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在大漠和高原之间——张新时文集


作者:
张新时
定价:
368.00元
ISBN:
978-7-04-058041-9
版面字数:
160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精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3-03-03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自然科学
二级分类:
生态
三级分类:
生态科学

本书是生态学家张新时院士的作品汇编集。张新时院士从事植被生态学研究60余年,这是唯一一部收录他毕生研究成果的科研巨著,既有科研论文、研究专著(节选),也有政府咨询报告、学术讲座资料等,其中部分内容为首次发表。本书对生态学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为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决策支撑。

  • 前辅文
  • 第一篇 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
    • 第1章 中国植被区划的原则、单位和系统
    • 第2章 荒漠
    • 第3章 温带荒漠区域
    • 第4章 中国的几种植被类型(Ⅳ)——温带荒漠与荒漠生态系统
    • 第5章 中国的几种植被类型(V)——温带荒漠与荒漠生态系统(续)
    • 第6章 冻原和高山植被
    • 第7章 中国植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 第8章 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本生态地理类型
    • 第9章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
  • 第二篇 全球变化生态学与中国东北样带研究
    • 第10章 中国全球变化样带的设置与研究
    • 第11章 全球变化的中国气候-植被分类研究
    • 第12章 全球变化研究的中国东北样带(NECT)分析及模拟
    • 第13章 中国东北样带的梯度分析及其预测
    • 第14章 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
    • 第15章 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NECT)
    • 第16章 青藏高原冰期环境与冰期全球降温
    • 第17章 Glacial Environment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Global Cooling
    • 第18章 Model Expectation of Impa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Biom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 第三篇 数量生态学与植被-气候分类研究
    • 第19章 植被的PE(可能蒸散)指标与植被-气候分类(一)——几种主要方法与PEP程序介绍
    • 第20章 植被的PE(可能蒸散)指标与植被-气候分类(二)——几种主要方法与PEP程序介绍
    • 第21章 植被的PE(可能蒸散)指标与植被-气候分类(三)——几种主要方法与PEP程序介绍
    • 第22章 Radiative Dryness Index 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Vegetation in China
    • 第23章 90年代生态学的新分支——信息生态学
    • 第24章 西藏阿里植物群落的间接梯度分析、数量分类与环境解释
    • 第25章 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
    • 第26章 水热积指数的估算及其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 第四篇 草地生态学与草地农业
    • 第27章 毛乌素沙地的生态背景及其草地建设的原则与优化模式
    • 第28章 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 第29章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问题
    • 第30章 草地的生态经济功能及其范式
    • 第31章 我国草地的发展观
    • 第32章 Asian Grassland Biogeochemistry: Factors Affecting Past and Future Dynamics of Asian Grasslands
    • 第33章 我国草原生产方式必须进行巨大变革
    • 第34章 关于我国天然草地全面保育与建立6亿亩高产优质人工饲草基地的咨询报告
    • 第35章 中国草原的困境及其转型
    • 第36章 奶水牛业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 第37章 中国发展奶水牛业的建议
    • 第38章 我国必须走发展人工草地和草地农业的道路
    • 第39章 建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国家公园和发展高原野生动物养殖产业
  • 第五篇 新疆植被与山地垂直地带性
    • 第40章 乌苏林区天山云杉天然更新的初步研究
    • 第41章 新疆山地植被垂直带及其与农业的关系
    • 第42章 天山雪岭云杉林的迹地类型及其更新
    • 第43章 新疆植被水平带的划分原则和特征
    • 第44章 新疆山地植被垂直带结构类型的划分原则和特征
    • 第45章 伊犁野果林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群落学问题
    • 第46章 东天山森林的地理分布
    • 第47章 新疆植被的水平地带和山地垂直带的特征
    • 第48章 新疆的植被类型
    • 第49章 新疆植被区域
    • 第50章 新疆森林资源的经营
  • 第六篇 青藏高原植被与高原地带性
    • 第51章 西藏植被的高原地带性
    • 第52章 The Vegetation Zon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 第53章 青藏高原与中国植被——与高原对大气环流的作用相联系的中国植被地理分布特征
    • 第54章 The Tibetan Plateau in Relation to the Vegetation of China
    • 第55章 青藏高原的生态地理边缘效应
    • 第56章 考察在阿里北部高原
    • 第57章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Plant Communit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Ngari,Tibet
  • 第七篇 生态生产范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58章 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原则
    • 第59章 中国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
    • 第60章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
    • 第61章 中国生态区评价纲要
    • 第62章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arginal Ecosystem ManagementEstablishment of Optimized Ecoproductive Paradigm of Grassland and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 China
    • 第63章 Adopting An Ecological View of Metropolitan Landscape:The Case of “Three Circles System” fo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Restoration in Beijing Area
    • 第64章 防治荒漠化的“三圈”生态-生产范式机理及其功能
    • 第65章 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咨询报告
    • 第66章 新疆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第67章 绿桥系统——天山北坡与准噶尔荒漠生态保育和新产业带建设
    • 第68章 新楼兰工程——塔里木河下游及罗布泊地区生态重建与跨越式发展设想
    • 第69章 关于新疆农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第70章 天山北部山地-绿洲-过渡带-荒漠系统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农业范式
    • 第71章 关于把塔里木河列入国家大江大河治理计划的建议
    • 第72章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学
    • 第73章 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科学协调规划退耕还林
    • 第74章 合作(托管)造林要遵循客观规律
    • 第75章 关于我国发展四亿亩速生丰产人工林的咨询报告
    • 第76章 四川汶川地震灾后生态重建与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建议
  • 第八篇 生态学热点研究
    • 第77章 植物生态学研究的若干新成就
    • 第78章 现代生态学的几个热点
    • 第79章 地理信息系统与现代生态学
    • 第80章 我国开展生物固碳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
    • 第81章 有关生物多样性词汇的商榷
    • 第82章 关于生态重建和生态恢复的思辨及其科学含义与发展途径
    • 第83章 生态重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 第84章 太极气候-植被模型——一个虚拟的生态地球系统
    • 附录一 张新时主要论著清单
    • 附录二 记昆仑归来险渡叶尔羌河(七律)
    • 致谢
    • 工作掠影
    • 彩插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