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


作者:
冯天瑜、任放
定价:
93.00元
ISBN:
978-7-04-043845-1
版面字数:
48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精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7-07-28
物料号:
43845-00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社会科学
二级分类:
历史学
三级分类:
世界史

本书探讨日本对外侵略国策形成及嬗变的历史渊源,论证以神国论、武士道、天皇崇拜为主轴的日本文化传统,怎样在帝国主义时代孕育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理论与实践,推助以武力拓展生存空间的八纮一宇狂念,驱使一个民族走上侵略战争的不归路,给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造成深重灾难,并揭示日本右翼至今否认侵略战争责任的历史修正主义的国际国内根源及其文化症结。本书对于日本人民抵制军国主义复活的努力寄予深切期待和衷心敬意。希翼人们从文化的渊源处体悟历史的启示。

  • 前辅文
  • 第一章 “神国论”与“皇国史观”
    • 一、《古事记》《日本书纪》编制“神代”
      • (一)日本最早史典——《古事记》《日本书纪》
      • (二)“天照大神”与“天孙降临”
      • (三)“太阳旗”来历
      • (四)“神武开国”及“纪元节”
      • (五)“神武东征”
    • 二、神道·神国论·靖国神社
      • (一)原始神道—神社神道—国家神道—民间宗教神道
      • (二)神统即皇统·“三神器”祭祀
      • (三)神国论
      • (四)神社·靖国神社
    • 三、“皇国史观”
      • (一)以神代(天皇世代)为开国史主线
      • (二)“皇国史观”肇始于南北朝
      • (三)“复古神道”的论证
      • (四)水户学的“皇国史观”学术建构
      • (五)“皇国史观”在近现代
    • 四、从“倭王”到“天皇”
      • (一)日本古称君主为“大王”“倭王”
      • (二)“天皇”来历
      • (三)圣德太子、大化改新与天皇制确立
    • 五、天皇崇拜
      • (一)天皇“现人神说”·《人间宣言》解构
      • (二)打通神人界限——柿本人麻吕诗篇
      • (三)道教入日与“人神合一说”
      • (四)当下的天皇崇拜
    • 六、天皇“万世一系”考
      • (一)天皇“一姓传继”
      • (二)天皇“万世一系说”·以“忠”为伦理本位
      • (三)“虚君制”
      • (四)还原历史
      • (五)“骑马民族征服日本说”解构“皇统说”
    • 七、近代天皇制形塑
      • (一)“王政复古”“大振皇基”
      • (二)《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天皇统治论”“天皇神圣不可侵犯论”
      • (三)《教育敕语》的“克忠克孝论”
      • (四)近代国际环境中日本选择绝对主义天皇制
      • (五)“主权天皇制”·“象征天皇制”
  • 第二章 由遵守“华夷秩序”到自创“华夷秩序”
    • 一、古代日本的东亚地位变迁
      • (一)倭国受中原王朝册封·汉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 (二)卑弥乎遣使魏朝,领“亲魏倭王”印鉴
      • (三)尝试建立以大和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 二、“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争取与中国并肩
      • (一)遣隋使国书
      • (二)仿唐都长安、洛阳建平城京、平安京
      • (三)国名由“倭”而“日本”
      • (四)日式“华夷秩序”
    • 三、中世的外交周旋
      • (一)怀良亲王挑战中原王朝权威
      • (二)室町幕府接受明朝册封
    • 四、江户时代的大君外交·“华夷变态”说
      • (一)“大君外交”
      • (二)“华夷变态”说
      • (三)内敛的德川幕府自居“中华”
    • 五、古学派的日本中心论
      • (一)武家政治倡导日本中心论
      • (二)古学派追迹古典
      • (三)山鹿素行《中朝事实》的“日本中华”观
      • (四)林罗山的官学化朱子学
    • 六、“国学四大家”:以“大和心”取代“唐心”
      • (一)与“汉学”并列的“国学”
      • (二)荷田春满“用尽古语”·贺茂真渊“万叶精神”
      • (三)本居宣长《古事记传》
      • (四)平田笃胤“神典说”
      • (五)水户学“尊王攘夷”
    • 七、幕末的外拓谋略
      • (一)佐藤信渊“支那经略论”
      • (二)吉田松阴“海外补偿论”
      • (三)“松门受教人”
  • 第三章 “八纮一宇”及其实施
    • 一、“八纮一宇”
      • (一)古议衍近说
      • (二)近代天皇及其御用文人鼓吹
    • 二、白村江之战:“掩八纮而为宇”初试及失败
      • (一)中日第一战
      • (二)朝、日、中史籍记述
