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环境学概论


作者:
王红旗等
定价:
47.50元
ISBN:
978-7-04-055499-1
版面字数:
58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3-07-12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二级分类:
环境科学专业课
三级分类:
环境学

本书从环境学、生态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学等多个角度,结合多年教学与科研成果,系统介绍了与环境科学相关的概念、原理、技术及应用实例,涵盖了环境与发展、环境污染迁移与防治技术、环境管理策略与实践三大主体内容,共计17章,包括绪论、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的形成与迁移转化、水体污染的形成与迁移转化、地下水污染的形成与迁移转化、土壤污染的形成与迁移转化、环境污染的生态与健康效应、环境监测技术、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管理概述、环境管理的经济学手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流域环境管理与实践,以及区域环境管理与实践。每章针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从基础概念或原理出发,重点介绍目前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结合典型案例展开分析。

本书可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和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亦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环境修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 前辅文
  • 第一篇 环境与发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环境的基本概念及组成
        • 一、 环境的概念
        • 二、 环境的组成
      • 第二节 环境科学及其发展
        • 一、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 二、 环境科学的任务
        • 三、 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 第三节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
        • 一、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
        • 二、 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
      • 问题与讨论
    •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
      •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
        • 一、 地球表层系统概述
        • 二、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 一、 环境与生态因子
        • 二、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三、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 第三节 生态系统
        • 一、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 二、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三、 生态系统的功能
      • 第四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平衡
        • 一、 生态系统稳定性
        • 二、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
        • 三、 生态平衡和生态平衡失调
      • 问题与讨论
    • 第三章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 第一节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
        • 一、 地球的起源与演变
        • 二、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 三、 地球环境与生命的协同演化
        • 四、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及相互作用
      • 第二节 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 一、 人类发展过程的环境问题
        • 二、 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
        • 三、 人类活动与资源消费的平衡
      •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干扰
        • 一、 人类人口的增长
        • 二、 农业生产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干扰
        • 三、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 四、 牧业渔业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干扰
        • 五、 矿产开发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干扰
        • 六、 工业生产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干扰
        • 七、 交通运输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干扰
        • 八、 工程建设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干扰
      • 第四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危机
        • 一、 污染型环境问题
        • 二、 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
        • 三、 生态破坏带来的环境失衡
      • 问题与讨论
    • 第四章 全球环境问题
      • 第一节 复杂的世界环境问题
      • 第二节 全球变暖
        • 一、 温室效应及温室气体
        • 二、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概况
        • 三、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 四、 全球变暖的环境、社会及经济影响
      • 第三节 臭氧层耗损
        • 一、 臭氧层的形成及破坏
        • 二、 臭氧层耗损的潜在威胁
      • 第四节 全球生态系统变化与环境安全
        • 一、 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
        • 二、 危险污染物的全球迁移
      • 问题与讨论
  • 第二篇 环境污染迁移与防治技术
    • 第五章 大气污染的形成与迁移转化
      • 第一节 大气污染
        • 一、 大气环境的基本特征
        • 二、 大气污染扩散理论
        • 三、 大气环境容量
        • 四、 大气污染的含义
      • 第二节 大气中的典型污染物
        • 一、 颗粒污染物
        • 二、 氮氧化物
        • 三、 硫氧化物
        • 四、 碳氧化物
        • 五、 碳氢化合物
        • 六、 重金属
      • 第三节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扩散
        • 一、 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
        • 二、 大气水平运动和湍流
        • 三、 大气污染物的沉降
        • 四、 大气污染物的界面吸附与分配
        • 五、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模式
      • 第四节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
