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进化生态学(第二版)


作者:
王崇云
定价:
63.00元
ISBN:
978-7-04-057744-0
版面字数:
55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2-06-17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二级分类: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
三级分类:
生态系统生态学

本书第一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进化生态学研究进化过程的生态机制、生态过程与生态关系的进化规律。全书共13章,除绪论简要介绍学科外,本书在阐述生态和进化理论的整合中,以种群进化的遗传基础及突变、自然选择、基因流和遗传漂变四大进化动力为铺垫(第二至六章),围绕种群进化中的关键性问题逐步展开。这些关键性问题包括组织遗传多样性的种群结构及其生态基础与遗传基础(第七至八章)、适应及其起源(第九章)、物种概念(第十章)、生态分化与物种形成(第十一章)、群落与生态系统水平的演化(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介绍了进化生态学的应用。本书力图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来表述这门学科的脉络,避免使用复杂的理论模型。通过精选国内外经典的研究例证,尽力展现国内近期的相关研究进展和成果。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学科研究人员,以及农林牧业生产管理部门、自然保护管理人员等参考。

  • 前辅文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学科起源和学术思想背景
      • 一、进化生态学的产生
      • 二、学术思想背景
      • 三、生态与进化的整合
    • 第二节 进化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 一、国外的发展
      • 二、国内的发展
      • 三、进化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 第三节 进化生态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 一、种群问题
      • 二、进化的(终极的)因子与生态的(近期的)因子
      • 三、适应问题
      • 四、种内变异问题
      • 五、进化及其动力
    • 第四节 进化生态学与现代生态学理论
      • 一、进化生态学的定义
      • 二、进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 三、进化生态学与现代生态学的理论构建
  • 第二章 种群遗传基础
    • 第一节 种群遗传统计
      • 一、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
      • 二、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
    • 第二节 Castle-Hardy-Weinberg定律
      • 一、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 二、Castle-Hardy-Weinberg定律简介
      • 三、χ2检验
      • 四、Castle-Hardy-Weinberg平衡
      • 五、非随机交配
  • 第三章 突变
    • 第一节 突变与遗传变异
      • 一、逐渐进化与跳跃进化
      • 二、认识的进展
    • 第二节 突变的本质与类型
      • 一、突变的定义
      • 二、突变的性质
      • 三、突变的类型
      • 四、突变的适合度
    • 第三节 种群中的突变
      • 一、单发突变或一次性突变
      • 二、频发突变
    • 第四节 突变率
      • 一、突变率难于确定的原因
      • 二、四种水平的突变率
    • 第五节 突变的进化效应
      • 一、突变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
      • 二、突变与遗传重组
      • 三、环境变化与突变进化
      • 四、增变基因和反增变基因
  • 第四章 自然选择
    • 第一节 自然选择类型
      • 一、稳定选择
      • 二、定向选择
      • 三、歧化选择
      • 四、分子标志的自然选择类型
    • 第二节 适合度
      • 一、适合度的定义
      • 二、适合度的组成
      • 三、绝对适合度和相对适合度
      • 四、适合度的测定
      • 五、自然种群中度量自然选择
    • 第三节 自然选择驱动因子与自然选择过程
      • 一、自然选择驱动因子
      • 二、自然选择过程
      • 三、自然选择的生态模式
    • 第四节 自然选择模型
      • 一、配子体选择
      • 二、合子体选择
      • 三、一般模型
      • 四、对纯合体的选择
      • 五、对杂合体的选择
      • 六、对纯合隐性致死基因的选择
      • 七、自然选择的基础定理
      • 八、Price方程
    • 第五节 导致平衡多态的自然选择
      • 一、频率制约选择
      • 二、时空异质性
      • 三、密度制约选择
      • 四、突变与选择的平衡
    • 第六节 暂时多态现象
      • 一、暂时多态现象与定向选择
      • 二、暂时多态现象与遗传负荷
    • 第七节 自然选择的扩展认识
      • 一、自然选择的单位
      • 二、配子选择
      • 三、亲子选择
      • 四、性选择
      • 五、生育力选择
      • 六、减数分裂比偏移
      • 七、软选择与硬选择
  • 第五章 迁移与基因流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传播
      • 二、散布
      • 三、迁移
      • 四、种群结构
      • 五、基因流
    • 第二节 基因流模型
      • 一、岛屿模型
      • 二、景观尺度模型
      • 三、其他模型
    • 第三节 基因流与自然选择
      • 一、基因流与自然选择的平衡模型
      • 二、自然选择与基因流共同作用下的种群进化
    • 第四节 基因流的测定
      • 一、直接测定法
      • 二、间接测定法
    • 第五节 基因流的进化结果
      • 一、杂交
      • 二、渐渗杂交
  • 第六章 随机遗传漂变
    • 第一节 随机遗传漂变概述
      • 一、概念
      • 二、基因漂变过程
      • 三、突变基因的命运
      • 四、随机遗传漂变的特性
      • 五、随机遗传漂变的进化意义
      • 六、遗传漂变量的概率分布
    • 第二节 有效种群大小
      • 一、理想种群
      • 二、异常性比
      • 三、繁殖不等量
      • 四、实际种群变动