      • (三)白村江之役以后,日本遣唐使进入高潮
    • 三、“神风”荡灭元军·“神风特攻队”由来
      • (一)忽必烈征伐,文水之战、弘安之战
      • (二)被神化的台风
      • (三)试图挽救“二战”败局的“神风特攻队”
    • 四、丰臣秀吉的帝国构想及侵朝战争
      • (一)丰臣秀吉吞并世界计划
      • (二)中朝联军平定“壬辰倭乱”
      • (三)军国主义先驱
      • (四)争夺琉球
    • 五、“八纮一宇塔”
      • (一)《竹内文书》编造“八纮一宇”“凭据”
      • (二)“八纮一宇塔”:兴建—隐名—重现
  • 第四章 武士道:效忠主君与尚武杀伐
    • 一、武士生成
      • (一)“尚武”的一群
      • (二)封建制度产生人身依附的武士
      • (三)中世、近世、近代武士流变
      • (四)信仰生活:由“无常”观导致视死如归
    • 二、武士之“道”
      • (一)广义的武士“道”
      • (二)专名“武士道”
      • (三)双向“情义”·单向“尽忠”
    • 三、武士道渊源——神道、儒学、佛教
      • (一)日本武士道与西欧骑士道的异同
      • (二)武士道信条:人死成神、重死后荣赠、敬神不分善恶
      • (三)儒家“仁学”衍为武士道“忠教”“奴道”
      • (四)佛教之禅定顿悟、素朴寡欲:武士道修行秘奥
    • 四、“忠臣藏”:武士道绝顶演绎
      • (一)武士对主君之“情义”
      • (二)“赤穗复仇事件”
      • (三)“忠臣藏”反复上演
      • (四)报仇:满足“正义感”的“壮举”
    • 五、“切腹”何以成为武士道象征符号
      • (一)“殉死风俗”“军人自杀风俗”“妇人抹颈风俗”
      • (二)“花是樱花 人是武士”
      • (三)《叶隐》如是说:“武士道就是死的觉悟”
    • 六、武士道近代转型
      • (一)江户后期武士制度式微
      • (二)军国主义时代:制度论武士道、道德论武士道、信仰论武士道
      • (三)从效忠封建领主变为效忠天皇
      • (四)武士道“崇强凌弱”根性的现世演绎
    • 七、武士道演为“皇军”法规
      • (一)《军人守则》《军人训诫》:武士道军规化开端
      • (二)《军人敕谕》:武士道军规化定制
      • (三)朕即国家,朕即军队
      • (四)“皇军”正式得名
      • (五)《战阵训》:“昭和军人之武士道”
      • (六)武士道国民化
  • 第五章 考察禹域:从学习到觊觎
    • 一、中日文化势位转换·日本中国调查的性质变化
      • (一)遣唐使的学习性游历
      • (二)近代日本:为掠占中国做准备的禹域踏查
    • 二、幕末明初的中国观察
      • (一)“千岁丸”上海行——促成藩士由“攘夷”变 “倒幕”
      • (二)汉学家实地考析·中国观从崇敬到轻蔑
    • 三、明治时代启动对中国的系统调查
      • (一)调查中国纳入近代日本国策
      • (二)“用间”:军方调查的谍报性质
      • (三)驻华领事的分区调查
      • (四)兴亚院调查
      • (五)“末次情报”
      • (六)实业团体的经济、商情调查
    • 四、满铁调查部华北、华东考查
      • (一)南满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现代化大工厂式的调研机构
      • (二)满铁华北、华东“惯行调查”
      • (三)“兵要地志”编纂
    • 五、东亚同文书院的中国旅行调查
      • (一)前身——汉口乐善堂、日清贸易研究所
      • (二)以“亚洲主义”为宗旨
      • (三)东亚同文书院
      • (四)旅行调查分期
      • (五)调查材料集成与整理
      • (六)两个向度的评价
    • 六、中日间关于对方国情的“信息不对称”
      • (一)日本详于“知中”,中国略于“知日”
      • (二)《日本国志》成书十年,久不流通意味着什么
      • (三)疏于“知日”的状况现代未获根本扭转
  • 第六章 社会达尔文主义日本版
    • 一、近代日本选择社会达尔文主义
      • (一)诞生于西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及其世界影响
      • (二)日本接受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原因
      • (三)近代日本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发挥
    • 二、福泽谕吉“脱亚入欧论”
      • (一)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
      • (二)军国主义者福泽谕吉
      • (三)脱亚入欧论
      • (四)福泽谕吉在日本备受尊崇
    • 三、新渡户稻造“武士道新论”
      • (一)试作“太平洋桥梁”
      • (二)《武士道》作者
      • (三)武士道诸德目
      • (四)武士道的历史命运
      • (五)井上哲次郎的“明治武士道”
    • 四、德富苏峰“大日本膨胀论”
      • (一)民权论转向国权论
      • (二)《大日本膨胀论》八篇
      • (三)最狂热最长寿的军国主义思想家
    • 五、内藤湖南“日本天职论”