        • 一、 自由基化学基础
        • 二、 光化学反应基础
        • 三、 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
        • 四、 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解
        • 五、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
        • 六、 大气中硫氧化物的转化
        • 七、 大气中烃类的转化
        • 八、 光化学烟雾
      • 问题与讨论
    • 第六章 水体污染的形成与迁移转化
      • 第一节 水体污染
        • 一、 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 二、 水体污染扩散理论
        • 三、 水环境容量
        • 四、 水体污染的形成
      • 第二节 水体中的典型污染物
        • 一、 氮、磷营养物
        • 二、 酸碱污染物
        • 三、 重金属
        • 四、 有机污染物
      • 第三节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行为
        • 一、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平流迁移和扩散
        • 二、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重力沉降和聚集
        • 三、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吸附与分配作用
        • 四、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挥发作用
      • 第四节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转化行为
        • 一、 光化学降解
        • 二、 无机污染物的理化转化
        • 三、 有机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 四、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 问题与讨论
    • 第七章 地下水污染的形成与迁移转化
      • 第一节 地下水污染
        • 一、 地下水分类
        • 二、 地下水基本特征
        • 三、 地下水污染的形成
      • 第二节 地下水中的典型污染物
        • 一、 重金属
        • 二、 酸碱污染物
        • 三、 有机污染物
        • 四、 放射性污染物
      • 第三节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扩散
        • 一、 平流过程
        • 二、 弥散和扩散过程
        • 三、 质量迁移方程
        • 四、 一维模型
        • 五、 流动和迁移扩散方程
      • 第四节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转化
        • 一、 吸附与解吸
        • 二、 非生物归趋过程
        • 三、 挥发
        • 四、 生物降解
      • 第五节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模型的应用
        • 一、 模型应用的框架
        • 二、 模型的建立
        • 三、 模型的输入参数
        • 四、 模型校准及敏感性分析
      • 问题与讨论
    • 第八章 土壤污染的形成与迁移转化
      • 第一节 土壤污染
        • 一、 土壤的组成及性质
        • 二、 土壤污染的形成
        • 三、 土壤污染扩散理论
        • 四、 土壤污染的危害
        • 五、 土壤环境容量
        • 六、 土壤自净作用
      • 第二节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 一、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及影响因素
        • 二、 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 三、 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 第三节 生物对土壤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
        • 一、 植物对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 二、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 三、 土壤动物对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 第四节 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模型
        • 一、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化模型
        • 二、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模型
        • 三、 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模拟
      • 问题与讨论
    • 第九章 环境污染的生态与健康效应
      • 第一节 生物体内污染物的运动过程
        • 一、 污染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 二、 污染物在机体内的运动
        • 三、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 四、 污染物的生物吸收、积累和放大
      • 第二节 污染物的毒性效应
        • 一、 污染物的毒性
        • 二、 影响毒性的因素
        • 三、 毒性评价方法
      • 第三节 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 一、 污染物生态效应的划分
        • 二、 生态系统监测
        • 三、 生态系统评估
      • 第四节 污染物的健康效应
        • 一、 污染物的健康危害
        • 二、 生物标志物
      • 问题与讨论
    • 第十章 环境监测技术
      • 第一节 环境监测概述
        • 一、 环境监测的定义
        • 二、 环境监测的分类
        • 三、 环境监测的发展
        • 四、 环境监测中的科学问题
      • 第二节 环境监测技术
        • 一、 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 二、 物理、化学监测技术
        • 三、 生物监测技术
      • 第三节 水质监测
        • 一、 监测对象的选择
        • 二、 监测方案的制定
        • 三、 水样预处理新技术
      • 第四节 土壤监测
        • 一、 监测对象的选择
        • 二、 监测方案的制定
        • 三、 土壤及沉积物样品预处理技术
      • 第五节 大气监测
        • 一、 监测对象的选择
        • 二、 监测方案的制定
        • 三、 大气样品预处理技术
      • 第六节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一、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中的基本概念
        • 二、 环境样品定量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的QA/QC
        • 三、 分析仪器的QA/QC
        • 四、 环境监测全流程的QA/QC
      • 问题与讨论
    • 第十一章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
      • 第一节 风险评价概述
        • 一、 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 二、 风险评价要素及评价流程
        • 三、 风险评价技术的发展
        • 四、 风险评价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 第二节 生态风险评价技术
        • 一、 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
