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近代化学基础(第四版)——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分册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作者: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编 鲁厚芳 何菁萍 赵强 等修订
定价:
69.00元
ISBN:
978-7-04-057307-7
版面字数:
63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出版时间:
2022-03-3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化学类
二级分类:
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公共课
三级分类:
无机及分析化学(含实验)

本书为面向 21世纪课程教材,共分两册。本册为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分册,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纸质教材共14章,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酸碱反应,沉淀反应,配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基础,化学分析,元素及单质概述,主族元素的二元化合物,主族元素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含氧酸盐,过渡元素(一),过渡元素(二)。每章后设有思考题和习题。

数字资源包括:动画演示、问题的解答或解题思路、化学家及其主要贡献介绍、相关前沿知识或研究新成果介绍、习题选解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制药、材料、轻纺、食品、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化学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选用。

  • 前辅文
  •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 1.1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 1.1.1 微观粒子运动的能量量子化
      • 1.1.2 微观粒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
      • 1.1.3 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规律
    • 1.2 单电子体系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描述
      • 1.2.1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 1.2.2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 1.2.3 原子轨道及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 1.2.4 原子轨道及电子云的径向部分
      • 1.2.5 四个量子数
    • 1.3 多电子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 1.3.1 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图
      • 1.3.2 核外电子排布
      • 1.3.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1.4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变化的周期性
      • 1.4.1 有效核电荷数的周期性
      • 1.4.2 原子半径
      • 1.4.3 电离能
      • 1.4.4 电子亲和能
      • 1.4.5 元素的电负性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
    • 习题
  • 第二章 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 2.1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 2.1.1 离子键的形成和特征
      • 2.1.2 离子晶体
    • 2.2 共价键理论(Ⅰ):价键理论
      • 2.2.1 键参数
      • 2.2.2 共价键的形成和类型
    • 2.3 分子的几何构型
      • 2.3.1 杂化轨道理论
      • 2.3.2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 2.4 共价键理论(Ⅱ):分子轨道理论
      • 2.4.1 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
      • 2.4.2 分子轨道能级
      • 2.4.3 分子轨道理论应用
    • 2.5 原子晶体和混合型晶体
    • 2.6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 2.6.1 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
      • 2.6.2 金属的分子轨道理论
      • 2.6.3 金属晶体
    • 2.7 晶体缺陷和非整比化合物
      • 2.7.1 整比缺陷(本征缺陷)
      • 2.7.2 非整比缺陷
    • 2.8 分子间力和氢键
      • 2.8.1 分子极性的量度——偶极矩
      • 2.8.2 分子间力的本质和类型
      • 2.8.3 氢键
      • 2.8.4 分子晶体和氢键型晶体
    • 2.9 离子的极化作用
      • 2.9.1 离子的极化力和变形性
      • 2.9.2 离子极化作用对化学键性质的影响
      • 2.9.3 离子极化作用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
    • 习题
  • 第三章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
    • 3.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 3.1.1 配合物的定义和组成
      • 3.1.2 配体的类型
      • 3.1.3 配合物的命名
    • 3.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 3.2.1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 3.2.2 外轨型配合物与内轨型配合物
      • 3.2.3 配合物的键型与磁性的关系
      • 3.2.4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立体异构
    • 3.3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 3.3.1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
      • 3.3.2 八面体场中中心离子d轨道的分裂
      • 3.3.3 分裂能及其影响因素
      • 3.3.4 高自旋和低自旋配合物及磁性
      • 3.3.5 晶体场稳定化能
      • 3.3.6 配合物的吸收光谱
    • 3.4 配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 3.4.1 中心离子与配体的σ键合
      • 3.4.2 中心离子与配体的π键合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四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 4.1 物理量的表示及量值计算
      • 4.1.1 物理量的表示
      • 4.1.2 量值计算
    • 4.2 溶液和气体
      • 4.2.1 溶液及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 4.2.2 理想气体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4.2.3 分压定律
    • 4.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 4.3.1 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 4.3.2 热力学第一定律
      • 4.3.3 化学反应热
    • 4.4 化学反应的方向
