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6版)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
魏民 张丽萍 杨建雄
定价:
48.00元
ISBN:
978-7-04-055078-8
版面字数:
63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21-01-15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
生物化学

本书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共分16章,围绕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重点阐述了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酶、维生素的结构和功能,新陈代谢及生物氧化的基本规律,糖类、脂质、核苷酸、氨基酸的分解与合成代谢及物质代谢的调节控制,DNA、RNA、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遗传信息传递的调控机制。为便于初学者学习,在绪论一章概要地介绍了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历程和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并在各章末附本章小结和文献导读。

本书数字课程(http://abook.hep.com.cn/55078)与纸质教材紧密配合,包含教学课件、科学史话、知识扩展及习题解析与自测等多项教学资源,丰富生物化学知识呈现形式,为学生学习提供思考与探索的空间。

本书由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多位长期讲授生物化学的教授联合编写,力求传承《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科学性强和适用面广的特色,同时注重反映生物化学研究领域近年取得的最新成果。可供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专业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中学生物学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参考。

  • 前辅文
  • 1 绪论
    • 1.1 生物化学的内容
    • 1.2 生物化学的产生与发展
    • 1.3 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
      • 1.3.1 生命物质主要元素组成的规律
      • 1.3.2 生物大分子组成的共同规律
      • 1.3.3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规律
      • 1.3.4 生物界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
  • 2 蛋白质
    • 2.1 蛋白质的分类
      • 2.1.1 根据形状和溶解度分类
      • 2.1.2 根据化学组成分类
      • 2.1.3 根据功能分类
    • 2.2 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氨基酸
      • 2.2.1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 2.2.2 氨基酸的分类
      • 2.2.3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 2.3 肽
      • 2.3.1 肽的结构
      • 2.3.2 生物活性肽
    • 2.4 蛋白质的结构
      • 2.4.1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 2.4.2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 2.5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2.5.1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2.5.2 蛋白质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 2.6 蛋白质的性质与分离、分析技术
      • 2.6.1 蛋白质的性质
      • 2.6.2 蛋白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
      • 2.6.3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序列的确定
  • 3 核酸
    • 3.1 核酸的组成成分
      • 3.1.1 戊糖
      • 3.1.2 含氮碱
      • 3.1.3 核苷
      • 3.1.4 核苷酸
    • 3.2 核酸的一级结构
    • 3.3 DNA的二级结构
      • 3.3.1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依据
      • 3.3.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 3.3.3 DNA二级结构的其他类型
    • 3.4 DNA的高级结构
      • 3.4.1 环状DNA的超螺旋结构
      • 3.4.2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
    • 3.5 DNA和基因组
      • 3.5.1 基因和基因组的概念
      • 3.5.2 病毒和细菌基因组的特点
      • 3.5.3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 3.6 RNA的结构和功能
      • 3.6.1 tRNA
      • 3.6.2 rRNA
      • 3.6.3 mRNA和hnRNA
      • 3.6.4 snRNA和snoRNA
      • 3.6.5 asRNA和RNAi
      • 3.6.6 非编码RNA的多样性
    • 3.7 核酸的性质和研究方法
      • 3.7.1 一般理化性质
      • 3.7.2 紫外吸收性质
      • 3.7.3 核酸结构的稳定性
      • 3.7.4 核酸的变性
      • 3.7.5 核酸的复性
      • 3.7.6 核酸分子杂交和DNA芯片
      • 3.7.7 DNA的化学合成
    • 3.8 核酸的序列测定
      • 3.8.1 链终止法测序技术
      • 3.8.2 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
  • 4 糖类
    • 4.1 单糖
      • 4.1.1 单糖的构型
      • 4.1.2 单糖的结构
      • 4.1.3 单糖的构象
    • 4.2 重要单糖及其衍生物
    • 4.3 寡糖
    • 4.4 多糖
      • 4.4.1 淀粉
      • 4.4.2 糖原
      • 4.4.3 纤维素
      • 4.4.4 半纤维素
      • 4.4.5 琼脂
      • 4.4.6 壳多糖
      • 4.4.7 右旋糖酐
      • 4.4.8 糖胺聚糖
