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植物生理生态学(第2版)


作者:
蒋高明
定价:
45.00元
ISBN:
978-7-04-053807-6
版面字数:
48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2-04-22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
生态学/保护生物学

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生理生态学知识,对重要概念、重要事件进行了回顾。全书共分8章:第1章介绍植物生理生态学的学科起源与发展史,第2章至第6章分别论述植物的生长环境、光合生理生态、水分生理生态、矿质营养、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第7章阐述自然环境胁迫与植物的适应,第8章探讨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胁迫与植物的反应。全书在保持第1 版基本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学科进展、常见植物生理生态指标测定和本学科领域有重大科学贡献科学家的介绍等内容,使教材更加符合现阶段植物生理生态学教育,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本书不仅是植物生理生态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教学、科学研究相关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 前辅文
  • 第1章 植物生理生态学的学科起源与发展史
    • 1.1 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特点
    • 1.2 植物生理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 1.2.1 思辨方法和准实验方法阶段(1750以前)
      • 1.2.2 观察与描述方法的开创阶段(1750—1900)
      • 1.2.3 实验方法阶段(1900—1950)
      • 1.2.4 理论方法与综合方法阶段(1950—1980)
      • 1.2.5 现代植物生理生态学阶段(1980至今)
    • 1.3 植物生理生态学在国内的发展
    • 1.4 结束语
  • 第2章 植物生长的环境
    • 2.1 环境的基本要素
      • 2.1.1 环境的类型
      • 2.1.2 生态因子及其分类
      • 2.1.3 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 2.1.4 植物对生态因子的响应和耐受性
    • 2.2 影响植物生理生态的主要生态因子
      • 2.2.1 光
      • 2.2.2 温度
      • 2.2.3 水
      • 2.2.4 二氧化碳
      • 2.2.5 氧气
      • 2.2.6 土壤
    • 2.3 关于生态因子的基本观点
      • 2.3.1 生物的自身属性与生态因子辩证统一的观点
      • 2.3.2 生态因子综合性的观点
      • 2.3.3 生态因子主导性和限制性的观点
      • 2.3.4 生态因子联系性的观点
      • 2.3.5 生态因子变动性的观点
    • 2.4 植物适应环境的生态型
      • 2.4.1 植物对单因子适应的生态型
      • 2.4.2 植物与气候适应的生态型
      • 2.4.3 植物体对综合环境的长期趋同和趋异适应——生活型
  • 第3章 光合作用的生理生态
    • 3.1 光合作用的发现
    • 3.2 光合作用的基本构件
      • 3.2.1 叶绿体
      • 3.2.2 光合色素和光系统
    • 3.3 光合作用简要过程
      • 3.3.1 光反应与暗反应
      • 3.3.2 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
      • 3.3.3 二氧化碳还原与糖的合成
    • 3.4 光呼吸和暗呼吸
      • 3.4.1 光呼吸
      • 3.4.2 暗呼吸
    • 3.5 自然界中不同植物的光合速率
    • 3.6 光合功能型
      • 3.6.1 C3植物
      • 3.6.2 C4植物
      • 3.6.3 CAM植物
    • 3.7 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
      • 3.7.1 光照强度
      • 3.7.2 温度
      • 3.7.3 CO2
      • 3.7.4 水分
      • 3.7.5 矿质元素
      • 3.7.6 其他因子
    • 3.8 光斑环境及植物适应
      • 3.8.1 光斑环境的特点
      • 3.8.2 林下植物在形态与生理方面的适应
      • 3.8.3 林下植物对光斑的利用
    • 3.9 植物群体水平上的光合作用
      • 3.9.1 植物群体对光的吸收
      • 3.9.2 叶面积指数
      • 3.9.3 消光系数
  • 第4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
    • 4.1 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
      • 4.1.1 束缚水与自由水
      • 4.1.2 植物细胞的水势
      • 4.1.3 植物细胞的吸胀作用及代谢性吸水
    • 4.2 植物个体的水分吸收与运输
      • 4.2.1 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 4.2.2 水分在茎中的运输和贮藏
      • 4.2.3 叶片的导水特性与蒸腾作用
    • 4.3 液流
      • 4.3.1 根压、蒸腾拉力与液流
      • 4.3.2 内聚力学说与补偿压学说
      • 4.3.3 空穴化、栓塞化作用
    • 4.4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的水分流动
      • 4.4.1 土壤中水分的可利用性
      • 4.4.2 植物体内的输水通道
      • 4.4.3 蒸腾速率的气相控制
    • 4.5 植物个体的水分平衡
      • 4.5.1 水分平衡的含义
      • 4.5.2 水分平衡的维持
      • 4.5.3 水分平衡状态的指标
    • 4.6 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
      • 4.6.1 变水植物与恒水植物
      • 4.6.2 水分稳定型和水分不稳定型植物
    • 4.7 植物群落的水分平衡
      • 4.7.1 群落水分平衡方程
      • 4.7.2 群落冠层对降水的截流
      • 4.7.3 群落对水分的再分配
      • 4.7.4 地表径流与土壤渗漏
      • 4.7.5 群落的蒸发蒸腾作用
  • 第5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 5.1 矿质元素的来源——土壤
      • 5.1.1 地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 5.1.2 风化作用与土壤的矿物组成
      • 5.1.3 土壤中离子的吸附和离子交换
