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儒家博爱论


作者:
向世陵 等
定价:
106.00元
ISBN:
978-7-04-059445-4
版面字数:
55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2-11-21
物料号:
59445-00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社会科学
二级分类:
哲学

暂无
  • 绪言:“博爱”的仁学
  • 上编
    • 第一章 博爱观念的起源与蕴涵
      • 第一节 博爱观念的萌发
        • 一、爱在惠民怀仁
        • 二、仁与爱的关联与博爱的语词
        • 三、爱的先人后己
        • 四、爱人与自爱
      • 第二节 爱的互惠性
        • 一、爱在传递与施惠
        • 二、亲、爱、仁之关联
        • 三、互惠与将心比心
      • 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与爱心生成
        • 一、爱心生成的心理依据
        • 二、爱人、人爱与物爱
      • 第四节 “天下为公”与博爱的理念
        • 一、大同之道与选贤任德
        • 二、公平无私的博爱要求
      • 第五节 “爱物”的生态观
        • 一、由仁心而爱物
        • 二、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 第二章 孔子之道与儒墨异同
      • 第一节 “孔子之道”与仁爱的差等
        • 一、爱的观念与孔子仁学的产生
        • 二、《论语》中的表述与“亲亲为大”之解
        • 三、孔墨之别与墨子“非儒”
      • 第二节 无父无君与禽兽的指责
        • 一、无父无君的历史现实
        • 二、“禽兽”概念辨析
        • 三、孟子的“兼所爱”与“一本”义
      • 第三节 兼爱、仁爱在诸子的混同
        • 一、杨朱、墨翟“学仁义”与荀子的爱与利合
        • 二、诸子的统合儒墨
    • 第三章 汉唐社会的博爱观念
      • 第一节 汉代政治的“博爱”诉求
        • 一、博爱观念对制度的价值塑造
        • 二、“威势成政”的要件与内核
        • 三、以孝治天下的先行
        • 四、“爱人为大”与“自爱”的贯通
        • 五、普爱无私与公天下
      • 第二节 博爱契合于社会治理
        • 一、顺乎情而至于德
        • 二、基于“家国同构”的凝聚力
        • 三、基于文化传统的惯性
        • 四、博爱观念的进一步诠释
    • 第四章 宋代理学的博爱论构建
      • 第一节 张载的“兼爱”与“民胞物与”
        • 一、张载“兼爱”的提出
        • 二、善以天下与爱人如己
      • 第二节 二程“一体”意下的仁道与博爱
        • 一、“一体”之仁与仁、爱之间
        • 二、仁者廓然大公
        • 三、仁的“偏言”与“专言”
      • 第三节 朱熹的“状仁”说及对爱的诠释
        • 一、“状仁之体”与公天下之爱
        • 二、“专言”与“偏言”的“相关说”
        • 三、朱熹与张栻的仁、爱之辩
        • 四、“为仁”与“为本”
        • 五、程颐师生及朱熹的“理一分殊”说
      • 第四节 张栻的仁说及仁与爱之辨
        • 一、“复其见天地之心”的解读
        • 二、爱之理与以公体仁
        • 三、“理一分殊”与“一本”义
        • 四、从程颐到朱熹、张栻的“休复下仁”解
      • 第五节 陆九渊仁说的内涵与特质
        • 一、仁义要济民之需和给民以利
        • 二、立足仁爱之心而惠民养民
    • 第五章 “天下一家”与“一体之仁”
      • 第一节 传统儒学的“一家”“一人”观
      • 第二节 宋儒对“天下一家”的解读
        • 一、从《礼运》到《太极图说》和《西铭》
        • 二、“天下一家”的殊途同归
      • 第三节 王阳明的“一体之仁”与亲民情怀
        • 一、“一体之仁”视域下的博爱论说
        • 二、“里面”仁理与仁义内外
        • 三、“千万人惟一心”的一家观
        • 四、附:湛甘泉的“家天下”说
    • 第六章 互助与“同善”的理念及实践
      • 第一节 生生之仁与杨东明的“同善”呼唤
        • 一、生意流行与“广仁”好义
        • 二、同善的实学
      • 第二节 “大身是谓同善”