        • 二、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 第三节 健康风险评价技术
        • 一、 健康风险评价的定义
        • 二、 致癌风险评价
        • 三、 非致癌风险评价
      • 问题与讨论
    • 第十二章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 第一节 环境污染控制概述
        • 一、 环境污染控制目标
        • 二、 环境污染控制类型
        • 三、 环境污染控制中的科学问题
      • 第二节 水环境污染控制
        • 一、 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原则及对策
        • 二、 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 第三节 土壤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 一、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 二、 土壤污染控制技术
      • 第四节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 一、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 二、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 第五节 固体废物和物理性污染控制
        • 一、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 二、 噪声及其他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
      • 问题与讨论
  • 第三篇 环境管理策略与实践
    • 第十三章 环境管理概述
      •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念及内涵
        • 一、 环境管理概念的提出
        • 二、 环境管理的目的
        • 三、 环境管理的任务
        • 四、 环境管理的内容
      • 第二节 环境管理手段
        • 一、 行政手段
        • 二、 法律手段
        • 三、 经济手段
        • 四、 技术手段
        • 五、 教育手段
      • 第三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
        • 一、 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
        • 二、 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
        • 三、 环境管理的信息方法
      • 第四节 环境管理的发展阶段
        • 一、 以污染治理为主要管理手段阶段
        • 二、 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阶段
        • 三、 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阶段
      • 问题与讨论
    • 第十四章 环境管理的经济学手段
      • 第一节 环境与经济
        • 一、 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 二、 关于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不同模式
      •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经济学理论
        • 一、 外部性理论
        • 二、 产权理论
        • 三、 公共物品理论
        • 四、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第三节 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 一、 排污收费
        • 二、 排污权交易
        • 三、 生态补偿
        • 四、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 问题与讨论
    • 第十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一、 不同文明时期的环境伦理观
        • 二、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 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 一、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目标与原则
        • 二、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 三、 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循环经济
        • 一、 循环经济的提出
        • 二、 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和模式
        • 三、 国外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经验
        • 四、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历程
      •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
        • 一、 中国21世纪议程
        • 二、 中国可持续发展试点
        • 三、 生态红线
        • 四、 生态文明建设
      • 问题与讨论
    • 第十六章 流域环境管理与实践
      • 第一节 流域环境管理概述
        • 一、 流域和流域生态系统特征
        • 二、 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 三、 流域环境管理的内涵
      • 第二节 流域生态系统组成、结构、过程和功能
        • 一、 流域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
        • 二、 流域生态系统过程
        • 三、 流域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
        • 四、 流域生态系统组成结构过程服务相互关系
      • 第三节 流域环境管理内容
        • 一、 流域环境管理内容概述
        • 二、 流域水资源管理
        • 三、 流域水污染过程模拟及控制
        • 四、 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 五、 流域综合规划与管理
      • 第四节 流域环境管理国内外实践与经验
        • 一、 国外流域环境管理的实践
        • 二、 国外流域环境管理的模式和经验
        • 三、 我国流域环境管理的实践
      • 问题与讨论
    • 第十七章 区域环境管理与实践
      • 第一节 区域环境管理概述
        • 一、 区域概念、分类及特点
        • 二、 区划概念和方法
        • 三、 区域管理和区域环境管理内涵
      • 第二节 区域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各圈层的影响与响应
        • 一、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 二、 人地关系下的社会经济区域分布规律
        • 三、 环境问题的区域特征
      • 第三节 基于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的区域环境管理
        • 一、 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主体功能区划
        • 二、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环境管理新变化
        • 三、 城市化(城市群)地区的环境管理
        • 四、 农业地区的环境管理
        • 五、 生态地区的环境管理
      • 问题与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本数字课程与王红旗、李剑、张淑荣、于艳新主编的《环境学概论》配套。数字课程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包含每个章节的电子教案、阅读卡片和典型案例。数字课程呈现教材中的主要概念、理论,补充相关的应用案例,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