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城市地理学(第三版)


作者: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定价:
49.50元
ISBN:
978-7-04-055564-6
版面字数:
60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2-01-2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地理科学类
二级分类:
地理科学类核心课
三级分类:
城市地理学

本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城市地理学》的第三版。与前两版相比,本书的内容吸收了近十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发展新趋势及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更加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全书共分为15章,首先介绍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回顾了学科的发展简史,并探讨了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的概念,追溯了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然后分别以城市化为中心,阐述了城市化原理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等;以城市体系为中心,阐述了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规模分布、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等;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中心,阐述了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城市产业空间、城市商业空间、城市社会空间与城市感应空间。最后探讨了城市增长管理、城市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本书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本书可供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高校、工科类高校、农林类高校的地理、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作为本科生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同时可以作为地理学、城乡规划、经济学、社会学、城市管理等有关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以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战略规划、房地产开发等工作者提供参考。

  • 前辅文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
      •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 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一、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 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第三节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 一、1920年以前
      • 二、1920—1950年
      • 三、1950—1970年
      • 四、1970—1990年
      • 五、1990—2010年
      • 六、2010年至今
    • 第四节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 二、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 一、城市和城镇
      •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
    • 第二节 城市地域
      • 一、城市的行政地域
      • 二、城市的实体地域
      • 三、城市的功能地域
    • 第三节 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
      • 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 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 三、市带县体制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村庄的出现
      • 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集市的形成
      • 三、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繁荣
    •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 第四节 信息革命与城市发展
      • 一、信息革命及其基本特征
      • 二、信息革命与新城市空间结构
      • 三、信息革命与世界城市体系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 一、城市化的概念
      •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三、乡—城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
      • 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 一、城市化的类型
      •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 一、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 二、郊区化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 一、中世纪前城市的发展
      • 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 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
      • 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 第二节 中国城市发展史
      •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的发展
      •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发展
      • 三、近现代时期的发展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城镇化的进程
      • 一、短暂发展时期(1953—1957年)
      • 二、起伏波动时期(1958—1965年)
      • 三、停滞时期(1966—1976年)
      • 四、过渡时期(1977—1981年)
      • 五、乡村城镇化时期(1982—1991年)
      • 六、快速城镇化时期(1992—2010年)
      • 七、新型城镇化时期(2011年至今)
    • 第四节 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 一、城镇化速度快、半城镇化现象明显
      • 二、郊区化进程
      • 三、大都市区快速成长
      • 四、都市连绵区、城市群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城市职能分类
    • 第一节 城市经济活动类型划分与城市发展
      •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部分
      • 二、划分城市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 三、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 四、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城市职能及其分类
      • 一、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概念
      • 二、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 第三节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
      • 一、最早的区域性城市职能分类
      • 二、全国性城市职能分类
      • 三、近期动态
      • 四、城市职能分类的用途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 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 一、城市首位律
      • 二、城市金字塔
      • 三、位序—规模法则
    • 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 一、中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
      • 二、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
      • 三、中国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 四、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级行政区间差异
    • 第四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 一、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
      • 二、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
      • 三、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 四、城市规模研究的新难点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 四、空间扩散
    •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
      • 一、克里斯泰勒学说
      • 二、廖什景观
      • 三、克里斯泰勒学说与廖什景观的比较
    • 第三节 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验证及评价
      • 一、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 二、斯梅尔斯的验证
      • 三、施坚雅的验证
      • 四、对中心地理论的评价
    • 第四节 从生长极到核心边缘理论
      • 一、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 二、生长极理论
      • 三、核心—边缘模式
    • 第五节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 一、空间分布类型
      • 二、城镇密度
      • 三、城市经济区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 一、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 二、中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演变
    • 第二节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 一、早期的内容
      • 二、现在的内容
    • 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
      • 一、工作流程
      • 二、工作方法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
    • 第一节 城市土地的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
      • 一、城市土地的特征
      • 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 第二节 地租、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利用
      • 一、地租的基本理论
      • 二、中国的土地制度
      • 三、地租、土地制度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 第三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 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 二、土地利用三模式及发展
      • 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 第四节 城市中心商务区
      • 一、CBD的界定
      • 二、CBD的结构
      • 三、CBD的演变
      • 四、CBD的区位分布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城市产业空间
    • 第一节 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 一、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 二、产业扩散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 三、城市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逻辑
    • 第二节 工业发展与城市产业空间
      • 一、产业分工的空间效应
      •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产业空间的影响
    • 第三节 知识经济与城市产业空间
      • 一、知识经济对城市产业空间的影响
      • 二、研发产业与城市创新空间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城市商业空间
    • 第一节 城市商业空间组织
      • 一、商业、商业业态和商业空间结构
      • 二、商业中心等级体系
      • 三、商业圈
      • 四、城市新型商业空间
    • 第二节 信息化下的商业空间组织
      • 一、互联网技术应用对传统零售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 二、互联网技术应用下的零售业空间组织特征
    • 第三节 消费城市
      • 一、消费城市和消费城市理论的产生
      • 二、消费城市特征
      • 三、消费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城市社会空间与城市感应空间
    • 第一节 人口变化与移民
      • 一、人口变化
      • 二、移民
    •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
      •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 二、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 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 第三节 社会区
      • 一、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
      • 二、社会区的模式
      • 三、中产阶层集聚区
      • 四、贫困群体集聚区
    • 第四节 邻里
      • 一、邻里和邻里特征
      • 二、两种典型的邻里
    • 第五节 城市感应空间分析
      • 一、感应、环境和行为
      • 二、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
      • 三、研究实例介绍
      • 四、研究感应空间的作用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城市增长管理
    • 第一节 城市增长管理的提出
      • 一、西方城市蔓延与城市增长管理
      • 二、城市增长管理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城市增长管理的工具
      • 一、保护土地类工具
      • 二、基础设施引导类工具
      • 三、保护资源环境类工具
      • 四、抑制增长类工具
    • 第三节 城市增长管理工具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增长边界为例
      • 一、城市增长边界的影响过程与作用力分析
      • 二、城市增长边界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
      • 三、城市增长边界对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
    • 第四节 中国城市增长管理
      • 一、中国城市增长管理框架
      • 二、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增长管理
      • 三、城市增长管理工具应用探索——以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十五章 城市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 第一节 城市的主要问题
      • 一、城市环境系统问题
      • 二、城市社会系统问题
      • 三、城市经济系统问题
    • 第二节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 一、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内涵
      • 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系统
      • 三、可持续的城市社会系统
      • 四、可持续的城市经济系统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一版后记
  • 第二版后记

城市地理学数字课程与《城市地理学》(第三版)教材配套,一体化设计、紧密结合,是教材的补充和拓展,包含每个章节的电子教案,内含丰富的课程案例。本数字资源很好地展现了教材中的主要概念、理论、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材,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