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机械识图(第2版)


作者:
娄海滨 崔陵
定价:
34.50元
ISBN:
978-7-04-040748-8
版面字数:
48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99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4-08-25
读者对象:
中等职业教育
一级分类:
机械类
二级分类:
数控技术应用

本书是在2009年出版的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组编的《机械识图》(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书的编写风格和体例基本上与第1版一致,以培养学习者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习者的识图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突破点,对传统的机械制图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解构和重组,对课程内容、结构、体系进行全面序化和优化,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修订时采用了最新的机械制图国家标准。

全书以任务驱动模式编排,共有8个教学项目:学习导读、制图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基本体的表达与识读、组合体的表达与识读、机械图样的识读、典型零件图的识读、零件的测绘、装配图的识读等。

与本书配套的潘美祥编著的《机械识图习题集》(第2版)同时出版发行。通过封底所附学习卡,可登录网站http://abook.hep.com.cn/40748/,获取相关教学资源。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数控应用技术专业及机电、模具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人员岗位培训及自学用书。

  • 前言
  • 项目一 学习导读
  • 项目二 制图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 任务1 认识制图国家标准
    • 任务2 抄画带孔六棱柱的平面图形
    • 任务3 抄画扳手的平面图形
  • 项目三 基本体的表达与识读
    • 任务1 绘制切角长方体的三视图
    • 任务2 绘制切角长方体的轴测图
    • 任务3 识读立体表面上的线和面
    • 任务4 绘制六棱柱的三视图和轴测图
    • 任务5 绘制圆柱的三视图和轴测图
    • 任务6 绘制圆柱切割体的三视图并标注尺寸
    • 任务7 绘制圆锥和球的三视图
  • 项目四 组合体的表达与识读
    • 任务1 绘制支架组合体的三视图
    • 任务2 绘制两正交圆柱三视图
    • 任务3 标注支架组合体的尺寸
    • 任务4 识读叠加类组合体的三视图
    • 任务5 绘制切割类组合体的三视图
    • 任务6 补画视图
    • 任务7 识读三通管的视图
  • 项目五 机械图样的识读
    • 任务1 识读零件图
    • 任务2 识读零件图中的表面粗糙度
    • 任务3 识读零件图中的尺寸公差
    • 任务4 识读零件图中的几何公差
  • 项目六 典型零件图的识读
    • 任务1 识读锥度轴零件图
    • 任务2 识读轴零件图
    • 任务3 识读螺纹轴零件图
    • 任务4 识读轴套零件图
    • 任务5 识读齿轮零件图
    • 任务6 识读法兰零件图
    • 任务7 识读跟刀架零件图
    • 任务8 识读支座零件图
    • 任务9 识读传动器箱体零件图
  • 项目七 零件的测绘
  • 项目八 装配图的识读
    • 任务1 识读与绘制螺栓连接图
    • 任务2 识读与绘制键连接图
    • 任务3 识读机用虎钳装配图
  • 附表
    • 附表1 标准公差数值(摘自GB/T 18001—2009)
    • 附表2 尺寸≤120mm轴的基本偏差数值(摘自GB/T 18001—2009)
    • 附表3 尺寸≤120mm孔的基本偏差数值(摘自GB/T 18001—2009)
    • 附表4 轴的极限偏差数值(摘自GB/T 18002—2009)
    • 附表5 孔的极限偏差数值(摘自GB/T 18002—2009)
    • 附表6 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摘自GB/T 1804—2008)
    • 附表7 普通螺纹的公称直径和螺距(摘自GB/T 193—2003)
    • 附表8 六角头螺栓
    • 附表9 1型六角螺母
    • 附表10 双头螺柱(摘自GB/T 897~900—1988)
    • 附表11 内六角圆柱头螺钉(摘自GB/T 701—2008)
    • 附表12 螺钉
    • 附表13 平垫圈A级(GB/T 971—2002)、平垫圈—倒角型—A级(GB/T 972—2002)
    • 附表14 标准型弹簧垫圈(摘自GB/T 93—1987)
    • 附表15 普通平键及键槽各部分尺寸(摘自GB/T 1095—2003,GB/T 1096—2003)295
    • 附表16 圆柱销与圆锥销
    • 附表17 滚动轴承
  • 版权

机械识图(第2版)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紧密配合。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媒体资源,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呈现形式,拓展了教材内容。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思考与探索的空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