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我国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研究:理论与方法


作者:
唐松林
定价:
56.00元
ISBN:
978-7-04-046358-3
版面字数:
26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36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6-10-12
物料号:
46358-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教育学
二级分类:
教育哲学

暂无
  • 前辅文
  • 第1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制约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痼疾
      • (二)化解以上“痼疾”的常用策略及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国际社会教师发展背景
      • (二)国内教师发展的政策背景
    • 三、文献综述
      • (一)“均衡”与“不均衡”
      • (二)城乡教师发展的“均衡”与“不均衡”
      • (三)城乡教师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 (四)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理论工具
      • (五)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实践策略
    • 四、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的内容
      • (一)探寻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理论工具
      • (二)明晰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原因
      • (三)提出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策略
    • 六、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城市与乡村
      • (二)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乡村教师)
      • (三)城乡教师均衡发展
    • 七、研究方法、学术创新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学术创新
      • (三)技术路线
  • 第2章 生命正义论: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分析工具
    • 一、“均衡”是让城乡教师绽放生命自由之美
      • (一)如何理解这一命题
      • (二)这一命题揭示的“均衡”问题
      • (三)如何让生命自由绽放
    • 二、“均衡”是机会与地位平等地向城乡教师开放
      • (一)如何理解这一命题
      • (二)这一命题揭示的“均衡”问题
      • (三)如何实现机会与地位平等地开放
    • 三、“均衡”是城乡教师差异间的博弈、共享与共生
      • (一)如何理解这一命题
      • (二)这一命题揭示的“均衡”问题
      • (三)如何实现城乡教师间的博弈、共享与共生
    • 四、“均衡”是城乡教师在磋商对话中凝聚共识
      • (一)如何理解这一命题
      • (二)这一命题揭示的“均衡”问题
      • (三)如何凝聚城乡教师之间的共识
    • 五、“均衡”是让处境不利的乡村教师利益最大化
      • (一)如何理解这一命题
      • (二)这一命题揭示的“均衡”问题
      • (三)如何让乡村教师利益最大化
  • 第3章 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基于调查的分析
    •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 二、调查方法
    • 三、调查过程
    • 四、调查结果
      • (一)城乡教师的生命意识与自由状态
      • (二)城乡教师获得“机会与地位”的平等性状态
      • (三)城乡教师获取或拥有“资本”的状态
      • (四)城乡教师“凝聚共识”的状态
      • (五)城乡教师中处境不利者的“补偿”状态对比
  • 第4章 城乡教师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 一、城乡教师发展不均衡的内生型原因
      • (一)绩效主义之于“均衡”内生力的负面作用
      • (二)城市主义之于“均衡”内生力的负面作用
      • (三)机械主义之于“均衡”内生力的负面作用
    • 二、城乡教师发展不均衡的先天原因
      • (一)经济资本不均衡
      • (二)文化资本不均衡
      • (三)社会资本不均衡
    • 三、城乡教师发展不均衡的知识原因
      • (一)知识表达机制的不对称性
      • (二)知识选择机制的不对称性
      • (三)知识共享机制的缺乏
      • (四)乡村教师对客观知识的依附
    • 四、城乡教师发展不均衡的外援型原因
      • (一)经济资本的“补偿”现状与问题分析
      • (二)文化资本的“补偿”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三)社会资本的“补偿”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5章 城乡教师均衡之内在生力
    • 一、教师是思想者:教师梦之一
      • (一)何以说教师是思想者
      • (二)思想者何以促进“均衡”
      • (三)教师如何成为思想者
    • 二、教师是自由者:教师梦之二
      • (一)何以说教师是自由者
      • (二)作为自由者的教师,何以促进“均衡”
      • (三)教师如何成为自由者
    • 三、教师是信仰者:教师梦之三
      • (一)何以说教师是信仰者
      • (二)作为信仰者的教师,何以能促进“均衡”
      • (三)教师如何成为信仰者
    • 四、教师是燃灯者:教师梦之四
