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作者:
邱洪兴
定价:
54.00元
ISBN:
978-7-04-047924-9
版面字数:
60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7-07-19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土建水利类
二级分类: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
三级分类: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本书按照“大土木”培养方案要求编写,分为混凝土结构的材料性能,正截面基本受力性能,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原理,正截面裂缝宽度和刚度计算原理,斜截面、扭曲截面和冲切承载力计算原理,结构设计方法等原理部分和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等原理应用部分。除绪论外各章均配有思考题、作业题和测试题,通过扫描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与本书配套的数字资源。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各方向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土木类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参考书。

  • 前辅文
  • 第1章 绪论
    • 1.1 混凝土结构的含义
    • 1.2 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 1.2.1 建筑工程
      • 1.2.2 桥梁工程
      • 1.2.3 隧道与地下工程
      • 1.2.4 水利工程
      • 1.2.5 港口工程
    • 1.3 混凝土结构的优势与不足
      • 1.3.1 混凝土结构的优势
      • 1.3.2 混凝土结构的不足
    • 1.4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概况
      • 1.4.1 探索阶段
      • 1.4.2 成长阶段
      • 1.4.3 成熟阶段
    • 思考题
  • 第2章 混凝土结构的材料性能
    • 2.1 混凝土强度
      • 2.1.1 混凝土强度等级
      • 2.1.2 混凝土强度指标
      • 2.1.3 复合应力状态下的混凝土强度
    • 2.2 混凝土变形
      • 2.2.1 一次短期加载下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
      • 2.2.2 混凝土变形模量
      • 2.2.3 混凝土单轴受拉时的变形
      • 2.2.4 重复荷载下的混凝土变形
      • 2.2.5 长期荷载下的混凝土变形
      • 2.2.6 混凝土非受力变形
    • 2.3 混凝土耐久性能
      • 2.3.1 抗渗性
      • 2.3.2 抗冻性
      • 2.3.3 抗侵蚀性
      • 2.3.4 碳化
      • 2.3.5 碱骨料反应
    • 2.4 钢筋的性能
      • 2.4.1 钢筋种类
      • 2.4.2 钢筋的强度和变形
      • 2.4.3 钢筋的疲劳性能
      • 2.4.4 钢筋的工艺性能
    • 2.5 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
      • 2.5.1 黏结的意义
      • 2.5.2 黏结力
      • 2.5.3 钢筋的锚固
    • 思考题
    • 作业题
    • 测试题
  • 第3章 正截面基本受力性能
    • 3.1 钢筋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
      • 3.1.1 轴心受拉构件受力全过程
      • 3.1.2 截面轴向刚度
      • 3.1.3 受力裂缝开展
      • 3.1.4 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应力
      • 3.1.5 最小配筋率
    • 3.2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
      • 3.2.1 弯曲受力全过程
      • 3.2.2 开裂弯矩
      • 3.2.3 弯曲破坏类型与配筋率的关系
      • 3.2.4 截面弯曲刚度
      • 3.2.5 混凝土收缩对受弯构件的影响
      • 3.2.6 截面延性
    • 3.3 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
      • 3.3.1 轴心受压短构件的受力全过程
      • 3.3.2 收缩、徐变对轴压构件的影响
      • 3.3.3 轴心受压长构件的稳定系数
    • 3.4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 3.4.1 建立预应力的方法
      • 3.4.2 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受力全过程
      • 3.4.3 预应力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轴拉构件受力性能的比较
      • 3.4.4 收缩、徐变对预应力的影响
      • 3.4.5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受力特点
    • 思考题
    • 作业题
    • 测试题
  • 第4章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原理
    • 4.1 基本假定
      • 4.1.1 平截面假定
      • 4.1.2 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模型
      • 4.1.3 钢筋应力-应变模型
      • 4.1.4 不考虑混凝土抗拉强度的假定
    • 4.2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 4.2.1 钢筋混凝土适筋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 4.2.2 等效矩形应力图形
