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编者吸取多年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和改革的经验,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在第二版基础上,经过精炼和筛选修订而成的。全书共4章,分别是基本知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近现代实验,共包含65个实验。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读者参考。
- 前辅文
- 第一章 基本知识
- 第一节 测量与误差
- 第二节 误差的分类
- 第三节 随机误差的处理
- 第四节 系统误差的处理
- 第五节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 第六节 直接测量量的结果表示
- 第七节 间接测量量的结果表示
- 第八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 第九节 实验数据的列表法、图示法与图解法
- 第十节 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 第十一节 用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
- 第十二节 力学实验基本知识
- 第十三节 电磁学实验基本知识
- 第十四节 光学实验基本知识
- 第十五节 习题
- 第二章 基础性实验
- 实验一 碰撞打靶实验
- 实验二 用拉伸法测定弹性模量
- 实验三 蛇摆的设计与制作
- 实验四 刚体的转动惯量
- 实验五 液体黏度的测定
- 实验六 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
- 实验七 克拉尼图——二维振动的可视化探究
- 实验八 耦合摆实验
- 实验九 PN结正向电压温度特性的研究与应用
- 实验十 线性与非线性元件伏安特性的测定
- 实验十一 用惠斯通电桥测电阻
- 实验十二 补偿原理和电位差计
- 实验十三 示波器的原理和应用
- 实验十四 载流圆线圈和亥姆霍兹线圈磁场分布的测定
- 实验十五 RL、RC和RLC电路稳态特性研究
- 实验十六 RLC串联电路的暂态过程
- 实验十七 非平衡电桥及电阻温度系数的测定
- 实验十八 DIY实验——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力传输实验研究
- 实验十九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 实验二十 分光计的调节和用衍射光栅测定光的波长
- 实验二十一 用自组焦距仪测定透镜的焦距
- 实验二十二 光的等厚干涉现象与应用
- 实验二十三 用光干涉法测定金属热膨胀系数
- 实验二十四 单缝和圆孔的夫琅禾费衍射
- 实验二十五 自组显微镜和望远镜
- 第三章 综合性实验
- 实验二十六 用动力学法测定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
- 实验二十七 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
- 实验二十八 用准稳态法测定不良导体的比热容和导热系数
- 实验二十九 测定空气中的声速
- 实验三十 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特性研究
- 实验三十一 用示波器观测动态磁滞回线
- 实验三十二 霍尔效应
- 实验三十三 金属电子逸出功的测定
- 实验三十四 用双光栅衍射检测微振动
- 实验三十五 棱镜材料色散关系的研究
- 实验三十六 迈克耳孙干涉仪
- 实验三十七 偏振光的获得与检验
- 实验三十八 蔗糖溶液旋光性的研究
- 实验三十九 用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测定光的波长差
- 实验四十 非线性电路中的倍周期分岔与混沌
- 实验四十一 用密立根油滴法测定电子电荷
- 实验四十二 弗兰克-赫兹实验
- 实验四十三 用光电效应法测定普朗克常量
- 实验四十四 虚拟仪器入门——传感器与数据采集
- 实验四十五 探究乐音
- 实验四十六 DIY实验——电磁混合磁悬浮实验
- 第四章 近现代实验
- 实验四十七 用相位法测定光速
- 实验四十八 阿贝成像与空间滤波
- 实验四十九 全息照相
- 实验五十 用双曝光全息干涉法测定微小形变
- 实验五十一 氢原子光谱
- 实验五十二 用光谱仪测定介质的吸收曲线
- 实验五十三 用塞曼效应测定电子的荷质比
- 实验五十四 氦氖激光器的模式分析
- 实验五十五 光纤传输技术
- 实验五十六 真空的获得与测量
- 实验五十七 真空镀膜
- 实验五十八 微波的基本测量
- 实验五十九 高温超导实验
- 实验六十 核磁共振
- 实验六十一 X射线吸收
- 实验六十二 X射线衍射
- 实验六十三 用NaI(Tl)单晶闪烁谱仪测定γ能谱
- 实验六十四 用β粒子验证动量与动能的相对论关系
- 实验六十五 卢瑟福散射
- 常用物理常量表
大学物理实验(第三版)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涵盖多种媒体资源,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拓展了教材内容。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思维与探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