      • 5.1.4 土壤的pH及养分有效性
    • 5.2 植物对矿质元素与营养物质的吸收
      • 5.2.1 必需元素
      • 5.2.2 生物膜
      • 5.2.3 细胞吸收溶质的方式
      • 5.2.4 根部对矿质营养的吸收
      • 5.2.5 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 5.2.6 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影响因素
      • 5.2.7 植物的根外营养
    • 5.3 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运输、利用与分配
      • 5.3.1 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运输
      • 5.3.2 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利用
      • 5.3.3 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分配
    • 5.4 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排出
    • 5.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5.5.1 碳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5.5.2 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5.5.3 硫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5.5.4 磷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6章 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
    • 6.1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 6.1.1 植物生长的一般过程
      • 6.1.2 植物体发育阶段
      • 6.1.3 植物生活史的不同模式
    • 6.2 生长和发育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6.2.1 光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 6.2.2 温度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 6.2.3 水分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 6.2.4 矿质营养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 6.2.5 植物生长与气候节律的同步性
    • 6.3 植物生长发育中的生态对策
      • 6.3.1 植物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策略
      • 6.3.2 植物的生殖策略
  • 第7章 自然环境胁迫与植物的适应
    • 7.1 强光胁迫
      • 7.1.1 强光胁迫的概念
      • 7.1.2 强光对植物的影响
      • 7.1.3 植物对强光胁迫的适应
    • 7.2 植物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 7.2.1 光抑制现象
      • 7.2.2 光抑制机制
      • 7.2.3 光抑制后光合功能的恢复
      • 7.2.4 光抑制破坏的防御
      • 7.2.5 光抑制研究的主要生理生态方法
    • 7.3 太阳紫外线-B辐射对陆生高等植物的影响
      • 7.3.1 UV-B辐射对遗传物质DNA的伤害
      • 7.3.2 UV-B辐射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和光抑制
      • 7.3.3 UV-B辐射信号的感受和传导
      • 7.3.4 植物的保护机制
      • 7.3.5 植株和群落水平的响应
    • 7.4 温度胁迫与植物的适应
      • 7.4.1 高温胁迫
      • 7.4.2 低温胁迫
    • 7.5 干旱环境下的植物
      • 7.5.1 旱生植物的概念及类型
      • 7.5.2 营养器官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 7.5.3 种子的传播和萌发对干旱的适应
    • 7.6 涝渍化环境中的植物
      • 7.6.1 涝渍化环境产生的原因
      • 7.6.2 涝渍化环境对植物的危害机制
      • 7.6.3 植物对涝渍化环境的反应
      • 7.6.4 植物对涝渍化环境的适应
    • 7.7 盐渍化生境中的植物
      • 7.7.1 盐分胁迫对植物的伤害作用及其机制
      • 7.7.2 盐生植物对盐渍生境的适应性及其机制
      • 7.7.3 盐生植物对盐渍生境的生态分化
      • 7.7.4 盐生植物的起源
      • 7.7.5 盐生植物和非盐生植物的区别
  • 第8章 环境污染与植物的反应
    • 8.1 环境污染、类型及其危害
      • 8.1.1 环境污染
      • 8.1.2 环境污染的类型
      • 8.1.3 大气污染的危害
    • 8.2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及其危害
      • 8.2.1 二氧化硫
      • 8.2.2 氮氧化物
      • 8.2.3 总悬浮颗粒物
      • 8.2.4 雾霾
      • 8.2.5 臭氧
      • 8.2.6 氟化物
      • 8.2.7 氯气
      • 8.2.8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 8.2.9 光化学烟雾
      • 8.2.10 重金属
    • 8.3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
      • 8.3.1 植物抗大气污染的生理基础
      • 8.3.2 植物抵抗大气污染的形态学基础
    • 8.4 大气污染的植物控制
    • 8.5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生物指示与监测作用
      • 8.5.1 生物指示
      • 8.5.2 生物监测
      • 8.5.3 大气污染监测植物选择的标准和方法
      • 8.5.4 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指标
      • 8.5.5 植物指示与监测大气污染研究展望
  • 附录Ⅰ 植物生理生态学发展里程碑
  • 附录Ⅱ 常见植物生理生态指标的测定方法 
  • 附录Ⅲ 发表植物生理生态学领域论文的SCI刊物概览 
  • 参考文献 
  • 名词解释 
  • 名词索引 
  • 植物拉丁名索引 

植物生理生态学(第2版)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包括教学课件、知识性附录、参考文献、名词解释、索引等内容,充分运用多种形式的媒体资源,为师生提供教学参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