      • 4.2.3 钢筋混凝土单筋矩形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
      • 4.2.4 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两类问题
      • 4.2.5 钢筋混凝土双筋矩形截面的承载力计算
      • 4.2.6 钢筋混凝土T形截面的承载力计算
      • 4.2.7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 4.3 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
      • 4.3.1 配有普通箍筋的轴心受压构件
      • 4.3.2 配有螺旋箍筋或焊接环筋的轴心受压构件
    • 4.4 混凝土构件局部受压承载力
      • 4.4.1 局部受压受力性能
      • 4.4.2 素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
      • 4.4.3 间接配筋混凝土构件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 4.5 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
      • 4.5.1 破坏类型
      • 4.5.2 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
      • 4.5.3 工字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
    • 4.6 正截面受拉承载力
      • 4.6.1 轴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
      • 4.6.2 小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
      • 4.6.3 大偏心受拉构件正截面承载力
    • 4.7 钢筋混凝土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比较
      • 4.7.1 承载力计算公式
      • 4.7.2 正截面承载力Nu-Mu相关曲线
    • 4.8 偏心受压构件的挠曲二阶弯矩
      • 4.8.1 二阶弯矩的概念
      • 4.8.2 标准偏压构件的弯矩增大系数
      • 4.8.3 端弯矩不等时弯矩增大系数的调整
      • 4.8.4 不需考虑挠曲二阶弯矩的条件
    • 思考题
    • 作业题
    • 测试题
  • 第5章 正截面裂缝宽度和刚度计算原理
    • 5.1 裂缝宽度计算模式
    • 5.2 基于半经验半理论模式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 5.2.1 平均裂缝宽度
      • 5.2.2 最大裂缝宽度
    • 5.3 基于数理统计模式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 5.3.1 裂缝宽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 5.3.2 最大裂缝宽度的统计公式
      • 5.3.3 两种计算模式的比较
    • 5.4 受弯构件短期截面抗弯刚度计算模式
      • 5.4.1 开裂前
      • 5.4.2 开裂后
    • 5.5 基于解析刚度模式的抗弯刚度计算公式
      • 5.5.1 短期刚度基本表达式
      • 5.5.2 建工规范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计算公式
      • 5.5.3 水工和港工规范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计算公式
    • 5.6 基于等效刚度模式的抗弯刚度计算公式
      • 5.6.1 等效刚度的概念
      • 5.6.2 公路桥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计算公式
    • 5.7 基于双折线模式的抗弯刚度计算公式
      • 5.7.1 短期刚度基本表达式
      • 5.7.2 建工规范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计算公式
      • 5.7.3 公路桥规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计算公式
      • 5.7.4 水工规范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刚度计算公式
    • 思考题
    • 作业题
    • 测试题
  • 第6章 斜截面、扭曲截面和冲切承载力计算原理
    • 6.1 斜截面受力性能
      • 6.1.1 斜裂缝的形成
      • 6.1.2 无腹筋梁的斜截面受剪性能
      • 6.1.3 有腹筋梁的斜截面受剪性能
    • 6.2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 6.2.1 受剪承载力影响因素
      • 6.2.2 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式
      • 6.2.3 建工规范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6.2.4 公路桥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6.2.5 港工规范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6.2.6 水工规范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6.3 扭曲截面受力性能
      • 6.3.1 受扭构件的种类
      • 6.3.2 无筋纯扭构件的受扭性能
      • 6.3.3 钢筋混凝土纯扭构件的受扭性能
    • 6.4 建工规范受扭承载力计算公式
      • 6.4.1 纯扭构件承载力
      • 6.4.2 压扭和拉扭构件承载力
      • 6.4.3 弯剪扭构件承载力
      • 6.4.4 拉、压弯剪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 6.4.5 扭曲截面的限制条件和最小配筋要求
