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究


作者:
刘建达 吴莎 主编
定价:
58.00元
ISBN:
978-7-04-051330-1
版面字数:
421.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9-05-07
读者对象:
考试用书
一级分类:
外语考试
二级分类: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

暂无
  • 前辅文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基础
    • 1.1 背景
    • 1.2 目的与意义
      • 1.2.1 制订量表是实现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 1.2.2 制订量表是促进英语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 1.2.3 制订量表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迫切要求
      • 1.2.4 制订量表是推动各种英语学习成果沟通互认的需要
      • 1.2.5 制订量表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 1.3 制订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基础
      • 1.3.1 国外已有量表
        • 1.3.1.1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
        • 1.3.1.2 美国跨部门语言圆桌量表(ILR/FSI)
        • 1.3.1.3 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量表(ACTFL)
        • 1.3.1.4 加拿大语言能力标准(CLB)
        • 1.3.1.5 澳大利亚国际第二语言能力量表(ASLPR)
        • 1.3.1.6 日本英语共同参考框架(CEFR-J)
        • 1.3.1.7 全球英语评分体系(GSE)
      •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语言能力理论框架
    • 2.1 语言能力
      • 2.1.1 语言能力的定义
      • 2.1.2 语言运用的定义
      • 2.1.3 语言能力的组成
      • 2.1.4 英语语言能力
    • 2.2 面向运用的语言能力量表理论框架
      • 2.2.1 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2.2.1.1 语言理解能力
        • 2.2.1.2 语言表达能力
        • 2.2.1.3 翻译能力
        • 2.2.1.4 语用能力
      • 2.2.2 语言知识
      • 2.2.3 语言策略
      • 2.2.4 语言活动
    • 2.3 制订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原则
      • 2.3.1 以交际语言能力为基础
      • 2.3.2 以语言使用为出发点
      • 2.3.3 以“能……”为描述语的基本结构
  • 第三章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制方法
    • 3.1 描述语
      • 3.1.1 描述语的规范
      • 3.1.2 能力描述框架
    • 3.2 描述语收集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采样法
      • 3.2.3 研究人员编写
    • 3.3 描述语的修订
    • 3.4 研制方法
      • 3.4.1 直觉法
      • 3.4.2 定性法
      • 3.4.3 定量法
    • 3.5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协同工作平台
      • 3.5.1 量表网络化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背景
      • 3.5.2 量表协同工作平台的使用者及主要工作
      • 3.5.3 量表协同工作平台的主要功能
        • 3.5.3.1 描述语收集、初步分类和审核
        • 3.5.3.2 分级验证和问卷调查
        • 3.5.3.3 数据处理、统计分析
  • 第四章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制过程
    • 4.1 描述语库的建立
      • 4.1.1 描述语收集
        • 4.1.1.1 文献法
        • 4.1.1.2 采样法
        • 4.1.1.3 撰写法
      • 4.1.2 描述语筛选
      • 4.1.3 描述语分类
        • 4.1.3.1 分类体系
        • 4.1.3.2 描述语的初步分类
      • 4.1.4 描述语的初步分级
        • 4.1.4.1 分级原则
        • 4.1.4.2 初步分级
      • 4.1.5 描述语库
    • 4.2 描述语效度验证
      • 4.2.1 第一次效度验证
        • 4.2.1.1 抽样
          • 4.2.1.1.1 抽样原则
          • 4.2.1.1.2 抽样方案
        • 4.2.1.2 问卷设计与等值设计
          • 4.2.1.2.1 问卷设计
          • 4.2.1.2.2 等值设计
        • 4.2.1.3 效度验证数据的收集
          • 4.2.1.3.1 试测
          • 4.2.1.3.2 问卷分发
          • 4.2.1.3.3 培训
          • 4.2.1.3.3.1 培训指南和培训录像
          • 4.2.1.3.3.2 指导专家培训
          • 4.2.1.3.3.3 现场评分培训
        • 4.2.1.4 教师评学生
        • 4.2.1.5 学生自评
        • 4.2.1.6 数据回收情况
      • 4.2.2 第二次效度验证
