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海洋科学导论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作者:
冯士筰 李凤岐 李少菁
定价:
39.80元
ISBN:
978-7-04-007267-9
版面字数:
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503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出版时间:
2004-05-1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大气科学/海洋科学与地球物理学类
二级分类:
海洋科学类核心课
三级分类:
海洋科学导论及基础实验

本书被列入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也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书共分十二章,即绪论、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性,海洋环流,海洋中的波动现象,潮汐,海洋与大气,海洋生物,海洋中的声、光传播及其应用,卫星海洋遥感、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与以往的同类教材相比,新增了三章,即海洋与大气、卫星海洋遥感和中国海的区域海洋学;其他各传统分支学科的内容也有较多的更新。关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虽未单独成章,但在有关章节中均有意强调了这方面的内容。

本书可作为海洋科学类本科学生及相近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教材,亦可作为相近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对从事相近专业的科技人员或有关行业的管理人员,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 前辅文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地球科学
      • 1.1.1 地球科学体系
      • 1.1.2 海洋科学
    • §1.2 海洋科学的发展史
      • 1.2.1 海洋知识的积累与早期的观测、研究(18世纪以前)
      • 1.2.2 海洋科学的奠基与形成(19~20世纪中叶)
      • 1.2.3 现代海洋科学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
      • 1.2.4 海洋科学的未来
    • §1.3 中国的海洋科学
      • 1.3.1 历史的贡献
      • 1.3.2 艰难的历程
      • 1.3.3 美好的前景
  • 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 §2.1 地球的基础知识
      • 2.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2.1.2 地球的形状
      • 2.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 2.1.4 地球的起源与地质时代
    • §2.2 海与洋
      • 2.2.1 地表海陆分布
      • 2.2.2 海洋的划分
      • 2.2.3 海水的起源与演化
    • §2.3 海底的地貌形态
      • 2.3.1 海岸带
      • 2.3.2 大陆边缘
      • 2.3.3 大洋底
    • §2.4 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
      • 2.4.1 大陆漂移
      • 2.4.2 海底扩张
      • 2.4.3 板块构造
      • 2.4.4 海洋盆地的形成与构造演化
    • §2.5 海洋沉积
      • 2.5.1 滨海沉积
      • 2.5.2 大陆架沉积
      • 2.5.3 大陆坡-陆隆沉积
      • 2.5.4 大洋沉积
    • §2.6 海底矿物资源
      • 2.6.1 滨海砂矿
      • 2.6.2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
      • 2.6.3 磷钙石和海绿石
      • 2.6.4 锰结核和富钴结壳
      • 2.6.5 海底热液硫化物
      • 2.6.6 天然气水合物
    • §2.7 古海洋学与全球变化研究
  • 第三章 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
    • §3.1 海水的主要热学和力学性质
      • 3.1.1 纯水的特性
      • 3.1.2 海水的盐度
      • 3.1.3 海水的主要热性质和力学性质
      • 3.1.4 海水的密度和海水状态方程
    • §3.2 海冰
      • 3.2.1 海冰的形成、类型和分布
      • 3.2.2 海冰的物理性质
      • 3.2.3 海冰与海况
    • §3.3 世界大洋的热量与水量平衡
      • 3.3.1 海面热收支
      • 3.3.2 海洋内部的热交换
      • 3.3.3 海洋中的水平衡
    • §3.4 世界大洋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和水团
      • 3.4.1 海洋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与变化
      • 3.4.2 海洋水团
      • 3.4.3 海洋混合及温度、盐度、密度的细微结构
  • 第四章 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性
    • §4.1 海水的化学组成
      • 4.1.1 海水的主要成分
      • 4.1.2 微量元素
      • 4.1.3 海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
      • 4.1.4 海洋化学污染物
    • §4.2 海水中的二氧化碳系统
      • 4.2.1 海水的pH值
      • 4.2.2 海水的缓冲容量
      • 4.2.3 海水的总碱度、碳酸碱度和总二氧化碳
