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病理生理学(第2版)


作者:
张根葆 杨勤
定价:
42.80元
ISBN:
978-7-04-052108-5
版面字数:
46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9-07-03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医药
二级分类:
基础医学

本书内容包括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和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共18 章。与传统病理生理学教材相比,本书条理清晰、内容精练、通俗易懂,注重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全书纸质内容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设计,数字课程涵盖图集、动画、视频、知识拓展、临床视角(临床病例分析)、本章小结、自测题、教学PPT 等

资源,丰富的数字资源对专业基础知识起到了有力的补充和扩展,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临床、基础、预防、护理、检验、口腔、药学等专业学生,也是学生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必备书,还可供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 前辅文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 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 二、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一、动物实验
      • 二、临床观察
      • 三、流行病学调查
    • 第四节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 第二章 疾病概论
    •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 一、健康
      • 二、疾病
      • 三、亚健康
      • 四、衰老
    • 第二节 病因学
      •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 第三节 发病学
      •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 一、潜伏期
      • 二、前驱期
      • 三、症状明显期
      • 四、转归期
  •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 一、水、钠正常代谢
      • 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 三、高钠血症
      • 四、低钠血症
      • 五、等渗性脱水
      • 六、等渗性水过多
    •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 一、钾正常代谢
      • 二、低钾血症
      • 三、高钾血症
    • 第三节 镁代谢紊乱
      • 一、镁正常代谢
      • 二、低镁血症
      • 三、高镁血症
    • 第四节 钙、磷代谢紊乱
  •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 第一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
      • 一、体液中酸碱物质的来源
      • 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
      • 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 二、常用检测指标及其意义
    • 第三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 一、代谢性酸中毒
      • 二、呼吸性酸中毒
      • 三、代谢性碱中毒
      • 四、呼吸性碱中毒
    •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 一、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 二、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 第五节 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病理生理基础
      • 一、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 二、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 第五章 缺氧
    •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 一、血氧分压
      • 二、血氧容量
      • 三、血氧含量
      • 四、血氧饱和度
    •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 一、乏氧性缺氧
      • 二、血液性缺氧
      • 三、循环性缺氧
      • 四、组织性缺氧
    •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 四、神经系统的变化
      •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 第四节 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 第五节 氧疗和氧中毒
  • 第六章 发热
    •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 一、发热激活物
      • 二、内生致热原
      •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 第二节 发热的时相变化及机制
      • 一、体温上升期
      • 二、高温持续期
      • 三、体温下降期
    •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功能与代谢变化
      • 一、物质代谢改变
      • 二、器官系统功能改变
      • 三、机体防御功能改变
    • 第四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 一、适度发热增强机体防御功能
      • 二、高热或长期发热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 三、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概述
      • 一、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
      • 二、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
    • 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机制
      • 一、信号异常
      • 二、受体异常
      • 三、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成分异常
    • 第三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 一、信号转导系统减弱与疾病
      • 二、信号转导过度激活与疾病
      • 三、多个环节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 第四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性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八章 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
    • 第一节 细胞增殖异常与疾病
      • 一、概述
      • 二、细胞周期的调控
      • 三、细胞增殖调控异常与疾病
      • 四、调控细胞周期与疾病的防治
    • 第二节 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
      • 一、概述
      • 二、细胞凋亡的特征
      • 三、细胞凋亡的过程
      • 四、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 五、细胞凋亡的调控
      • 六、细胞凋亡的调控异常与疾病
      • 七、调控细胞凋亡与疾病的防治
    • 第三节 肿瘤
      • 一、肿瘤病因学
      • 二、肿瘤发病学
      • 三、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 四、肿瘤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九章 应激
    • 第一节 概述
      • 一、应激的概念
      • 二、应激原
    • 第二节 应激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及机制
      • 一、神经- 内分泌反应与全身适应综合征
      • 二、急性期反应
    • 第三节 细胞应激反应
      • 一、热休克蛋白的概念与分类
      • 二、热休克蛋白的功能
      • 三、热休克蛋白表达的调控
    • 第四节 应激与疾病
      • 一、应激性溃疡
      • 二、心身疾病
      • 三、应激相关心理、精神障碍
    • 第五节 病理性应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十章 缺血- 再灌注损伤
    • 第一节 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
      • 一、原因
      • 二、条件与影响因素
    • 第二节 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 一、自由基的作用
      • 二、钙超载
      • 三、白细胞的作用
