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以多种艺术形式满足观众的视听需求。戏曲舞台美术作为戏曲艺术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历史、作用与价值。本书在前人史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一条我国戏曲舞台美术的发展轨迹,从原始歌舞、百戏演出、说唱表演到南戏、杂剧、昆曲、京剧等,力求全面系统地介绍戏曲舞台美术这一独特领域。本书资料翔实、脉络清晰、通俗易懂,既能为相关专业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又能为戏曲舞美从业人员提供学习的途径,亦能为戏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丰富的戏曲舞美知识。
- 前辅文
- 绪论
- 一、词曲非小道
- 二、戏曲形成考说
- 三、戏曲舞台美术溯源
- 四、戏衣装扮与古老的服饰文化
- 五、演出场所及砌末装置
- 第一章 戏曲装扮溯源
- 第一节 远古萌芽
- 一、原始歌舞—图腾崇拜
- 二、巫傩表演—装扮起舞
- 三、戏曲萌芽—唱诵美与自然
- 第二节 秦汉时期百戏演出
- 一、竞技表演—角力之戏
- 二、歌舞戏剧—长袖善舞
- 三、民族图腾—世代相传
- 第三节 六朝至隋唐时期之戏剧
- 一、音乐戏曲—四方之乐
- 二、隋唐歌舞—衣锦绣缯彩
- 三、唐代梨园—号为“皇帝弟子”
- 四、以歌舞演故事—有声必歌,无动不舞
- 五、傀儡戏—左旋右转与真同
- 六、说唱表演—述人生百态
- 第二章 宋金元之观演状况
- 第一节 宋、金时期
- 一、瓦舍勾栏—京瓦伎艺
- 二、百戏杂陈—行当类型化
- 三、歌舞杂剧—一番时样一番宜
- 第二节 南戏与北杂剧
- 一、宋元南戏—“粉墨登场”
- 二、北杂剧—幞头圆领窄袖袍
- 第三节 元杂剧的兴衰
- 一、元杂剧观演状况—散乐作场
- 二、元杂剧穿戴考—某人冠某冠、服某衣、执某器
- 三、杂剧与传奇—爨弄到文人故事
- 四、关汉卿及其作品—“杂剧班头”
- 第四节 多样化的艺术成就
- 第三章 明清时期的程式化戏曲
- 第一节 昆曲的形成与流布
- 一、昆曲的产生——四方歌者皆宗吴门
- 二、昆曲舞台美术——形成衣箱规制
- 三、花部乱弹及其他——声腔系统
- 第二节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 一、京剧——国剧
- 二、宫廷特色——织金绣彩
- 三、灯彩戏——火树银花
- 四、戏台建筑——形式多样
- 五、京剧戏画——笔精墨妙
- 第三节 京剧舞台艺术的改良
- 一、时代与变革——说改良
- 二、名家与创新—革新借鉴
- 三、舞台美术——行头布景机关化
- 第四章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舞美
- 第一节 舞台美术探索与创新
- 一、三并举的历史经验—三足鼎立
- 二、三并举的科学总结—拓宽视野
- 第二节 百花齐放的剧种及其特色
- 一、地方戏剧种—地域文化
- 二、剧种与脸谱—风格标志
- 三、少数民族剧种—流风遗俗
- 四、民间祭祀仪式剧—远古遗存
- 五、木偶戏、 皮影戏—妙趣横生
- 第五章 戏曲舞美的规制与舞台实践
- 第一节 装扮的历史真实与舞台呈现
- 一、历代舆服志—衣冠古国
- 二、传统戏舞台美术—规范化艺术
- 三、传统戏衣—行头
- 四、盔头靴鞋—冠上履下
- 五、砌末把子—一应俱全
- 第二节 舞台美术实践
- 一、舞美设计—创造性思维
- 二、布景样式—多元融合
- 三、实景演出—露天剧场
- 四、新技术的应用—技术赋能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