      • 五、近交及近交系数
      • 六、漂变与突变的平衡
      • 七、有效种群大小与突变、选择和迁移的关系
    • 第三节 漂变的进化效应
      • 一、种群瓶颈效应
      • 二、建群者效应
      • 三、种群细分与Wahlund效应
  • 第七章 种群特征
    • 第一节 种群概念及其特性
      • 一、种群认知的发展
      • 二、种群系统
      • 三、种群定义
      • 四、种群构件理论
      • 五、种群取样策略
      • 六、种群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种群的空间特征
      • 一、种群分布
      • 二、种群分布格局
    •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和动态
      • 一、种群统计参数
      • 二、种群过程描述
    • 第四节 种群的遗传结构
      • 一、种群遗传多样性参数
      • 二、种群遗传分化
      • 三、遗传距离分析
      • 四、空间遗传结构
  • 第八章 生物变异与遗传多样性
    •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
      •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遗传多样性的起源与维持
      • 一、遗传信息的分子基础
      • 二、核酸的复制
      • 三、进化动力与遗传变异性
    • 第三节 生态变异
      • 一、表型变异与表型可塑性
      • 二、生态型变异
      • 三、梯度变异
      • 四、生态变异的其他式样
    • 第四节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原理与方法
      • 一、形态学水平
      • 二、染色体水平
      • 三、等位酶水平
      • 四、DNA水平
    • 第五节 决定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的因素
  • 第九章 适应及其起源
    • 第一节 适应及适合度
      • 一、适应的含义
      • 二、达尔文的“最适者生存”
      • 三、适应及适合度概念
      • 四、适合度景观
    • 第二节 生活史进化
      • 一、生活史策略
      • 二、生活史模式
    • 第三节 性别分配与繁育系统
      • 一、性别分配
      • 二、繁育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 三、远交机制
      • 四、近交(自交)机制
      • 五、近交衰退与远交衰退
    • 第四节 适应实例
      • 一、工业黑化
      • 二、拟态
      • 三、分子水平的适应
  • 第十章 物种概念
    • 第一节 物种概念的回顾
      • 一、林奈时代
      • 二、达尔文时代
      • 三、现代综合进化论时代
    • 第二节 物种的定义
      • 一、形态学种与模式概念
      • 二、生物学种与种群概念
      • 三、其他
    • 第三节 生殖隔离
      • 一、生殖隔离机制
      • 二、生殖隔离的起源
    • 第四节 对物种本质的再认识
    • 第五节 几个与物种有关的概念
      • 一、多型种
      • 二、环种
      • 三、姊妹种
      • 四、隐种
      • 五、端始种
      • 六、生态种和群型种
      • 七、无性生物的“种”
  • 第十一章 生态分化和物种形成
    • 第一节 进化式样
      • 一、物种形成问题的争论
      • 二、进化式样的分类
      • 三、物种形成模式
    • 第二节 生态分化的遗传基础
      • 一、遗传体制
      • 二、遗传体制的进化
    • 第三节 物种形成
      • 一、物种形成的遗传理论
      • 二、异地物种形成
      • 三、跳跃式进化
      • 四、同地物种形成
  •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协同进化
    • 第一节 群落演替
      • 一、演替概念
      • 二、演替阶段性的有关概念
      • 三、演替的类型
      • 四、群落演替的一般趋势
      • 五、演替的动力
      • 六、演替的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演化
      • 一、局域生态种群与混交群
      • 二、生态等级与宗谱等级
      • 三、生态成功与繁殖成功
      • 四、物种选择
      • 五、复制者与互作者
      • 六、群体选择
    • 第三节 协同进化
      • 一、概念
      • 二、生态系统内的协同进化
      • 三、红王后假说
    • 第四节 群落水平的进化动态
      • 一、单物种性状对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 二、群落遗传学
      • 三、群落生态学理论的概念综合
  • 第十三章 进化生态学的应用
    • 第一节 珍稀濒危物种的管理
      • 一、物种的珍稀性
      • 二、卫星物种
      • 三、关键种
      • 四、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取样策略
    • 第二节 小种群灭绝的近因
      • 一、最小存活种群数
      • 二、Allee效应
    • 第三节 遗传多样性的管理
      • 一、近交衰退
      • 二、远交衰退
      • 三、等位基因的漂变流失
      • 四、栖息地片段化
    • 第四节 农作物的遗传改良
      • 一、新的基因及农作物品种
      • 二、基因库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第五节 生物控制
      • 一、概念
      • 二、生物耐性假说
    • 第六节 GMOs释放
      • 一、重组基因的稳定性
      • 二、引种原则
      • 三、转基因生物的特殊性
  • 参考文献
  • 索引

本课程是生态学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系统讲述进化过程的生态机制、生态过程与生态关系的进化规律。共13讲,除绪论简要介绍进化生态学概述外,其余各讲依次介绍了生态和进化理论的整合中,以种群进化的遗传基础及突变、自然选择、基因流和遗传漂变四大进化动力为铺垫,围绕种群进化中的关键性问题逐步展开。这些关键性问题包括组织遗传多样性的种群结构及其生态基础与遗传基础、适应及其起源、物种概念、生态分化与物种形成、群落与生态系统水平的演化以及进化生态学的应用。课程力图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来表述这门学科的脉络,避免使用复杂的理论模型。通过精选国内外经典的研究例证,尽力展现国内近期的相关研究进展和成果。适合高等院校生态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