        • 4.2.2.1 二次效度验证的目的
        • 4.2.4.2 抽样方案
          • 4.2.4.2.1 基础教育阶段
          • 4.2.4.2.2 高等教育阶段
        • 4.2.4.3 问卷设计与等值设计
          • 4.2.4.3.1 问卷设计
          • 4.2.4.3.2 等值设计
        • 4.2.4.4 二次验证数据收集
          • 4.2.4.4.1 质量保证措施
          • 4.2.4.4.2 深度访谈
          • 4.2.4.4.3 数据回收情况
    • 4.3 描述语效度验证结果
      • 4.3.1 第一次效度验证
        • 4.3.1.1 定量的效度验证
          • 4.3.1.1.1 模型拟合与参数估计
          • 4.3.1.1.2 描述语难度参数等值
          • 4.3.1.1.3 分析结果
          • 4.3.1.1.4 描述语偏差研究
        • 4.3.1.2 量表的分级
          • 4.3.1.2.1 分级依据
          • 4.3.1.2.2 零点位置的确定
          • 4.3.1.2.3 各等级临界点位置的确定
        • 4.3.1.3 量表分级效度验证
        • 4.3.1.4 定性验证
      • 4.3.2 第二次分级效度验证
        • 4.3.2.1 定量的效度验证
          • 4.3.2.1.1 垂直锚题难度参数的重估
          • 4.3.2.1.2 新增描述语难度参数的标定
        • 4.3.2.2 定性的效度验证
    • 4.4 描述语意见征求与量表发布
      • 4.4.1 描述语意见征求
      • 4.4.2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发布
  • 第五章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
    • 5.1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概览
      • 5.1.1 能力量表
      • 5.1.2 能力等级
    • 5.2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总表解读
      • 5.2.1 总表描述指标及级别参数
        • 表 5-1 语言能力总表
          • 5.2.2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分项总表
        • 表 5-2 听力理解能力总表
        • 表 5-3 阅读理解能力总表
        • 表 5-4 口头表达能力总表
        • 表 5-5 书面表达能力总表
        • 表 5-6 组构能力总表
        • 表 5-7 语用能力总表
        • 表 5-8 口译能力总表
        • 表 5-9 笔译能力总表
    • 5.3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分项能力表解读
      • 5.3.1 语言知识运用能力
        • 5.3.1.1 语法知识运用
          • 5.3.1.1.1 语法知识运用能力
        • 表 5-10 语法知识运用能力
          • 5.3.1.1.2 语音系统和书写形式知识运用
        • 表 5-11 语音系统和书写形式知识运用能力
          • 5.3.1.1.3 词汇知识运用
        • 表 5-12 词汇知识运用能力
          • 5.3.1.1.4 句法知识运用
        • 表 5-13 句法知识运用能力
          • 5.3.1.2 语篇知识运用
          • 5.3.1.2.1 语篇知识运用能力
        • 表 5-14 篇章知识运用能力
          • 5.3.1.2.2 修辞或会话知识运用
        • 表 5-15 修辞或会话知识运用能力
          • 5.3.1.2.3 衔接知识运用
        • 表 5-16 衔接知识运用能力
          • 5.3.1.3 组构知识学习策略
        • 表 5-17 组构知识学习策略
          • 5.3.2 语言理解能力
          • 5.3.2.1 听力理解能力
          • 5.3.2.1.1 理解口头描述
        • 表 5-18 理解口头描述
          • 5.3.2.1.2 理解口头叙述
        • 表 5-19 理解口头叙述
          • 5.3.2.1.3 理解口头说明
        • 表 5-20 理解口头说明
          • 5.3.2.1.4 理解口头指示
        • 表 5-21 理解口头指示
          • 5.3.2.1.5 理解口头论述
        • 表 5-22 理解口头论述
          • 5.3.2.1.6 理解口头互动
        • 表 5-23 理解口头互动
          • 5.3.2.1.7 听力理解策略
        • 表 5-24 听力理解策略
          • 5.3.2.2 阅读理解能力
          • 5.3.2.2.1 理解书面描述
        • 表 5-25 理解书面描述
          • 5.3.2.2.2 理解书面叙述
        • 表 5-26 理解书面叙述
          • 5.3.2.2.3 理解书面说明
        • 表 5-27 理解书面说明
          • 5.3.2.2.4 理解书面指示
        • 表 5-28 理解书面指示
          • 5.3.2.2.5 理解书面论述
        • 表 5-29 理解书面论述
          • 5.3.2.2.6 理解书面交流
        • 表 5-30 理解书面互动
          • 5.3.2.2.7 阅读理解策略
        • 表 5-31 阅读理解策略
          • 5.3.3 语言表达能力
          • 5.3.3.1 口头表达能力
          • 5.3.3.1.1 口头描述
        • 表 5-32 口头描述
          • 5.3.3.1.2 口头叙述
        • 表 5-33 口头叙述
          • 5.3.3.1.3 口头说明
        • 表 5-34 口头说明