    • 6.5 其他规范受扭承载力计算公式
      • 6.5.1 纯扭构件
      • 6.5.2 弯剪扭构件
    • 6.6 受冲切承载力
      • 6.6.1 局部荷载下板的受力特点
      • 6.6.2 无抗冲切钢筋板的受冲切承载力
      • 6.6.3 配有冲切钢筋板的受冲切承载力
    • 思考题
    • 作业题
    • 测试题
  • 第7章 结构设计方法
    • 7.1 结构的功能与可靠度
      • 7.1.1 结构的功能要求
      • 7.1.2 设计使用年限
      • 7.1.3 极限状态
      • 7.1.4 作用与作用效应
      • 7.1.5 抗力
      • 7.1.6 结构可靠度
    • 7.2* 常用概率模型
      • 7.2.1 一维随机变量
      • 7.2.2 多维随机变量
      • 7.2.3 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
      • 7.2.4 随机过程
    • 7.3 结构可靠度设计方法
      • 7.3.1 作用的概率模型
      • 7.3.2 作用的代表值
      • 7.3.3 抗力的概率模型
      • 7.3.4 结构可靠度计算
      • 7.3.5 结构可靠指标计算
      • 7.3.6 目标可靠指标
    • 7.4 以分项系数表达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 7.4.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 7.4.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 7.5 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
      • 7.5.1 耐久性极限状态
      • 7.5.2 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
      • 7.5.3 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要求
      • 7.5.4 耐久性技术措施
    • 思考题
    • 作业题
    • 测试题
  • 第8章 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
    • 8.1 概述
      • 8.1.1 构件受力状态与种类
      • 8.1.2 截面形式与尺寸
    • 8.2 梁、板、柱构件设计内容
      • 8.2.1 内力设计值计算
      • 8.2.2 控制截面选择
      • 8.2.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8.2.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 8.2.5 配筋构造
    • 8.3 工作平台板、次梁设计示例
      • 8.3.1 设计条件
      • 8.3.2 板的设计
      • 8.3.3 次梁设计
    • 8.4 简支梁桥主梁设计示例
      • 8.4.1 设计条件
      • 8.4.2 主梁内力设计值计算
      • 8.4.3 主梁受弯承载力计算
      • 8.4.4 主梁受剪承载力计算
      • 8.4.5 主梁裂缝宽度验算
      • 8.4.6 主梁挠度验算
    • 思考题
    • 作业题
    • 测试题
  • 第9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
    • 9.1 概述
      • 9.1.1 预应力混凝土分类
      • 9.1.2 锚、夹具
      • 9.1.3 张拉控制应力
      • 9.1.4 先张法构件预应力筋的预应力传递长度和预应力筋的锚固长度
    • 9.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 9.2.1 摩擦损失
      • 9.2.2 预应力筋内缩损失
      • 9.2.3 预应力筋与台座间的温差损失
      • 9.2.4 预应力筋的应力松弛损失
      • 9.2.5 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
      • 9.2.6 混凝土弹性压缩损失
      • 9.2.7 预应力损失值的组合
    • 9.3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各状态截面应力分析
      • 9.3.1 先张法轴心受拉构件
      • 9.3.2 后张法轴心受拉构件
      • 9.3.3 受弯构件
    • 9.4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内容与方法
      • 9.4.1 使用阶段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9.4.2 使用阶段的正截面裂缝控制
      • 9.4.3 使用阶段的斜截面抗裂验算
      • 9.4.4 使用阶段的挠度控制
      • 9.4.5 使用阶段应力计算
      • 9.4.6 施工阶段计算
      • 9.4.7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要求
    • 9.5 轴心受拉构件设计示例
      • 9.5.1 设计条件
      • 9.5.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9.5.3 预应力损失计算
      • 9.5.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 9.5.5 施工阶段计算
    • 9.6 受弯构件设计示例
      • 9.6.1 设计条件
      • 9.6.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9.6.3 预应力损失计算
      • 9.6.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 9.6.5 使用阶段应力计算
      • 9.6.6 施工阶段应力计算
      • 9.6.7 受拉区纵向钢筋配筋率验算
    • 思考题
    • 作业题
    • 测试题
  • 附录A 材料性能指标
    • 附表A.1 混凝土强度值(N/mm2)
    • 附表A.2 普通钢筋强度值(N/mm2)
