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书目下载
联系我们
移动端
扫码关注-登录移动端
帮助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产品信息检索系统
图书产品
数字化产品
期刊产品
会议信息
电子书
线上书展
顶部
首页
图书产品
中国考试史图志(上)
收藏
中国考试史图志(上)
样章
作者:
杨学为 吴四伍
定价:
360.00元
ISBN:
978-7-04-051750-7
版面字数:
47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精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1900-01-01
物料号:
51750-00
读者对象:
社会读物
一级分类:
生活休闲
二级分类:
生活休闲其他
购买:
样章阅读
图书详情
|
图书目录
暂无
前辅文
第一章 考试的起源(先秦汉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尧试鲧、试舜,舜考禹的传说
一、尧试鲧的传说
二、尧试舜的传说
三、舜考禹的传说
四、孔孟的有关论述
第二节 世族世官制与“士”阶层的崛起
一、世族世官制
二、周天子试于射宫
三、“士”阶层的崛起
四、秦孝公面试公孙鞅
五、孟子论对“心”的权、度
第三节 汉武帝创立新的取士制度
一、“策”贤良方正,试明经
二、举孝廉、秀才
三、立太学
四、征辟
第四节 举孝廉的蜕变与考试的发展
一、举孝廉的弊病
二、京房考课法
三、左雄改制
四、“唯才是举”的方针
五、九品官人法
六、举秀才孝廉须考试
七、学校的考试
第二章 科举制的创立(隋唐五代)
第一节 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区别
一、隋立科举
二、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区别
第二节 常科
一、科目
二、考生及报名
三、县州审查、考试
四、尚书省审查、考试
五、明经、进士科考试内容、形式的演变
六、录取
第三节 制举
一、科目
二、荐举与自举
三、考试
四、录取
第四节 武举
一、管理
二、考试
三、录取
第五节 学校
一、官学及其考试
二、开元以前官学的状况
三、官学衰落,科举归礼部
四、私学、自学
第六节 察举遗风
一、纳卷、行卷、推荐、呈榜
二、权贵子弟问题
第七节 科举的作用
一、门荫制度
二、武则天的“革命”
三、进士在宰相中比例的提升
四、衣冠户、免差役
第三章 科举制的重大改革(宋元)
第一节 革除察举遗风 完善科举考试制度(上)
一、废“公荐”罢“行卷”,“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二、创殿试制度
三、确立三级考试制度
四、固定考试时间
五、建立贡院
六、完善考务管理
七、单独考试
第二节 革除察举遗风 完善科举考试制度(下)
一、竞争空前激烈
二、“至公”成为科举考试的根本原则
三、平民中举与科举任官
四、教育的发展
五、特奏名
六、制举
第三节 以学校贡举代科举
一、“庆历新政”
二、王安石的政革
三、司马光的“经明行修科”
四、罢科举,八行取士
五、南宋三舍法
第四节 以策论考经义
一、仅存进士科,考经义
二、大义、策、论
三、进士分经义、诗赋两科
第五节 元代科举
一、德行明经科
二、理学垄断科举
三、考试文体之“定格”
第四章 科举制的兴盛与衰变(明清)
第一节 朱元璋废立科举的纠结
第二节 学校从属科举
一、地方官学(府州县学)
二、国学(国子监)
三、书院
四、科举是教育考试制度
第三节 科目
一、进士科
二、制科
第四节 八股文
一、内容:四书五经与程朱理学
二、体裁:排偶
三、标准化
四、竞争激烈
第五节 管理
一、规则
二、考场
三、题目、答卷
四、坊刻
五、考试工具
六、作弊工具
第六节 录取与功名
一、乡试名额与南北分卷
二、庶吉士与清代大考
三、录取比率与社会流动
四、捐纳与社会资本
第七节 科举家族与科举人物
一、科举家族、宗族
二、科举人物
三、科举牌坊与匾额
第八节 科举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文学创作中的科举
二、饮食文化中的科举
三、文体娱乐中的科举
四、日常生活中的科举
第五章 科举制的废除(1840—1911年)
第一节 民族危机、人才匮乏
第二节 晚清学堂的发展与教育转型
一、京师同文馆的确立与军事学堂的发展
二、留学海外与教育近代转型
三、兴建京师大学堂
四、学堂建设与学制改革
第三节 废科举,兴学堂
一、设算学科
二、增设经济特科
三、废武举、废八股
四、废科举
第四节 科举的功过
相关图书
中国
张桐胜
¥1900.00
收藏
中国丽江
张桐胜
¥500.00
收藏
中国考试史图志(下)
杨学为 吴四伍
¥7.00
收藏
李欣文集(第五卷)——中国现代秘书工作基础
李欣
¥0.00
收藏
郭瑞草书集——中国古代爱国诗词百首
郭瑞
¥68.00
收藏
选择收货地址
收货人
地址
联系方式
使用新地址
使用新地址
所在地区
请选择
详细地址
收货人
联系电话
设为默认
设为默认收货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