      • 4.4.1 自发过程
      • 4.4.2 熵
      • 4.4.3 吉布斯函数
      • 4.4.4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
    • 4.5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 4.5.1 化学平衡
      • 4.5.2 标准平衡常数
      • 4.5.3 化学平衡的移动
      • 4.5.4 平衡组成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 4.6 化学反应速率
      • 4.6.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 4.6.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
    • 习题
  • 第五章 酸碱反应
    • 5.1 酸碱质子理论
      • 5.1.1 酸碱定义和共轭酸碱对
      • 5.1.2 酸碱反应的实质
      • 5.1.3 溶剂的酸碱性
    • 5.2 酸碱反应常数
      • 5.2.1 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常数
      • 5.2.2 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常数
      • 5.2.3 中和反应常数
      • 5.2.4 水解反应及水解常数
      • 5.2.5 解离度和稀释定律
    • 5.3 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 5.3.1 分布系数和分布曲线
      • 5.3.2 溶液平衡的基本关系式
      • 5.3.3 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 5.4 酸碱缓冲溶液
      • 5.4.1 缓冲溶液的类型
      • 5.4.2 缓冲作用原理
      • 5.4.3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 5.4.4 缓冲溶液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六章 沉淀反应
    • 6.1 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
      • 6.1.1 沉淀-溶解平衡
      • 6.1.2 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
    • 6.2 溶解度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 6.2.1 溶解度
      • 6.2.2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 6.2.3 酸效应
      • 6.2.4 水解效应
      • 6.2.5 配位效应
    • 6.3 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
      • 6.3.1 分步沉淀
      • 6.3.2 沉淀的转化
    • 6.4 沉淀分离法简介
      • 6.4.1 沉淀条件的选择
      • 6.4.2 应用示例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
    • 习题
  • 第七章 配位反应
    • 7.1 酸碱电子理论与配位反应
      • 7.1.1 酸碱定义
      • 7.1.2 酸碱反应
      • 7.1.3 硬软酸碱原则
    • 7.2 EDTA及其螯合物
    • 7.3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 7.3.1 稳定常数
      • 7.3.2 逐级稳定常数
      • 7.3.3 累积稳定常数
      • 7.3.4 螯合物的稳定常数
    • 7.4 配合物的稳定性
      • 7.4.1 配合物稳定性的比较
      • 7.4.2 配合物的分布系数及分布曲线
    • 7.5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
      • 7.5.1 主反应与副反应
      • 7.5.2 条件稳定常数
    • 7.6 配位平衡的移动
      • 7.6.1 配离子之间的平衡
      • 7.6.2 配位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
      • 7.6.3 配位平衡和沉淀平衡
    • 7.7 配合物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基础
    • 8.1 基本概念
      • 8.1.1 氧化数
      • 8.1.2 半反应和氧化还原电对
    • 8.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 8.2.1 氧化数法
      • 8.2.2 离子-电子法
    • 8.3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 8.3.1 原电池
      • 8.3.2 电极电势
      • 8.3.3 标准电极电势
    • 8.4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 8.4.1 能斯特方程
      • 8.4.2 溶液浓度的影响
      • 8.4.3 溶液酸度的影响
      • 8.4.4 沉淀反应的影响
      • 8.4.5 配位反应的影响
    • 8.5 电极电势的应用
      • 8.5.1 标准电动势和标准平衡常数
      • 8.5.2 条件电极电势和条件平衡常数
      • 8.5.3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次序
      • 8.5.4 标准吉布斯函变-氧化态图
      • 8.5.5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 8.6 电化学应用
      • 8.6.1 电解
      • 8.6.2 化学电源
      • 8.6.3 电化学腐蚀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
    • 习题
  • 第九章 化学分析
    • 9.1 误差与有效数字
      • 9.1.1 误差
      • 9.1.2 有效数字
    • 9.2 重量分析法
      • 9.2.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
      • 9.2.2 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 9.2.3 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
    • 9.3 滴定分析法概述
      • 9.3.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 9.3.2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对反应的要求
      • 9.3.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 9.3.4 滴定分析的计算
    • 9.4 滴定分析原理
      • 9.4.1 滴定曲线
      • 9.4.2 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 9.4.3 滴定终点的确定
      • 9.4.4 滴定误差和直接滴定条件
    • 9.5 滴定分析法的应用
      • 9.5.1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 9.5.2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 9.5.3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 9.5.4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十章 元素及单质概述
    • 10.1 元素的自然资源
    • 10.2 元素的氧化态和惰性电子对效应
    • 10.3 单质
      • 10.3.1 单质的分类
      • 10.3.2 单质的结构及性质
      • 10.3.3 同素异形体
      • 10.3.4 单质的制备方法
    • 10.4 氢及氢能源
      • 10.4.1 氢
      • 10.4.2 氢能源
    • 10.5 稀有气体
      • 10.5.1 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 10.5.2 稀有气体化合物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十一章 主族元素的二元化合物
