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依据《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结合东北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经验编写而成的。全书共五章:绪论介绍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作用、教学目的、基本程序和要求等;第1章介绍了物理量的测量、误差和不确定度以及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第2章、第3章和第4章按照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分类,编入了力、热、电、光、近代物理等51个实验项目。本书重点阐述了物理实验的思想与方法,侧重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 前辅文
- 绪论
- 大学物理实验的地位与作用
- 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目的
- 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程序
- 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
- 大学物理实验的安全要求
- 第1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基本理论
- 1.1 测量、误差、不确定度及有效数字
- 1.2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2章 基础性实验
- 实验2.1 拉伸法杨氏模量的测量
- 实验2.2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 实验2.3 弦线上的驻波实验
- 实验2.4 稳态法测固体的导热系数
- 实验2.5 金属线胀系数的测量
- 实验2.6 示波器的使用
- 实验2.7 电桥的使用
- 实验2.8 用电位差计测量电池的电动势
- 实验2.9 灵敏电流计的研究
- 实验2.10 电表改装
- 实验2.11 静电场的模拟与描绘
- 实验2.12 几何光学
- 实验2.13 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
- 实验2.14 用牛顿环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
- 实验2.15 单色仪定标
- 实验2.16 液晶电光效应实验
- 第3章 综合性实验
- 实验3.1 动力学法测金属材料的杨氏模量
- 实验3.2 声速测量
- 实验3.3 PN结温度特性的研究
- 实验3.4 半导体制冷实验
- 实验3.5 用冲击电流计测量磁场的分布
- 实验3.6 霍尔效应
- 实验3.7 RLC电路暂态特性研究
- 实验3.8 铁磁物质动态磁滞回线的测量
- 实验3.9 用光栅测量光波的波长
- 实验3.10 单缝衍射的实验研究
- 实验3.11 迈克耳孙干涉仪
- 实验3.12 偏振光实验
- 实验3.13 干涉法测量固体的线胀系数
- 实验3.14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 实验3.15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位移特性的研究
- 实验3.16 差动变压器位移传感器特性的研究
- 实验3.17 晶体电光调制及其应用
- 实验3.18 全息照相
- 实验3.19 光纤传感
- 实验3.20 光纤通信
- 实验3.21 CCD综合实验
- 实验3.22 核磁共振
- 第4章 设计性实验
- 实验4.1 单摆的设计与研究
- 实验4.2 液体黏度的测量
- 实验4.3 热敏电阻温度计的设计安装和使用
- 实验4.4 热电偶的定标
- 实验4.5 非线性电阻测量
- 实验4.6 电学黑盒子
- 实验4.7 交流电桥
- 实验4.8 用读数显微镜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 实验4.9 用掠入射法测量固体的折射率
- 实验4.10 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量物质的折射率
- 实验4.11 用偏振法测量玻璃的折射率
- 实验4.12 发光二极管的光电特性
- 实验4.13 光电器件物理特性的研究
-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 附表1 SI基本单位
- 附表2 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
- 附表3 国际单位制以外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 附表4 SI词头
- 附录2 大学物理实验常用数据
- 附表5 常用物理常量表
- 附表6 在20 ℃时某些物质的密度
- 附表7 在标准大气压下不同温度时水的密度
- 附表8 在海平面上不同纬度处的重力加速度
- 附表9 某些固体的线胀系数
- 附表10 在20 ℃时某些金属的杨氏模量
- 附表11 在20 ℃时与空气接触的某些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 附表12 在不同温度下与空气接触的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 附表13 不同温度时水的黏度
- 附表14 某些液体的黏度
- 附表15 某些固体中的声速
- 附表16 在20 ℃时某些液体中的声速
- 附表17 某些气体中的声速(标准状态下)
- 附表18 某些固体的导热系数λ
- 附表19 某些固体的比热容
- 附表20 某些液体的比热容
- 附表21 不同温度时水的比热容
- 附表22 某些物质的熔点
- 附表23 某些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 附表24 某些金属或合金的电阻率及其温度系数
- 附表25 不同金属或合金与铂(化学纯)构成热电偶的热电动势
- 附表26 几种标准温差电偶
- 附表27 铜-康铜热电偶分度表
- 附表28 在常温下某些物质相对于空气的光的折射率
- 附表29 可见光波长与颜色的关系
- 附表30 常见光源的谱线波长
- 附表31 汞(Hg)的发射光谱
- 参考文献
“大学物理实验”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数字课程涵盖电子教案、视频等资源。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媒体资源,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拓展教材内容。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与探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