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病理生理学(第2版)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
姜勇
定价:
39.60元
ISBN:
978-7-04-051108-6
版面字数:
53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19-01-25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医药
二级分类:
基础医学

本教材由南方医科大学姜勇教授担任主编,全国近20所高等医学院校病理生理学领域专家教授共同编写完成。

本教材精选了病理生理学本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框架结构上分为三个部分:①疾病的基本理论,包括绪论、第一章至第四章,讲述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其中包括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发病学的一般问题。内容中引入模式生物、疾病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疾病的系统生物学等前沿理论,强调了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细胞死亡等机制。②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第五章至第十二章,讲述疾病过程中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缺氧、应激反应与疾病、炎症、休克、DIC、缺血- 再灌流损伤、肿瘤,系统介绍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③系统病理生理学,包括第十三章至第十九章,讲述各系统疾病的共同发生规律以及主要器官的功能障碍等内容。全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同时配有数字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助教助学。

本教材适用于临床、基础、预防、护理、检验、口腔、药学等专业的本科教学,也可作为长学制医学生、研究生、临床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 前辅文
  • 绪论
    • 一、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 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三、病理生理学参数的正确获取与分析
    • 四、病理生理学指标的影响因素
  • 第一章 疾病概论
    • 第一节 健康、亚健康与疾病
    • 第二节 疾病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 一、病因学
      • 二、发病学
    • 第三节 疾病的过程与转归
      • 一、疾病的过程
      • 二、疾病的转归
  • 第二章 疾病的系统生物学
    • 第一节 系统生物学的基本理论
      • 一、系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 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方法、流程及其特点
      • 三、系统生物学的应用与前景
    • 第二节 组学技术在系统生物学中的应用
      • 一、基因组学
      • 二、转录组学
      • 三、蛋白质组学
      • 四、代谢组学
      • 五、相互作用组学
      • 六、表型组学
      • 七、药物组学
    • 第三节 重大疾病的系统生物学
  • 第三章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
    • 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和交互作用
      • 一、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
      • 二、细胞信号转导的交互作用
    • 第三节 疾病的细胞信号分子基础
      • 一、病因和发生机制
      • 二、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环节
      • 三、以受体及信号分子为靶点的药物研究
  • 第四章 细胞死亡
    • 第一节 概述
      • 一、细胞死亡的概念
      • 二、细胞死亡的形式
    • 第二节 细胞凋亡
      • 一、细胞凋亡的特征及意义
      • 二、影响细胞凋亡的因素
      • 三、细胞凋亡的机制
      • 四、细胞凋亡与疾病
    • 第三节 程序性坏死
      • 一、程序性坏死的特征及意义
      • 二、影响程序性坏死的因素
      • 三、程序性坏死的发生机制
      • 四、程序性坏死与疾病
    • 第四节 焦亡
    • 第五节 铁死亡
    • 第六节 自噬依赖性细胞死亡
  • 第五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 一、低钾血症
      • 二、高钾血症
    • 第三节 酸碱平衡失调
      • 一、单纯型酸碱平衡失调
      • 二、混合型酸碱平衡失调
      • 三、判断酸碱平衡失调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第六章 缺氧
    • 第一节 氧的代谢、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 一、氧的代谢
      • 二、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 第二节 缺氧的分类、原因和发病机制
      • 一、乏氧性缺氧
      • 二、血液性缺氧
      • 三、循环性缺氧
      • 四、组织性缺氧
    • 第三节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 第四节 氧疗和氧中毒
      • 一、氧疗
      • 二、氧中毒
  • 第七章 应激反应与疾病
    • 第一节 稳态、稳态应变与应激反应概论
      • 一、稳态
      • 二、稳态应变
      • 三、应激反应与稳态应变超负荷
    •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分子基础
      • 一、激素、神经递质与细胞因子
      • 二、急性期蛋白
      • 三、热休克蛋白
      • 四、自由基
      • 五、内质网应激
    • 第三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 二、急性期反应
      • 三、机体代谢和各系统功能变化
    • 第四节 应激反应对疾病的影响
  • 第八章 炎症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炎症的病因
      • 一、感染性因素
      • 二、非感染性因素
    • 第三节 炎症的发生发展机制
      • 一、炎症细胞活化
      • 二、炎症介质的产生及其表达调节机制
      • 三、组织增生
    • 第四节 炎症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 第五节 发热
      • 一、概念
      • 二、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
      • 三、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 四、发热时代谢和系统功能的变化
      • 五、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 第六节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第九章 休克
    • 第一节 概述
      • 一、休克的概念
      • 二、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
      • 一、休克的分期和微循环变化
      • 二、休克时血液流变学变化
      •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四、体液因子和炎症介质在休克发生中的作用
    • 第三节 休克对机体的影响
    • 第四节 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 第五节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一、及早预防
      • 二、积极治疗
      • 三、治疗过程的疗效监测
  • 第十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DIC 的概念、病因和诱因及临床分型
      • 一、DIC 的概念
      • 二、DIC 的病因和诱因
      • 三、DIC 的临床分型
    • 第三节 DIC 的病理生理机制
      • 一、多种促凝物质入血,启动凝血过程
      • 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与抗凝血平衡失调
      • 三、血细胞的激活及破坏
      • 四、抗凝系统抑制
    • 第四节 DIC 的分期及对机体的影响
    • 第五节 DIC 的诊断及防治原则
      • 一、DIC 的诊断原则
      • 二、DIC 的诊断标准
      • 三、DIC 的防治原则
  • 第十一章 缺血- 再灌注损伤