          • 5.3.3.1.4 口头指示
        • 表 5-35 口头指示
          • 5.3.3.1.5 口头论述
        • 表 5-36 口头论述
          • 5.3.3.1.6 口头互动
        • 表 5-37 口头互动
          • 5.3.3.1.7 口头表达策略
        • 表 5-38 口头表达策略
        • 表 5-39 口头表达策略:规划
        • 表 5-40 口头表达策略:执行
        • 表 5-41 口头表达策略:评估与补救
          • 5.3.3.2 书面表达能力
          • 5.3.3.2.1 书面描述
        • 表 5-42 书面描述
          • 5.3.3.2.2 书面叙述
        • 表 5-43 书面叙述
          • 5.3.3.2.3 书面说明
        • 表 5-44 书面说明
          • 5.3.3.2.4 书面指示
        • 表 5-45 书面指示
          • 5.3.3.2.5 书面论述
        • 表 5-46 书面论述
          • 5.3.3.2.6 书面互动
        • 表 5-47 书面互动
          • 5.3.3.2.7 书面表达策略
        • 表 5-48 书面表达策略
        • 表 5-49 书面表达策略:规划(构思)
        • 表 5-50 书面表达策略:执行(撰写)
        • 表 5-51 书面表达策略:评估与补救(修改)
      • 5.3.4 语用知识与运用
        • 5.3.4.1 语用知识
          • 5.3.4.1.1 功能知识
        • 表 5-52 功能知识
          • 5.3.4.1.2 社会语言知识
        • 表 5-53 社会语言知识
          • 5.3.4.1.3 语用知识运用效果
        • 表 5-54 得体性
          • 5.3.4.2 语用理解能力
        • 表 5-55 理解说话者意图..
        • 表 5-56 理解作者意图
          • 5.3.4.3 语用表达能力
        • 表 5-57 表达说话意图
        • 表 5-58 表达写作意图
      • 5.3.5 翻译能力
        • 5.3.5.1 口译能力
          • 5.3.5.1.1 翻译口头描述
        • 表 5-59 翻译口头描述
          • 5.3.5.1.2 翻译口头叙述
        • 表 5-60 翻译口头叙述
          • 5.3.5.1.3 翻译口头说明
        • 表 5-61 翻译口头说明
          • 5.3.5.1.4 翻译口头指示
        • 表 5-62 翻译口头指示
          • 5.3.5.1.5 翻译口头论述
        • 表 5-63 翻译口头论述
          • 5.3.5.1.6 翻译口头互动
        • 表 5-64 翻译口头互动
          • 5.3.5.1.7 口译策略
        • 表 5-65 口译策略
        • 表 5-66 口译策略:规划
        • 表 5-67 口译策略:执行
        • 表 5-68 口译策略:评估与补救
        • 5.3.5.2 笔译能力
          • 5.3.5.2.1 翻译书面描述
        • 表 5-69 翻译书面描述
          • 5.3.5.2.2 翻译书面叙述
        • 表 5-70 翻译书面叙述
          • 5.3.5.2.3 翻译书面说明
        • 表 5-71 翻译书面说明
          • 5.3.5.2.4 翻译书面指示
        • 表 5-72 翻译书面指示
          • 5.3.5.2.5 翻译书面论述
        • 表 5-73 翻译书面论述
          • 5.3.5.2.6 翻译书面互动
        • 表 5-74 翻译书面互动
          • 5.3.5.2.7 笔译策略
        • 表 5-75 笔译策略
        • 表 5-76 笔译策略:规划
        • 表 5-77 笔译策略:执行
        • 表 5-78 笔译策略:评估与补救
  • 第六章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应用
    • 6.1 英语测评
      • 6.1.1 基于量表的测试构念
      • 6.1.2 基于量表的测试
        • 6.1.2.1 基本特点
        • 6.1.2.2 测试成绩解释与报告
      • 6.1.3 基于量表的评价
      • 6.1.4 学习者自评
        • 表 6-1 组构知识运用能力自我评价量表
        • 表 6-2 听力理解能力自我评价量表
        • 表 6-3 阅读理解能力自我评价量表
        • 表 6-4 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量表
        • 表 6-5 书面表达能力自我评价量表
        • 表 6-6 语用能力自我评价量表
        • 表 6-7 口译能力自我评价量表
        • 表 6-8 笔译能力自我评价量表
    • 6.2 英语学习与教学
      • 6.2.1 以综合应用为中心的英语学习
      • 6.2.2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英语学习
        • 6.2.2.1 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估
        • 6.2.2.2 英语学习目标的确立
        • 6.2.2.3 学习方法的运用
      • 6.2.3 以循序渐进为原则的英语学习
      • 6.2.4 对教学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第一次效度验证问卷(样卷)
  • 附录 2 第二次效度验证问卷(问卷一)
  • 附录 3 第二次效度验证问卷(问卷二样卷)
  •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发团队成员名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