    • 4.5 糖复合物
      • 4.5.1 糖蛋白与蛋白聚糖
      • 4.5.2 糖脂与脂多糖
    • 4.6 糖类研究方法
  • 5 脂质和生物膜
    • 5.1 三酰甘油
      • 5.1.1 三酰甘油的结构
      • 5.1.2 三酰甘油的理化性质
    • 5.2 脂肪酸
      • 5.2.1 脂肪酸的种类
      • 5.2.2 脂肪酸的结构特点
      • 5.2.3 必需脂肪酸
      • 5.2.4 类二十碳烷
    • 5.3 磷脂
      • 5.3.1 甘油磷脂的结构通式
      • 5.3.2 几种重要的甘油磷脂
    • 5.4 鞘脂
      • 5.4.1 鞘磷脂
      • 5.4.2 鞘糖脂
    • 5.5 类固醇
    • 5.6 生物膜
      • 5.6.1 细胞中的膜系统
      • 5.6.2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 5.6.3 生物膜的结构
      • 5.6.4 细胞膜的基本功能
  • 6 酶
    • 6.1 酶的概念与特点
      • 6.1.1 酶的概念
      • 6.1.2 酶的特点
    • 6.2 酶的化学本质与组成
      • 6.2.1 酶的化学本质
      • 6.2.2 酶的化学组成
      • 6.2.3 酶的类型
    • 6.3 酶的命名与分类
      • 6.3.1 酶的命名
      • 6.3.2 酶的分类
    • 6.4 酶的结构与功能
      • 6.4.1 酶的活性部位和必需基团
      • 6.4.2 同工酶
    • 6.5 酶的专一性
      • 6.5.1 酶专一性的类型
      • 6.5.2 酶专一性的学说
    • 6.6 酶的作用机制
      • 6.6.1 酶与底物复合物的形成
      • 6.6.2 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分子机制
      • 6.6.3 酶作用机制的实例
    • 6.7 酶促反应动力学
      • 6.7.1 酶促反应速率的概念
      • 6.7.2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 6.7.3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 6.8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 6.8.1 抑制剂
      • 6.8.2 温度
      • 6.8.3 pH
      • 6.8.4 激活剂
    • 6.9 酶活性的调节
      • 6.9.1 酶活性的调节方式
      • 6.9.2 酶的别构调控
      • 6.9.3 可逆的共价修饰调节
      • 6.9.4 酶原的激活
      • 6.9.5 其他酶活性调节作用
    • 6.10 酶的研究方法与酶工程
      • 6.10.1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6.10.2 酶的分离纯化
      • 6.10.3 酶工程
  • 7 维生素和辅酶
    • 7.1 脂溶性维生素
      • 7.1.1 维生素A
      • 7.1.2 维生素D
      • 7.1.3 维生素E
      • 7.1.4 维生素K
    • 7.2 水溶性维生素
      • 7.2.1 维生素B1和硫胺素焦磷酸
      • 7.2.2 维生素B2和黄素辅酶
      • 7.2.3 泛酸和辅酶A
      • 7.2.4 维生素PP和烟酰胺辅酶
      • 7.2.5 维生素B6和B6辅酶
      • 7.2.6 生物素和羧化酶辅酶
      • 7.2.7 叶酸和叶酸辅酶
      • 7.2.8 维生素B12和B12辅酶
      • 7.2.9 硫辛酸
      • 7.2.10 维生素C
  • 8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 8.1 新陈代谢总论
      • 8.1.1 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 8.1.2 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
      • 8.1.3 高能化合物与ATP的作用
      • 8.1.4 磷酸肌酸是高能磷酸键的贮存形式
      • 8.1.5 辅酶A的递能作用
    • 8.2 生物氧化
      • 8.2.1 生物氧化的特点
      • 8.2.2 呼吸链的组成及电子传递顺序
      • 8.2.3 氧化磷酸化作用
      • 8.2.4 胞质中NADH的跨膜转运
  • 9 糖代谢
    • 9.1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 9.1.1 淀粉与糖原的酶促水解
      • 9.1.2 纤维素的酶促水解
    • 9.2 糖的分解代谢
      • 9.2.1 糖酵解
      • 9.2.2 糖的有氧分解
      • 9.2.3 乙醛酸循环——柠檬酸循环支路
      • 9.2.4 磷酸戊糖途径
      • 9.2.5 葡糖醛酸代谢途径
    • 9.3 糖的合成代谢
      • 9.3.1 糖原的合成
      • 9.3.2 蔗糖的合成
      • 9.3.3 淀粉的合成
      • 9.3.4 糖异生作用
  • 10 脂质代谢
    • 10.1 脂质的酶促水解
      • 10.1.1 三酰甘油的酶促水解
      • 10.1.2 磷脂的酶促水解
      • 10.1.3 胆固醇酯的酶促水解
    • 10.2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 10.2.1 甘油的氧化
      • 10.2.2 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
      • 10.2.3 脂肪酸氧化的其他途径
      • 10.2.4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 10.3 三酰甘油的合成代谢
      • 10.3.1 3-磷酸甘油的生物合成
      • 10.3.2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 10.3.3 三酰甘油的合成
    • 10.4 磷脂的代谢
    • 10.5 胆固醇的代谢
  • 11 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 11.1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
      • 11.1.1 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
      • 11.1.2 外源蛋白质的酶促降解
    • 11.2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 11.2.1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 11.2.2 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 11.2.3 氨的代谢去路
      • 11.2.4 α-酮酸的代谢去路
    • 11.3 氨基酸合成代谢
      • 11.3.1 氨基酸合成途径的类型