      • (一)“文化中心移动说”
      • (二)“日本天职论”
      • (三)“内藤史学”
      • (四)“文明中毒、解毒说”
    • 六、北一辉:日本法西斯主义
      • (一)游走在观念刀锋上的北一辉
      • (二)《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 (三)“二二六兵变”
      • (四)“天皇机关说”转向“天皇国家根柱说”
      • (五)大川周明的“大亚细亚主义”
    • 七、石原莞尔“最终战争论”
      • (一)军国主义教育的骄子
      • (二)《世界最终战论》
      • (三)“九一八事变”与“满蒙问题解决方案”
      • (四)争做“战犯”
  • 第七章 “大陆政策”及其践行
    • 一、仿效德、英,沿袭“丰臣构想”的“大陆政策”
      • (一)样板:德意志帝国“大陆政策”、大英帝国“日不落”
      • (二)渊源有自:“掩八纮而为宇”“丰臣构想”
    • 二、“征韩论”之争
      • (一)“对马危机”
      • (二)“征韩论”提出
      • (三)“岩仓使团”搁置“征韩”·西乡隆盛力倡“征韩”
      • (四)“征韩论”之争是大陆政策的策略之辩
    • 三、山县有朋“利益线论”
      • (一)《军事意见书》:以中国为假想敌
      • (二)“守护利益线”
      • (三)希望有一个“软弱无能的中国”
    • 四、参谋本部《清国征讨方略》
      • (一)《方略》大要
      • (二)“进取”方针
      • (三)“作战计划”:直插咽喉
      • (四)重视谍报
      • (五)“善后”安排:分割清国
    • 五、以武力改写东亚地缘政治
      • (一)争夺朝鲜半岛
      • (二)侵掠台湾、吞并琉球
      • (三)“长崎事件”·日本加速备战
      • (四)“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关系转折点
    • 六、帝国主义时代的日本扩张战略
      • (一)“八国联军”主力
      • (二)日俄角逐东北亚
      • (三)桂太郎谋划
      • (四)“北进”与“南进”
      • (五)丛林法则:“强权即公理”
    • 七、“大陆政策”拓展
      • (一)军部的“蝎形政策”
      • (二)大隈重信内阁议定“二十一条”
      • (三)《田中奏折》的真伪之辩
      • (四)称为《田中奏折》的文件真实反映了“大陆政策”侵略计划
      • (五)松冈洋右“满蒙是日本生命线论”、板垣征四郎“满蒙特殊关系论”与“九一八事变”
      • (六)“七七事变”
    • 八、“大东亚共荣圈”
      • (一)五相会议《国策基准》的“共存共荣说”
      • (二)三次“近卫声明”:“大东亚新秩序”构想
      • (三)第二届近卫内阁与“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正式提出
      • (四)近卫家族·亚洲主义
      • (五)“大东亚会议”
    • 九、从《宣战诏书》到《终战诏书》
      • (一)昭和天皇《宣战诏书》
      • (二)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天皇“圣断”·阿南惟几的《告全军将士》
      • (三)昭和天皇《终战诏书》
      • (四)冈村宁次《降书》
      • (五)吉田茂如此总结日本的“二战”教训
  • 第八章 现代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
    • 一、战后日本政治家的“二战”史观
      • (一)铃木贯太郎、东久迩稔彦、币原喜重郎、吉田茂维护“国体”的设计
      • (二)岸信介为侵略战争辩护
      • (三)中曾根康弘:挑战东京审判史观
    • 二、参拜靖国神社
      • (一)战后首相参拜
      • (二)参拜何以举世关注
    • 三、正义之士的谠论
      • (一)记住石桥湛山、大平正芳、细川护熙、村山富市、河野洋平
      • (二)“村山谈话”“河野谈话”
      • (三)“日中友好事业掘井人”宇都宫德马·《东史郎日记》
    • 四、三岛由纪夫之死
      • (一)武士道熏陶的“日本海明威”
      • (二)无人理睬的“兵变”
      • (三)剖腹自杀
    • 五、篡改史实的教科书·挑战“东京审判史观”
      • (一)历史教科书问题由来
      • (二)《新历史教科书》改篡历史举证
      • (三)挑战“东京审判史观”,变日本加害者身份为受害者身份
      • (四)日本有识之士抵制篡改历史·家永三郎壮举
    • 六、堀田善卫、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宫崎骏的战争反思
      • (一)大江健三郎:“日本人应当好好反省这段历史”
      • (二)村上春树:“道歉并不丢人”“日本需要一直道歉”
      • (三)宫崎骏:“任何国家都不能为寻求自身利益而发动侵略战争”
  • 结语
    • (一)日本、德国对侵略战争反省大相径庭
    • (二)原因推究
    • (三)“和平宪法”之争、《日美安保条约》之争
    • (四)制止“30 年周期”重演:中日关系前瞻一议
  • 参考文献
  •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