖业上的应用
        • 13.3.1 生物饲料及相关活性成分产品
        • 13.3.2 养殖环境净化菌剂
      • 13.4 土壤生物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
        • 13.4.1 好氧堆肥腐熟菌剂
        • 13.4.2 秸秆直接还田腐熟菌剂
        • 13.4.3 沼气发酵生物制剂
        • 13.4.4 蚯蚓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
      • 13.5 土壤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其他应用
        • 13.5.1 食用菌
        • 13.5.2 生物保鲜
      • 13.6 土壤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14章 土壤微生物与现代工业
      • 14.1 土壤微生物与冶金工业
        • 14.1.1 微生物冶金简介
        • 14.1.2 微生物冶金发展历程
        • 14.1.3 微生物冶金应用案例
      • 14.2 土壤微生物与石油工业
        • 14.2.1 微生物采油简介
        • 14.2.2 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历程
        • 14.2.3 微生物采油现场应用案例
        • 14.2.4 局限、前景及展望
      • 14.3 土壤微生物与食品工业
        • 14.3.1 微生物食品保鲜简介
        • 14.3.2 土壤微生物与酿酒工艺
      • 14.4 土壤微生物与新兴工业
        • 14.4.1 土壤微生物与纳米材料
        • 14.4.2 土壤微生物与活体功能材料
        • 14.4.3 土壤微生物与多碳化合物生产
      • 参考文献
    • 第15章 土壤生物与生态环境
      • 15.1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
        • 15.1.1 生物修复的方式及机理
        • 15.1.2 常见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 15.2 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
        • 15.2.1 退化森林生态恢复
        • 15.2.2 退化草地生态恢复
        • 15.2.3 退化农田生态恢复
        • 15.2.4 矿区和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
      • 15.3 气候变化与反馈调节
        • 15.3.1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生物学研究
        • 15.3.2 土壤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反馈调节
        • 15.3.3 调控土壤生物群落应对气候变化
      • 15.4 生物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价
        • 15.4.1 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
        • 15.4.2 土壤生态风险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16章 土壤生物与人类健康
      • 16.1 土壤中的有益生物与有害生物
        • 16.1.1 土壤中的有益生物
        • 16.1.2 土壤中的有害生物
      • 16.2 土壤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16.2.1 土壤生物暴露途径
        • 16.2.2 土壤生物的危害
        • 16.2.3 土壤生物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 16.3 土壤生物安全
        • 16.3.1 土壤生物污染物
        • 16.3.2 土壤生物安全的概念
        • 16.3.3 “一体化健康”概念
        • 16.3.4 土壤生物安全风险
        • 16.3.5 土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 16.3.6 土壤生物安全防控策略
      • 参考文献
  • 第五篇土壤生物学研究技术
    • 第17章 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基础研究技术
      • 17.1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17.1.1 土壤样品采集
        • 17.1.2 土壤样品处理与保存
      • 17.2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生物量测定
        • 17.2.1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 17.2.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
      • 17.3 土壤酶活性测定
        • 17.3.1 土壤酶活性的常用测定方法
        • 17.3.2 常见土壤酶的活性测定
      • 17.4 土壤生物转化过程的测定
        • 17.4.1 土壤碳生物转化
        • 17.4.2 土壤氮生物转化
        • 17.4.3 土壤磷、硫、金属和类金属生物转化
      • 参考文献
    • 第18章 组学技术与生物信息学技术
      • 18.1 宏组学技术与高通量测序
        • 18.1.1 微生物层面
        • 18.1.2 DNA层面
        • 18.1.3 mRNA层面
      • 18.2 新兴微生物组学技术
        • 18.2.1 宏转录组学
        • 18.2.2 宏蛋白组学
        • 18.2.3 宏代谢组学
        • 18.2.4 宏表型组学
      • 18.3 基因芯片技术和高通量基因定量技术
        • 18.3.1 基因芯片技术及应用
        • 18.3.2 高通量基因定量技术及应用
      • 18.4 生物信息学技术
        • 18.4.1 数据存储与数据处理
        • 18.4.2 数据挖掘
      • 参考文献
    • 第19章 土壤动物群落研究技术
      • 19.1 土壤动物研究的重要性
      • 19.2 大型土壤动物研究法
        • 19.2.1 采集方法
        • 19.2.2 鉴定与分析方法
        • 19.2.3 功能性状分析
      • 19.3 中型土壤动物研究法
        • 19.3.1 采集方法
        • 19.3.2 鉴定与分析方法
        • 19.3.3 功能性状分析
      • 19.4 小型土壤动物研究法
        • 19.4.1 采集方法
        • 19.4.2 土壤线虫分离和保存
        • 19.4.3 鉴定与分析方法
        • 19.4.4 功能性状分析
      • 19.5 土壤动物方法学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20章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
      • 20.1 稳定同位素的基本原理
        • 20.1.1 稳定同位素
        • 20.1.2 稳定同位素的生物学应用基础
      • 20.2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分类及原理
      • 20.3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
        • 20.3.1 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微生物的同位素分馏效应
        • 20.3.2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土壤生物相互作用
        • 20.3.3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土壤养分循环
        • 20.3.4 碳稳定同位素测定土壤有机质周转速率
      • 20.4 土壤生物多同位素示踪技术原理及应用
        • 20.4.1 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成像与同位素示踪联用技术
        • 20.4.2 单细胞拉曼光谱与稳定同位素标记联用技术
        • 20.4.3 单细胞拉曼光谱结合重水标记技术研究土壤磷循环微生物
        • 20.4.4 磷酸盐氧同位素技术在示踪土壤磷周转和固定过程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21章 单细胞技术
      • 21.1 单细胞技术概况
      • 21.2 单细胞检测与分选技术
        • 21.2.1 单细胞检测技术
        • 21.2.2 单细胞分选技术
      • 21.3 单细胞分离与培养技术
        • 21.3.1 分离芯片
        • 21.3.2 凝胶微滴
        • 21.3.3 液滴微流控培养
        • 21.3.4 液滴共培养与细胞互作研究
      • 21.4 单细胞扩增与测序技术
        • 21.4.1 单细胞基因组/转录组扩增技术
        • 21.4.2 单细胞基因组/转录组测序
        • 21.4.3 单细胞基因组分析流程
      • 参考文献
    • 第22章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微生物培养技术
      • 22.1 微生物培养技术概况
        • 22.1.1 微生物培养技术的概念和范围
        • 22.1.2 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 22.2 土壤-植物系统中细菌的培养
        • 22.2.1 细菌培养概况
        • 22.2.2 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
        • 22.2.3 细菌培养的样品选择和注意事项
      • 22.3 土壤-植物系统中真菌的培养
        • 22.3.1 真菌培养概况
        • 22.3.2 真菌培养的分离方法
      • 22.4 土壤-植物系统中病毒的培养
        • 22.4.1 病毒培养概况
        • 22.4.2 病毒培养的分离方法
        • 22.4.3 病毒培养的样品选择和注意事项
      • 22.5 利用可培养微生物的合成菌群研究
        • 22.5.1 合成菌群的概念和必要性
        • 22.5.2 合成菌群的进展和应用
        • 22.5.3 合成菌群的未来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彩插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