      • (一)何以说教师是燃灯者
      • (二)作为燃灯者的教师,何以能促进“均衡”
      • (三)教师如何成为燃灯者
  • 第6章 提升城乡教师均衡发展之知识对称性
    • 一、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不同的知识观比较
      • (一)客观主义知识观
      • (二)建构主义知识观
    • 二、建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的批判与创新
      • (一)建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的批判
      • (二)建构主义的知识创新意义
    • 三、乡村教师知识生成模式的优先性选择
      • (一)实践知识优先性原则
      • (二)个人知识优先性原则
      • (三)个体与生存环境互动优先性原则
  • 第7章 重建“均衡”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 一、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型分析
      • (一)标准改善型
      • (二)中小学校教育改善型
      • (三)一体化改善型
    • 二、打造第四种模型:生命过程型
      • (一)生命过程型的内涵
      • (二)生命过程型蕴涵的基本理念
      • (三)生命过程型倡导的教师行动方式
  • 第8章 县域内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交往策略
    • 一、成立教师俱乐部
      • (一)场所与设施
      • (二)组织与成员
      • (三)经费支持
    • 二、构建城乡伙伴合作学校
      • (一)就近结对
      • (二)强弱帮扶
      • (三)资源共享
    • 三、搭建城乡教师数字化学习与交往平台
      •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 (二)完善设施建设
      • (三)加强数字技术指导
    • 四、发现与培养乡村教师专家
      • (一)树立“我”即专家的信念
      • (二)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 (三)提供自由发表的平台
    • 五、举办城乡教师教学研究论坛
      • (一)让乡村教师表达自己的见解
      • (二)让乡村教师实现自己的专家梦想
      • (三)让农村学校有举办学术论坛的机会
    • 六、鼓励城乡教师参与学术与生活沙龙
      • (一)营造自由民主的环境
      • (二)有意识地呵护核心人物
      • (三)每期规定主题与主讲者
  • 第9章 营造城乡教师均衡之“厚生”环境
    • 一、让乡村教师如其所是,成就其生命之美
      • (一)厚生乃呵护生命
      • (二)厚生面临乡村教师“逃离生命”的问题
      • (三)呵护乡村教师生命的方式
    • 二、予乡村教师物质倾斜,成就其生活之富
      • (一)厚生乃给予物质条件
      • (二)厚生面临的乡村教师物质匮乏的问题
      • (三)给予乡村教师物质条件的方式
    • 三、容乡村教师之异质,成就其创造之乐
      • (一)厚生乃包容异质
      • (二)厚生面临排斥乡村教师异质的问题
      • (三)如何包容乡村教师之异质
    • 四、重申乡村教师知识分子之地位,成就其价值之重
      • (一)厚生乃维护教师知识分子尊严
      • (二)厚生面临“知识分子身份式微”的问题
      • (三)如何重申乡村教师的知识分子身份
    • 五、维护乡村教师合法权益,成就其存在之境
      • (一)厚生乃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 (二)乡村教师合法权益面临的问题
      • (三)维护乡村教师合法权益的方式
  • 第10章 提升城乡教师均衡之外援力
    • 一、经济资本补偿
      • (一)建立乡村教师梯度工资制度
      • (二)实行乡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
      • (三)改善乡村教师教学设施与生活条件
      • (四)完善乡村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
    • 二、文化资本补偿
      • (一)提供现代知识与信息资源支持
      • (二)重审乡土文化与地方课程的价值
      • (三)加强乡村教师学习平台建设
      • (四)唤醒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自信
    • 三、社会资本补偿
      • (一)坚守乡土意识,恢复乡村教师的亲缘关系
      • (二)鼓励“伙伴学校”与“逆向流动”,促进乡村教师的学缘关系
      • (三)搭建城乡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平台,拓展乡村教师的社会关系
  • 第11章 建构县域内城乡教师均衡整合模式
    • 一、城乡教师均衡的两种模式
      • (一)外援型“均衡”模式
      • (二)内生型“均衡”模式
    • 二、两种均衡模式的艰难
      • (一)“外援型”模式遭遇人事制度的掣肘
      • (二)“内生型”模式遭遇“特殊性”被遮蔽
      • (三)两种模式中的诸措施均缺乏法制保障
      • (四)“外援型”和“内生型”之间缺乏融通机制
    • 三、城乡教师均衡发展模式的融合:基于内生的外援
      • (一)实行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
      • (二)实行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具体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1:关于我国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2:关于我国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状况的访谈(提纲)
  • 索引
  • 后记:教育要有人性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