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专利法原理


作者:
马一德
定价:
45.00元
ISBN:
978-7-04-056440-2
版面字数:
52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1-07-22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法学
二级分类:
法学
三级分类:
知识产权

本书以科技创新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为经,以经验、制度与理论为纬,综合运用体系化的思维方法、国际化的学术视野,系统地阐明了专利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制度和基本程序。本书具有如下鲜明特色:

第一,较强的系统性。全书以专利制度、专利法律、专利权利等核心概念为枢纽,从基础理论、权利理论、侵权理论、救济理论四大板块全方位阐述了专利权取得、运用、保护、管理等相关的理论、制度、实践和程序,力求“一册在手,方案全有”。

第二,较强的理论性。全书遵从我国现行专利法律体系的安排,在专利基本理论、关键命题、制度设计与解释方法的统领下,参酌国内外的主流理论成果,参照国内外的典型司法判例,集成并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利理论、知识框架与思维体系。

第三,较强的实践性。全书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围绕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涌现的政策实践、司法实践、产业实践,总结经验、解释制度、回应实践,努力推进实践与制度相结合、理论与方法相适应、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内与国外相参照,以增强本书的可读性和实务性。

  • 前辅文
  • 第一编 基础理论
    • 第一章 专利制度的发展历史
      • 第一节 专利制度演进的基本历程
        • 一、专利规则的萌芽
        • 二、专利制度的出现
        • 三、现代意义专利法的确立
      •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专利制度的历史发展
        • 一、技术的现代化促进专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二、技术发展影响专利制度的原则与规则
      • 第三节 我国专利制度的发展
        • 一、专利语词和语义在我国的演变
        • 二、清末与民国时期专利制度建构的尝试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专利制度的曲折历程
        •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利制度的发展
    • 第二章 专利制度的功能与属性
      • 第一节 专利制度的功能
        • 一、以市场利益激励创新
        • 二、促进技术信息公开与传播
        • 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 第二节 专利权的性质
        • 一、专利权属于私权
        • 二、明确专利权私权属性的理论意义
        • 三、专利权属于财产权
        • 四、专利权主要体现为禁用权
  • 第二编 权利理论
    • 第三章 权利取得
      • 第一节 专利权的客体
        • 一、发明
        • 二、实用新型
        • 三、外观设计
        • 四、不受专利法保护的对象
      • 第二节 专利申请的实质要件
        • 一、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实质要件
        • 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实质要件
      • 第三节 专利申请的形式要件
        • 一、申请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应当提交的文件
        • 二、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应当提交的文件
      • 第四节 专利申请的授权确权程序
        • 一、专利申请的审查程序
        • 二、专利复审程序
        • 三、专利无效宣告程序
      • 第五节 专利权的归属
        • 一、职务发明
        • 二、委托发明
        • 三、合作发明
    • 第四章 专利权的行使
      • 第一节 专利权的内容
        • 一、制造
        • 二、使用
        • 三、许诺销售
        • 四、销售
        • 五、进口
      • 第二节 专利权的许可与转让
        • 一、专利权的许可
        • 二、专利权的转让
        • 三、技术转让合同中的限制性条款规制
      • 第三节 专利实施的特别许可
        • 一、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 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发明专利的推广应用
        • 三、专利实施的开放许可
      • 第四节 标准必要专利的许可
        • 一、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承诺与禁令救济
        • 二、FRAND许可条款的确定
  • 第三编 侵权理论
    • 第五章 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
      • 第一节 专利权利要求解释的必要性
      • 第二节 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基本原则
        • 一、周边限定主义原则
        • 二、中心限定主义原则
        • 三、折中主义原则
      • 第三节 专利侵权程序中权利要求解释的规则
        • 一、权利要求解释的主体
        • 二、权利要求解释的依据
        • 三、特殊类型的权利要求解释
    • 第六章 侵权行为的认定
      • 第一节 全面覆盖原则的适用
        • 一、全面覆盖原则之定义
        • 二、全面覆盖原则之适用
      • 第二节 等同原则的适用
        • 一、等同原则的生成与发展
        • 二、等同原则的法理基础
        • 三、等同特征的判断
      • 第三节 等同原则的限制
        • 一、捐献原则的适用
        • 二、禁止反悔原则的适用
        • 三、逆等同原则的适用
        • 四、可预见原则的适用
      • 第四节 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的判定
        • 一、解释专利权范围
        • 二、判断侵权成立的标准
      • 第五节 “间接侵权”的认定
        • 一、“间接侵权”的反思
        • 二、“间接侵权”的构成要件
    • 第七章 侵权行为的抗辩
      • 第一节 现有技术抗辩
        • 一、现有技术抗辩的含义
        • 二、现有技术抗辩的法理基础
        • 三、现有技术抗辩的适用
        • 四、抵触申请抗辩的适用
      • 第二节 现有设计抗辩
        • 一、现有设计抗辩的含义
        • 二、现有设计抗辩的法理基础
        • 三、现有设计抗辩的适用
      • 第三节 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情形
        • 一、权利用尽
        • 二、先用权
        • 三、临时过境
        • 四、为科学研究和实验目的
        • 五、Bolar例外
        • 六、默示许可
  • 第四编 救济理论
    • 第八章 权利救济一般理论
      • 第一节 民事救济与刑事制裁的边界
        • 一、民事救济的功能
        • 二、刑事制裁的功能
        • 三、民事救济与刑事制裁的划定
      • 第二节 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
        • 一、诉讼时效的期间
        • 二、诉讼时效的起点
        • 三、诉讼时效进程中的障碍
      • 第三节 侵犯专利权的诉讼管辖
        • 一、级别管辖
        • 二、地域管辖
        • 三、知识产权法院管辖
    • 第九章 禁令救济
      • 第一节 禁令救济的成立条件
        • 一、诉前行为保全的成立条件
        • 二、责令停止侵权的成立条件
      • 第二节 禁令限制的正当性和路径
        • 一、禁令限制的正当性
        • 二、禁令限制的路径选择
        • 三、专利权滥用抗辩的生成与要件重构
      • 第三节 标准必要专利的禁令救济
        • 一、FRAND承诺下的标准必要专利禁令救济
        • 二、我国的标准必要专利禁令救济规则
    • 第十章 损害赔偿
      • 第一节 损害赔偿的一般原理
        • 一、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制度目标
        • 二、损害赔偿数额计算方法的顺位
        • 三、关于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证明
        • 四、专利侵权损害赔偿中的合法来源抗辩
      • 第二节 专利侵权实际损失的确定
        • 一、实际损失的范围
        • 二、因果关系的认定与审视
        • 三、实际损失的量化
      • 第三节 专利侵权获利的确定
        • 一、侵权获利的性质
        • 二、侵权获利的分摊规则
        • 三、侵权获利分摊的举证规则
      • 第四节 可参照专利许可费的确定
        • 一、可参照许可费的司法困局
        • 二、参照许可费的考虑因素
      • 第五节 法定赔偿的适用与突破
        • 一、法定赔偿的适用
        • 二、法定赔偿的突破
      • 第六节 惩罚性赔偿的引入与适用
        • 一、有关惩罚性赔偿的争论
        • 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引入
        • 三、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具体运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