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适应高等医学教学改革的需求,打破传统单科医学实验教学模式,把传统的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实验内容有机整合,形成了独立开课、单独考核的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体系。本教材共14 章,内容包含三个部分:①医学机能学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②以系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及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综合性实验。③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及医学研究论文的撰写能力而开设的医学机能学科研(设计性实验)等。全书纸质内容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设计,数字课程涵盖了图片、视频、拓展阅读、自测题、教学PPT等资源,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临床、基础、预防、护理、检验、口腔、药学等专业学生,也可供临床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 前辅文
- 第一部分 医学机能学实验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医学机能学实验概述
- 第二节 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的基本要求
- 第三节 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与处理
- 第四节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 第五节 机能实验室规则
- 第二章 实验动物的基本知识
-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分类
- 第二节 机能学实验常用的实验动物
-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伦理与保护
- 第三章 常用的实验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 第一节 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
- 第二节 WebChart-400 人体生理学实验系统
- 第三节 BI-2000A+ 微循环观测实验系统
- 第四节 血气分析仪
- 第五节 分光光度计
- 第六节 小动物呼吸机
- 第七节 Langendorff 离体心脏灌流系统
- 第八节 常用实验器材及手术器械
- 第四章 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编号、捉拿与固定
-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与方法
-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常用取血方法
- 第五节 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 第六节 急性动物实验的常用手术操作技术
- 第七节 离体标本的制备方法
- 第八节 手术的打结方法
- 第二部分 医学机能学实验各论
- 第五章 神经和骨骼肌实验
- 实验1 反射弧的观察
- 实验2 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 实验3 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不应期测定及药物的影响
- 实验4 神经干、骨骼肌肌膜动作电位及骨骼肌收缩的同步观察
- 实验5 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的建立与发生机制分析
- 第六章 血液系统实验
- 实验6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 实验7 DIC 模型复制及其凝血功能异常的分析
- 实验8 红细胞渗透脆性(药物溶血反应)
- 第七章 循环系统实验
- 实验9 蛙心起搏点的观察
- 实验10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 实验11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药物对兔/ 鼠血压影响及受体机制分析
- 实验12 离子、药物对离体蛙心活动的影响
- 实验13 家兔失血性休克及其实验性治疗
- 实验14 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制备
- 实验15 急性左心衰竭模型制备及强心苷对心力衰竭心脏的作用
- 实验16 利多卡因对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
- 实验17 急性高钾血症及其处理
- 实验18 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 灌流实验
- 第八章 呼吸系统实验
- 实验19 胸内负压和气胸的观察
- 实验20 实验性缺氧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 实验21 家兔膈神经放电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 实验22 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及实验性肺水肿
- 第九章 消化系统实验
- 实验23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实验24 小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和药物的影响
- 第十章 泌尿系统实验
- 实验25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和药物的利尿作用
- 实验26 肾泌尿功能调节与急性缺血性肾损伤
- 第十一章 人体机能实验
- 实验27 人体水平衡实验
- 实验28 人体感觉系统实验
- 实验29 人体心血管系统实验
- 实验30 人体呼吸系统实验
- 实验31 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实验
- 第十二章 药物作用及其机制
- 实验32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
- 实验33 戊巴比妥钠半数有效量(ED50) 和半数致死量(LD50) 的测定
- 实验34 药物的抗惊厥作用
- 实验35 药物的镇痛作用
- 实验36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 实验37 有机磷酸酯类和沙蚕毒素类农药的中毒与解救
- 第三部分 医学机能学科研
- 第十三章 设计性实验
- 第一节 设计性实验概述
- 第二节 科研选题
- 第三节 实验设计
- 第四节 实验实施
- 第十四章 医学论文写作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实验动物给药剂量的计算
- 附录二 常用实验动物的一般生理参数
- 附录三 机能学实验常用生理溶液及配制
- 附录四 常用抗凝剂的种类、浓度与配制方法
-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医学机能学实验(第2版)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包括图片、视频、拓展阅读、自测题、教学PPT等板块,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拓展了教材内容。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与探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