    • 第一节 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概念与病因学
      • 一、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 二、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原因
      • 三、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条件
    • 第二节 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 一、活性氧的损伤作用
      • 二、钙超载的损伤作用
      • 三、白细胞的损伤作用
    • 第三节 机体主要器官的缺血- 再灌注损伤
    • 第四节 缺血- 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一、消除缺血原因,控制再灌注条件
      • 二、清除活性氧
      • 三、减轻钙超载
      • 四、抗白细胞疗法
      • 五、启动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
  • 第十二章 肿瘤的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肿瘤病因学
    • 第三节 肿瘤发病的分子基础
      • 一、癌基因
      • 二、抑癌基因
      • 三、DNA 修复基因
      • 四、代谢酶基因
      • 五、表观遗传调控异常
      • 六、信号通路转导异常
    • 第四节 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
      • 一、肿瘤发生发展的特性
      • 二、肿瘤的克隆源性和肿瘤异质性
      • 三、肿瘤干细胞
      • 四、肿瘤微环境
      • 五、肿瘤侵袭与转移
      • 六、上皮- 间质转化
      • 七、肿瘤血管生成
    • 第五节 肿瘤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第十三章 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心脏内分泌功能障碍
    •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分类和分期
      • 一、病因
      • 二、诱因
      • 三、分类
      • 四、分期
    • 第三节 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
      • 一、心肌收缩功能降低
      • 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 三、心脏舒缩活动不协调
    •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活动
      •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
      • 二、心脏代偿反应
      • 三、其他代偿机制
    • 第五节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一、静脉淤血所致的临床表现
      • 二、心输出量减少所致的临床表现
    • 第六节 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一、控制病因,消除诱因
      • 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舒缩功能,迅速控制症状
      • 三、抑制神经内分泌- 细胞因子系统,改善心室重构,提高长期生存率
      • 四、心力衰竭防治的新方向
  • 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学
      • 一、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 二、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 第二节 呼吸衰竭
      • 一、概念和分类
      • 二、病因
      • 三、发病机制
    • 第三节 呼吸衰竭对抗体的影响
      • 一、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代谢紊乱
      •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
      •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 五、血液系统的变化
      • 六、泌尿系统的变化
      • 七、消化系统的变化
    • 第四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五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第六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一、防治原发病
      • 二、氧疗
      • 三、降低PaCO2
      • 四、改善内环境及重要脏器的功能
  •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肾功能障碍的发病环节
    •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
      • 一、病因与分类
      • 二、发病机制
      • 三、功能及代谢变化
    •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
      • 一、病因和发展过程
      • 二、主要学说
      • 三、肾单位功能丧失的机制
      • 四、功能及代谢变化
    • 第四节 肾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毒性物质对肾的损害作用
      • 二、防止和纠正肾血流低灌注状态
      • 三、合理抗休克治疗
      • 四、利尿药的使用
      • 五、血管活性药
      • 六、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 七、控制氮质血症
      • 八、血液净化疗法和肾移值
      • 九、其他疗法
  • 第十六章 消化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肝功能障碍
      • 一、常见病因与分类
      • 二、发病环节
      • 三、功能及代谢变化
      • 四、肝功能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第二节 黄疸
    • 第三节 肝性脑病
      • 一、分类和分期
      • 二、发病机制
      • 三、诱发因素
      • 四、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第四节 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
  • 第十七章 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认知障碍
      • 一、病因
      • 二、临床表现
      • 三、发病机制
      • 四、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第二节 意识障碍
      • 一、病因
      • 二、临床表现
      • 三、发病机制
      • 四、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第三节 运动障碍
    • 第四节 感觉障碍
    • 第五节 阿尔茨海默病
      • 一、病因
      • 二、临床表现
      • 三、发病机制
      • 四、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第十八章 内分泌代谢病的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概述
      • 一、病因和发病学
      • 二、内分泌功能障碍的分类
    • 第二节 糖尿病
      • 一、分型
      • 二、病因
      • 三、发病机制
      • 四、糖尿病对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影响
      • 五、糖尿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第三节 肥胖症与代谢综合征
  • 第十九章 免疫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超敏反应性疾病
      • 一、Ⅰ型超敏反应
      • 二、Ⅱ型超敏反应
      • 三、Ⅲ型超敏反应
      • 四、Ⅳ型超敏反应
    •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
      • 一、诱发因素
      • 二、发生机制
      • 三、病理损伤机制
      • 四、分类和基本特征
      • 五、自身免疫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
  • 主要参考文献
  • 专业术语汉英对照

“病理生理学”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配套使用,是纸质教材的拓展和补充。数字课程内容包括教学课件、操作视频、拓展学习等,丰富知识的呈现形式,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