      • 11.3.2 氨基酸代谢与一碳单位
      • 11.3.3 氨基酸与某些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
  • 12 核苷酸代谢
    • 12.1 核酸的酶促降解
    • 12.2 核苷酸的分解
      • 12.2.1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
      • 12.2.2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
    • 12.3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 12.3.1 核苷酸生物合成的概况
      • 12.3.2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 12.3.3 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 12.3.4 三磷酸核苷的合成
      • 12.3.5 脱氧核苷酸的合成
      • 12.3.6 胸苷酸的合成
      • 12.3.7 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 12.4 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节
      • 12.4.1 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控
      • 12.4.2 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控
    • 12.5 核苷酸合成的抗代谢物
      • 12.5.1 嘌呤类似物
      • 12.5.2 嘧啶类似物
      • 12.5.3 核苷类似物
      • 12.5.4 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类似物
      • 12.5.5 叶酸类似物
    • 12.6 辅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 12.6.1 烟酰胺核苷酸的合成
      • 12.6.2 黄素核苷酸的合成
      • 12.6.3 辅酶A的合成
  • 13 DNA的生物合成
    • 13.1 DNA复制的概况
      • 13.1.1 DNA的半保留复制
      • 13.1.2 DNA复制的起点和方式
    • 13.2 原核生物DNA的复制
      • 13.2.1 参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酶和蛋白质
      • 13.2.2 大肠杆菌DNA复制的起始
      • 13.2.3 DNA链的延伸
      • 13.2.4 复制的终止
    • 13.3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
      • 13.3.1 参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酶和蛋白质
      • 13.3.2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过程
      • 13.3.3 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
    • 13.4 逆转录作用
    • 13.5 DNA的损伤与修复
      • 13.5.1 DNA损伤的产生
      • 13.5.2 DNA损伤的修复
    • 13.6 DNA重组和克隆
      • 13.6.1 DNA重组
      • 13.6.2 DNA克隆和基因工程
  • 14 RNA的生物合成
    • 14.1 RNA生物合成的概况
    • 14.2 原核生物的转录
      • 14.2.1 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 14.2.2 原核生物转录的起始
      • 14.2.3 原核生物RNA链的延伸
      • 14.2.4 原核生物转录的终止
    • 14.3 真核生物的转录
      • 14.3.1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 14.3.2 真核生物转录的过程
      • 14.3.3 真核生物转录的终止
    • 14.4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转录调控的特点
    • 14.5 转录的选择性抑制
    • 14.6 转录产物的加工
      • 14.6.1 内含子剪接的四种类型
      • 14.6.2 rRNA前体的加工
      • 14.6.3 tRNA前体的加工
      • 14.6.4 mRNA前体的加工
      • 14.6.5 RNA编辑
      • 14.6.6 非编码RNA的转录及加工
    • 14.7 RNA的复制
  • 15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 15.1 蛋白质合成体系
      • 15.1.1 mRNA
      • 15.1.2 核糖体
      • 15.1.3 tRNA
    • 15.2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 15.2.1 氨基酸的活化
      • 15.2.2 活化氨基酸的转运
      • 15.2.3 肽链合成的起始
      • 15.2.4 肽链合成的延长
      • 15.2.5 肽链合成的终止
    • 15.3 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
    • 15.4 蛋白质合成所需的能量
    • 15.5 蛋白质的定向转运
    • 15.6 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
    • 15.7 寡肽的生物合成
  • 16 物质代谢的调节控制
    • 16.1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 16.2 分子水平的调节
      • 16.2.1 酶活性的调节
      • 16.2.2 基因表达的调节
    • 16.3 细胞水平的调节
    • 16.4 多细胞整体水平的调节
      • 16.4.1 激素对代谢的调节
      • 16.4.2 神经系统对代谢的调节
  • 主要参考书目
  • 索引

本数字课程与《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6版)纸质教材紧密配合,包括4部分:① “知识扩展”,提供纸质教材未能满足更多教学需求的拓展性知识,进一步扩大纸质教材的适用范围。② “科学史话”,介绍188位科学家的生平和学术成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③ “习题解析与自测”,包含多种题型,难度适中,可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 “教学课件”,主要依据纸质教材制作,广大师生可以用于在线教学和复习。本数字课程丰富了生物化学知识呈现形式,为学生学习提供思考与探索的空间。

课程网址: abook.hep.com.cn/55078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