        • 一、“善与人同”与天地一身
        • 二、生生之善与同善一家
      • 第三节 谭嗣同“仁学”的批判精神
        • 一、仁通平等的新解
        • 二、对“仁”名的正名
      • 第四节 互助与博爱——孙中山进化论的博爱精神
        • 一、进化论氛围中的人类互助原则
        • 二、革命与博爱相关联
        • 三、互助是人类进化的动力
    • 第七章 西学东渐与中西儒耶博爱观比较
      • 第一节 迎合儒学的基督教博爱
        • 一、以“合儒”为突破口和手段
        • 二、以仁爱释天主之爱
        • 三、philanthropy、fraternity与博爱的互译
      • 第二节 清末以降儒家博爱观的隐微
        • 一、维新派学人与基督教
        • 二、援西入中彰显博爱义
        • 三、儒家博爱观的隐而不显
      • 第三节 儒、耶博爱之辨析
        • 一、神爱与人爱
        • 二、爱人如己与行仁次第之差
        • 三、血亲在彼此爱的体系中的地位
        • 四、得进天堂与人间理想世界的构筑
  • 下编
    • 第八章 博爱观念的制度化展开
      • 第一节 博爱的制度诉求
        • 一、制度以治世
        • 二、制度是践行博爱的有效路径
      • 第二节 维护亲情的制度建构
        • 一、导民以孝
        • 二、仁孝的法律践行
        • 三、不孝入刑
      • 第三节 为政爱民的举措
        • 一、食货为先以养民
        • 二、矜恤老幼妇孺
        • 三、灾荒时期的救助举措
        • 四、连坐范围的缩小
        • 五、轻刑——五刑改革
    • 第九章 慈善公益的博爱实践
      • 第一节 以民为本是慈善行为的基石
        • 一、基于民本而养民教民
        • 二、慈善关怀是博爱的逻辑延伸
      • 第二节 乡绅主持下的民间慈善
        • 一、乡绅之治与地方社会
        • 二、管理地方的乡土之爱
      • 第三节 践行博施济众的乡绅慈善
        • 一、关怀生命的赈济救助
        • 二、为善乡里的康济公益
    • 第十章 民族文化交流与“天下归仁”
      • 第一节 华夷之辨及其文化交流
        • 一、华夷之辨
        • 二、华夏与夷狄的文化交流
      • 第二节 以修德为核心的儒家仁爱教化
        • 一、以德为怀
        • 二、仁政为一
      • 第三节 儒家仁爱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 一、崇仁历义
        • 二、仁礼化民
      • 第四节 民族融合的文化纽带
    • 第十一章 儒学南传与壮族的博爱文化
      • 第一节 博爱观念影响下的壮族民风
        • 一、儒学南传与壮乡民风的转变
        • 二、儒学教育与壮民对仁学的接受
      • 第二节 壮族博爱思想的民族特点
        • 一、重实事实用
        • 二、强调公正平等
      • 第三节 壮族博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以仁孝为本
        • 二、怜民爱民
        • 三、仁政爱众
        • 四、以“仁爱”化“性恶”
    • 第十二章 汉藏一家亲与博爱利他
      • 第一节 儒家博爱观念在藏族社会的传播
        • 一、和亲安边与儒家博爱观念的传播
        • 二、茶马互市与儒家博爱观念的传播
      • 第二节 藏族社会吸纳儒家博爱观念的缘由
      • 第三节 儒家博爱观念在藏族文化中的价值呈现
        • 一、慈悲为怀,利乐众生
        • 二、写卷格言,仁爱劝善
        • 三、“十六净法”与道德习俗
        • 四、汉藏一家,互助互爱
    • 第十三章 儒家博爱观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以白族、彝族、傣族为中心
      • 第一节 史诗歌谣传说中同根同源的博爱情愫
      • 第二节 文化上的天然契合因素
      • 第三节 社会政治上的文化导向
      • 第四节 白族、彝族与傣族博爱思想的表述
        • 一、白族
        • 二、彝族
        • 三、傣族
      • 第五节 儒家博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总体影响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