    • §4.3 海气界面的气体交换
      • 4.3.1 海水中的溶解气体
      • 4.3.2 气体在海气界面的交换
      • 4.3.3 含硫气体和甲烷
      • 4.3.4 氮和惰性气体
    • §4.4 海水中的营养元素
      • 4.4.1 海洋中氮、磷、硅的主要存在形式
      • 4.4.2 海洋中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的分布与变化
      • 4.4.3 海洋中氮、磷、硅的循环
    • §4.5 海洋的化学资源
  • 第五章 海洋环流
    • §5.1 海流的成因及表示方法
    • §5.2 海流运动方程
      • 5.2.1 运动方程
      • 5.2.2 连续方程
      • 5.2.3 边界条件
    • §5.3 地转流
      • 5.3.1 地转方程及其解
      • 5.3.2 地转流场与密度场、质量场之间的关系
      • 5.3.3 地转流的动力计算方法
    • §5.4 风海流
      • 5.4.1 埃克曼无限深海漂流理论
      • 5.4.2 浅海风海流的基本特征
      • 5.4.3 风海流的体积运输
      • 5.4.4 上升流与下降流
      • 5.4.5 近岸流的基本特征
    • §5.5 世界大洋环流和水团分布
      • 5.5.1 风生大洋环流
      • 5.5.2 热盐环流
      • 5.5.3 世界大洋环流和水团分布
  • 第六章 海洋中的波动现象
    • §6.1 概述
      • 6.1.1 波浪要素
      • 6.1.2 海洋中的波浪
    • §6.2 小振幅重力波
      • 6.2.1 波形传播与水质点的运动
      • 6.2.2 波动公式与波动能量
    • §6.3 有限振幅波动
      • 6.3.1 斯托克斯波的波剖面
      • 6.3.2 波速与波高
      • 6.3.3 水质点运动轨迹
      • 6.3.4 波动的能量
      • 6.3.5 波动的振幅与波高
    • §6.4 海洋内波
      • 6.4.1 界面内波
      • 6.4.2 密度连续变化海洋中的内波
    • §6.5 开尔文波与罗斯贝波
      • 6.5.1 开尔文波
      • 6.5.2 罗斯贝波
    • §6.6 风浪和涌浪
      • 6.6.1 风浪的成长与消衰
      • 6.6.2 浅海和近岸海浪
      • 6.6.3 海浪的随机性与海浪谱
  • 第七章 潮汐
    • §7.1 潮汐现象
      • 7.1.1 潮汐要素
      • 7.1.2 潮汐不等与潮汐类型
    • §7.2 与潮汐有关的天文学知识
      • 7.2.1 某些天文学的基本概念
      • 7.2.2 时间单位
    • §7.3 引潮力
      • 7.3.1 引潮力的定义
      • 7.3.2 引潮力公式
      • 7.3.3 引潮力势
    • §7.4 平衡潮
      • 7.4.1 潮汐静力理论
      • 7.4.2 平衡潮潮高公式
      • 7.4.3 推算潮时的简易方法——八分算潮法
      • 7.4.4 对潮汐静力理论的评价
      • 7.4.5 假想天体和分潮
    • §7.5 潮汐动力理论
      • 7.5.1 潮汐动力理论的基本思想
      • 7.5.2 长海峡中的潮汐和潮流
      • 7.5.3 窄长半封闭海湾中的潮汐和潮流
      • 7.5.4 半封闭宽海湾中的潮汐和潮流
      • 7.5.5 各种形态海区中潮波特性的比较
    • §7.6 风暴潮
      • 7.6.1 定义
      • 7.6.2 分类
      • 7.6.3 中国的风暴潮
      • 7.6.4 预报
  • 第八章 大气与海洋
    • §8.1 地球大气的平均状态
      • 8.1.1 地球大气的成分与气象要素
      • 8.1.2 大尺度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 8.1.3 平均大气环流
      • 8.1.4 季风
    • §8.2 海洋上的天气系统
      • 8.2.1 锋面与温带气旋
      • 8.2.2 热带气旋与台风
      • 8.2.3 副热带高压
      • 8.2.4 热带辐合带
    • §8.3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 8.3.1 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地位
      • 8.3.2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
      • 8.3.3 ENSO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 第九章 海洋生物
    • §9.1 海洋生物的环境分区
      • 9.1.1 水层部分
      • 9.1.2 底层部分
      • 9.1.3 海洋环境分区
    • §9.2 海洋生物多样性
      • 9.2.1 生物多样性概念
      • 9.2.2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保护
    • §9.3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及生物地理学
      • 9.3.1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 9.3.2 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专门名词
    • §9.4 海洋生态系统
      • 9.4.1 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 9.4.2 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 9.4.3 食物链和食物网
      • 9.4.4 微型食物网
      • 9.4.5 海洋生物生产力
      • 9.4.6 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生产过程和反馈调节
    • §9.5 海洋环境中的若干生物学问题
      • 9.5.1 海洋中的污染物与生物学过程
      • 9.5.2 赤潮及其防治
      • 9.5.3 海洋污损生物和钻孔生物