    • 附表A.3 预应力筋强度值(N/mm2)
    • 附表A.4 混凝土弹性模量(104N/mm2)
    • 附表A.5 钢筋弹性模量(105N/mm2)
  • 附录B 作用分项系数
    • 附表B.1 建筑工程作用分项系数
    • 附表B.2 公路桥涵作用分项系数
    • 附表B.3 港口工程作用分项系数
    • 附表B.4 水利水电工程作用分项系数
  • 附录C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 附表C.1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 附表C.2 水工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 附表C.3 公路桥涵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 附录D 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要求
    • 附表D.1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建筑工程混凝土耐久性基本要求
    • 附表D.2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水工结构混凝土耐久性基本要求
    • 附表D.3 公路桥涵混凝土耐久性基本要求
    • 附表D.4 水工结构混凝土最小抗渗等级
    • 附表D.5 公路桥涵混凝土抗渗等级选用标准
    • 附表D.6 水工结构混凝土最小抗冻等级
    • 附表D.7 公路桥涵混凝土抗冻等级选用标准
  • 附录E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 附表E.1 建筑工程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 附表E.2 水工结构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 附表E.3 公路桥涵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 附表E.4 港口工程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 附录F 正截面受力裂缝控制
    • 附表F.1 建筑工程正截面受力裂缝控制要求
    • 附表F.2 水工结构正截面受力裂缝控制要求
    • 附表F.3 港口工程正截面受力裂缝控制要求
    • 附表F.4 公路桥涵正截面受力裂缝控制要求
    • 附表F.5 铁路桥涵正截面受力裂缝控制要求
    • 附表F.6 建筑工程钢筋的相对黏结特性系数νi
    • 附表F.7 水工结构考虑钢筋表面形状和预应力张拉方法的系数α1
  • 附录G 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限值
    • 附表G.1 建筑工程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限值
    • 附表G.2 水工结构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限值
    • 附表G.3 公路桥涵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限值
    • 附表G.4 港口工程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限值
    • 附表G.5 铁路桥涵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限值
  • 附录H 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的一般构造要求
    • 附表H.1 板的最小厚度要求
    • 附录H.2 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
      • 附表H.2.1 建筑工程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
      • 附表H.2.2 公路桥涵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
      • 附表H.2.3 水工结构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
      • 附表H.2.4 港口工程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ρmin(%)
    • 附录H.3 梁内箍筋最大间距
      • 附表H.3.1 建筑工程梁内箍筋最大间距(mm)
      • 附表H.3.2 港口工程梁内箍筋最大间距(mm)
      • 附表H.3.3 水工结构梁内箍筋最大间距(mm)
    • 附录H.4 受弯构件有效翼缘计算宽度b′f
      • 附表H.4.1 建筑工程、水工结构、港工结构受弯构件有效翼缘计算宽度
      • 附表H.4.2 公路桥涵T形截面梁有效翼缘计算宽度
    • 附录H.5 锚固钢筋的外形系数α
      • 附表H.5.1 建筑工程取值
      • 附表H.5.2 水工结构取值
  • 附录I 预应力损失
    • 附表I.1 摩擦系数к和μ
    • 附表I.2 锚具变形、预应力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值(mm)
    • 附表I.3 预应力筋应力松弛损失时间变化系数
    • 附录I.4 混凝土收缩应变终极值ε∞(×10-4)
      • 附表I.4.1 建筑工程取值
      • 附表I.4.2 公路桥涵取值
      • 附表I.4.3 铁路桥涵取值
    • 附录I.5 混凝土徐变系数终极值φ∞
      • 附表I.5.1 建筑工程取值
      • 附表I.5.2 公路桥涵取值
      • 附表I.5.3 铁路桥涵取值
    • 附表I.6 建筑工程、铁路桥涵不同时刻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与终极值的比值
  • 参考文献

本书根据大土木专业培养方案要求,通过摆正教材与规范的关系、区分原理和应用、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合理分工等专门编写。

本书设置了思考题、作业题和水平测试题等作为拓展数字资源,以利于自主学习和课程建设资源共享。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