    • 第三节 缺血- 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 一、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 三、肺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 四、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 五、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 六、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 七、其他
    • 第四节 缺血- 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十一章 休克
    •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 一、休克的病因
      • 二、休克的分类
    •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机制
      • 一、休克的发展过程与微循环机制
      • 二、休克的细胞分子机制
    • 第三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障碍与器官功能的变化
      • 一、细胞代谢障碍
      • 二、器官功能的变化
    • 第四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一、病因和分型
      • 二、发生机制
    • 第五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一、病因学防治
      • 二、发病学治疗
  • 第十二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 第一节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 一、凝血系统
      • 二、抗凝血系统
      • 三、纤溶系统
      • 四、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 第二节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
      • 一、血栓形成
      • 二、止、凝血功能降低
      •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一、DIC的常见原因和发病机制
      • 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 三、DIC分期和分型
      • 四、DIC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 五、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十三章 代谢综合征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一、病因
      • 二、发病机制
    • 第三节 对机体的影响
      • 一、高血压
      • 二、动脉粥样硬化
      • 三、2 型糖尿病
      • 四、轻度炎症及血栓形成前状态
      • 五、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第四节 防治原则
      • 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 二、减轻体重
      • 三、药物治疗
  • 第十四章 心功能不全
    •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与诱因
      •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
      •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分类
      • 一、按心力衰竭的发生部位分类
      • 二、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分类
      • 三、按心排血量的高低分类
      • 四、按心力衰竭的程度分级
    • 第三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
      • 一、神经- 体液调节机制的激活
      • 二、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
      • 三、心脏以外的代偿
    •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 一、收缩成分减少和排列异常
      • 二、兴奋- 收缩偶联障碍
      • 三、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 四、心室舒张势能与顺应性下降
      • 五、心脏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
    • 第五节 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 一、心排血量降低
      • 二、静脉淤血
    • 第六节 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一、防治原发病及消除诱因
      • 二、调整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及干预心肌重塑
      • 三、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
      • 四、改善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性能
      • 五、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谢
  • 第十五章 呼吸功能不全
    •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
      •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 二、呼吸系统变化
      • 三、循环系统变化
      •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 五、肾功能变化
      • 六、胃肠变化
    • 第三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十六章 肝功能不全
    • 第一节 概述
      • 一、肝疾病的常见病因和机制
      • 二、肝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
    • 第二节 肝性脑病
      • 一、概念、分类与分期
      •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 三、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 四、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三节 肝肾综合征
  • 第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
    •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 二、肾小管功能障碍
      • 三、肾内分泌功能障碍
    •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
      • 一、急性肾衰竭的分类和原因
      • 二、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 三、急性肾衰竭时的功能、代谢变化
      • 四、急性肾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
      • 一、慢性肾衰竭的原因
      • 二、慢性肾衰竭的发展过程
      • 三、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 四、慢性肾衰竭时的功能、代谢变化
    • 第四节 尿毒症
      • 一、尿毒症毒素
      • 二、尿毒症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病机制
      • 三、慢性肾衰竭和尿毒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十八章 脑功能不全
    • 第一节 概述
      • 一、脑功能不全的概念
      • 二、脑功能不全的表现特征
    • 第二节 认知障碍
      • 一、认知的脑结构基础
      • 二、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
      • 三、认知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四、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三节 意识障碍
      • 一、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的脑结构基础
      • 二、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
      • 三、意识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四、意识障碍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 五、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 主要参考文献
  •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病理生理学(第2版)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包括视频、动画、图片、临床视角(临床病例分析)、知识拓展、教学PPT、本章小结、自测题等板块,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拓展了教材内容。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与探索的空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