      • 9.5.4 海洋生物对海水中声和光的物理效应
    • §9.6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 9.6.1 海洋生物资源
      • 9.6.2 海洋药物资源
      • 9.6.3 海洋生物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
  • 第十章 海洋中的声、光传播及其应用
    • §10.1 海洋声学概说
      • 10.1.1 水声学与海洋声学的发展
      • 10.1.2 海洋声学研究内容
      • 10.1.3 海洋声学遥感的应用前景
    • §10.2 声波的基本理论
      • 10.2.1 声波
      • 10.2.2 理想流体中的小振幅声波
      • 10.2.3 海水中声波的传播速度
    • §10.3 海洋的声学特性
      • 10.3.1 海水中的声速和声速铅直剖面
      • 10.3.2 海水的声吸收
      • 10.3.3 海面波浪的声散射
      • 10.3.4 海底声学特性
      • 10.3.5 海洋内部的不均匀性对声波的影响
    • §10.4 浅海中声传播理论和典型水文条件下的声场特征
      • 10.4.1 波动声学基础
      • 10.4.2 射线声学基础
      • 10.4.3 分层不均匀海洋中的射线声学
      • 10.4.4 海洋中声的波导传播和反波导传播
      • 10.4.5 深海水下声道
      • 10.4.6 浅海表面声道
    • §10.5 海洋的环境噪声
      • 10.5.1 海洋中的噪声源
      • 10.5.2 海洋动力学噪声谱特性
    • §10.6 海洋声学方法遥测和反演海洋参数
      • 10.6.1 声遥测海洋参数
      • 10.6.2 利用声波反演海洋气候参数
    • §10.7 海洋的光学性质
      • 10.7.1 海洋光学中的一些辐射量
      • 10.7.2 海-气交界面的光学性质
      • 10.7.3 光在海水中的衰减
      • 10.7.4 海水中光的散射
      • 10.7.5 海洋光学仪器
    • §10.8 海洋中的辐射传递理论
      • 10.8.1 两流辐射传递理论
      • 10.8.2 海洋辐射传递的辐亮度传递过程
    • §10.9 水中能见度
      • 10.9.1 水下目标的对比度
      • 10.9.2 图象在水中的传输
    • §10.10 海洋激光雷达及其应用
      • 10.10.1 海洋激光雷达水深测量方法
      • 10.10.2 海洋激光雷达叶绿素浓度测量方法
    • §10.11 水下电视
      • 10.11.1 距离选通式
      • 10.11.2 视场扫描式
  • 第十一章 卫星海洋遥感
    • §11.1 引言
      • 11.1.1 卫星海洋遥感及空间海洋观测历史背景
      • 11.1.2 卫星海洋遥感系统
      • 11.1.3 卫星遥感对海洋科学研究的价值
      • 11.1.4 90年代的海洋卫星计划
    • §11.2 卫星海表温度遥感
      • 11.2.1 引言
      • 11.2.2 红外辐射计工作原理
      • 11.2.3 卫星海表温度的反演
      • 11.2.4 卫星海表温度的应用
    • §11.3 海色卫星遥感
      • 11.3.1 引言
      • 11.3.2 SeaWiFS与CZCS海色传感器
      • 11.3.3 与海色卫星遥感有关的海洋光学特性
      • 11.3.4 海色反演原理
      • 11.3.5 海色卫星资料的应用
    • §11.4 微波高度计
      • 11.4.1 引言
      • 11.4.2 卫星高度计的基本原理
      • 11.4.3 卫星高度计的应用
    • §11.5 微波散射计
      • 11.5.1 引言
      • 11.5.2 星载微波散射计测风原理
      • 11.5.3 星载微波散射计风场的反演
      • 11.5.4 SSMI简介
      • 11.5.5 卫星风场资料的应用
    • §11.6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
      • 11.6.1 引言
      • 11.6.2 SAR成象原理
      • 11.6.3 从卫星SAR海浪图象反演海浪方向谱
      • 11.6.4 合成孔径雷达在其他海洋研究中的应用
  • 第十二章 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
    • §12.1 自然环境概况
      • 12.1.1 地理位置、区划和岸线
      • 12.1.2 海底地形、沉积与构造
      • 12.1.3 径流特征
      • 12.1.4 气候概况
    • §12.2 海洋水文状况
      • 12.2.1 海面热平衡状况
      • 12.2.2 水温场、盐度场与密度场
      • 12.2.3 跃层、内波与细微结构
      • 12.2.4 水色、透明度和声速的分布与变化
      • 12.2.5 海冰的分布与变化
    • §12.3 水团和海洋锋
      • 12.3.1 渤海和黄海的水团
      • 12.3.2 东海和南海的水团
      • 12.3.3 海洋锋及其和渔场的关系
    • §12.4 海洋环流
      • 12.4.1 水平环流概况
      • 12.4.2 上升流和冷、暖涡旋
    • §12.5 潮汐、潮流和海浪
      • 12.5.1 潮汐和潮流
      • 12.5.2 海浪
    • §12.6 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与变化
      • 12.6.1 溶解氧含量及饱和度
      • 12.6.2 活性磷酸盐
      • 12.6.3 活性硅酸盐
      • 12.6.4 硝酸盐
      • 12.6.5 亚硝酸盐
      • 12.6.6 pH值
      • 12.6.7 总碱度
    • §12.7 生物特征与海洋资源
      • 12.7.1 浮游、游泳(渔业)与底栖生物特征及资源
      • 12.7.2 化学、动力与矿物资源
    • §12.8 海洋环境保护
      • 12.8.1 海洋环境损害与污染
      • 12.8.2 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