    • 11.1 二元化合物的组成及成键特性
    • 11.2 氢化物
      • 11.2.1 氢化物的类型和性质
      • 11.2.2 过氧化氢
      • 11.2.3 氮的氢化物——氨、联氨和羟胺
      • 11.2.4 硼烷
      • 11.2.5 硅烷
      • 11.2.6 硫化氢及多硫化氢
    • 11.3 硼化物、碳化物及氮化物
      • 11.3.1 硼化物、碳化物及氮化物的分类
      • 11.3.2 硼化物、碳化物及氮化物的制备
      • 11.3.3 硼化物、碳化物及氮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 11.4 硫化物
      • 11.4.1 硫化物的溶解度
      • 11.4.2 硫化物的还原性
      • 11.4.3 硫化物的酸碱性
    • 11.5 卤化物
      • 11.5.1 卤化物的性质
      • 11.5.2 卤化物的制备
      • 11.5.3 卤化物的用途简介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十二章 主族元素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含氧酸盐
    • 12.1 氧化物的性质递变规律
      • 12.1.1 氧化物的酸碱性
      • 12.1.2 氧化物的氧化还原性
      • 12.1.3 氧化物的稳定性
    • 12.2 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和含氧酸强度判断
      • 12.2.1 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R—O—H经验规则
      • 12.2.2 含氧酸的强度——鲍林规则
    • 12.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
      • 12.3.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
      • 12.3.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过氧化物
      • 12.3.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超氧化物
    • 12.4 硼和铝的含氧化合物
      • 12.4.1 硼的含氧化合物
      • 12.4.2 铝的含氧化合物
    • 12.5 硅的含氧化合物
      • 12.5.1 二氧化硅
      • 12.5.2 硅酸和硅胶
      • 12.5.3 硅酸盐
    • 12.6 锡、铅的含氧化合物
      • 12.6.1 锡、铅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 12.6.2 锡(Ⅱ)的还原性和铅(Ⅳ)的氧化性
    • 12.7 氮族元素的含氧化合物
      • 12.7.1 氮的含氧化合物
      • 12.7.2 磷的含氧化合物
      • 12.7.3 砷、锑、铋的含氧化合物
    • 12.8 硫的含氧化合物
      • 12.8.1 亚硫酸及其盐
      • 12.8.2 连二亚硫酸钠
      • 12.8.3 硫酸及其盐
      • 12.8.4 硫代硫酸及其盐
      • 12.8.5 过硫酸及其盐
    • 12.9 卤素的含氧酸及含氧酸盐
      • 12.9.1 次卤酸及其盐
      • 12.9.2 亚卤酸及其盐
      • 12.9.3 卤酸及其盐
      • 12.9.4 高卤酸及其盐
      • 12.9.5 氯、溴、碘的吉布斯函变-氧化态图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十三章 过渡元素(一)
    • 13.1 过渡元素通性
      • 13.1.1 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
      • 13.1.2 氧化态
      • 13.1.3 金属的化学活泼性
      • 13.1.4 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
      • 13.1.5 离子的颜色
    • 13.2 钛
      • 13.2.1 单质的性质及制备
      • 13.2.2 钛的重要化合物
      • 13.2.3 钛合金
    • 13.3 钒
      • 13.3.1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 13.3.2 钒的重要化合物
    • 13.4 铬、钼、钨
      • 13.4.1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 13.4.2 铬的重要化合物
      • 13.4.3 钼、钨的重要化合物
    • 13.5 锰
      • 13.5.1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 13.5.2 锰的重要化合物
    • 13.6 铁、钴、镍
      • 13.6.1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 13.6.2 铁、钴、镍的重要化合物
    • 13.7 铂
      • 13.7.1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 13.7.2 铂的配合物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
    • 习题
  • 第十四章 过渡元素(二)
    • 14.1 铜、银、金
      • 14.1.1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 14.1.2 铜、银、金的重要化合物
    • 14.2 锌、镉、汞
      • 14.2.1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 14.2.2 锌、镉、汞的重要化合物
    • 14.3 稀土元素
      • 14.3.1 稀土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存在状态
      • 14.3.2 镧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
      • 14.3.3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 14.3.4 稀土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 14.4 金属原子簇
      • 14.4.1 金属原子簇中的M—M键
      • 14.4.2 金属原子簇的分类
      • 14.4.3 金属原子簇的结构
      • 14.4.4 金属原子簇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思考题
    • 习题
  • 附录
    • 附录Ⅰ 国际单位制(SI)
    • 附录Ⅱ 一些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常数(2012年国际推荐值)
    • 附录Ⅲ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2009,IUPAC)
    • 附录Ⅳ 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 附录Ⅴ 某些物质的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熵及热容(298.15 K)
    • 附录Ⅵ 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常数
    • 附录Ⅶ 难溶化合物溶度积常数
    • 附录Ⅷ 金属离子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
    • 附录Ⅸ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0~25℃)
    • 附录Ⅹ 一些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
    • 附录Ⅺ 金属离子氨羧配位剂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lg KMY)
    • 附录Ⅻ 标准电极电势(298.15 K)
    • 附录ⅫI 条件电极电势E
    • 附录ⅩIⅤ 预处理时常用的试剂
    • 附录ⅩⅤ 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掩蔽剂
    • 附录ⅩⅥ 常用的指示剂
  • 元素周期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