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传播学引论(第三版)


作者:
李彬
定价:
51.00元
ISBN:
978-7-04-020336-3
版面字数:
48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401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3-05-02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新闻传播
二级分类:
新闻传播学
三级分类:
传播学

本书第一版与第二版已经畅销二十年,第三版又在大幅度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古今中外的丰富案例和引人入胜的娓娓笔调,系统讲解传播学的历史沿革、学术思想、经典研究,并融会中国视角与中国风格,取精用弘,深入浅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权威著作。

本书既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人文社会学科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传播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参考书,还可作为新闻传播、广播影视、广告、公关、网络等从业人员提高理论素养、开展专业培训的通用读本。

  • 前辅文
  • 导言
  • 第一讲 概 论
    • 第一章 传播学的孕育
      • 第一节 传播及传播学
      • 第二节 催生传播学的外部条件
      • 第三节 孕育传播学的内在机制
        • 一、 行为科学
        • 二、 信息科学
        • 三、 新闻学
      • 第四节 “四大先驱”
        • 一、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 二、 心理学家卢因
        • 三、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 四、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 第二章 传播学的创立
      • 第一节 施拉姆:传播学科集大成
      • 第二节 危机与转机
      • 第三节 两大学派
      • 第四节 自西徂东
        • 一、 第一代
        • 二、 第二代
        • 三、 第三代
        • 四、 反思与突破
  • 第二讲 人 际 传 播
    • 第三章 符号——人类传播的基因
      • 第一节 语言符号
        • 一、 语言与文字
        • 二、 语义与传播
      • 第二节 非语言符号
        • 一、 体语
        • 二、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 三、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 第三节 符号功能
    • 第四章 符号互动
      • 第一节 编码与译码
      • 第二节 左右认知的心理机制
        • 一、 影响感知的因素
        • 二、 制约理解的因素
      • 第三节 选择性定律
        • 一、 选择性接触
        • 二、 选择性理解
        • 三、 选择性记忆
      • 第四节 人际传播
      • 第五节 人际影响与媒介效应
        • 一、 两级传播论
        • 二、 创新扩散论
  • 第三讲 大 众 传 播
    • 第五章 控制分析:谁在说什么
      • 第一节 大众传播及其控制
      • 第二节 把关人与把关
        • 一、 卢因的把关概念(1947年)
        • 二、 怀特的把关研究(1950年)
        • 三、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1959年)
        • 四、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1969年)
      • 第三节 深层控制
        • 一、 编辑部的潜网
        • 二、 四大控制观念及体制
        • 三、 批判学派控制观
    • 第六章 媒介分析:经何渠道
      • 第一节 微观研究与媒介特性
      • 第二节 拟剧论与游戏论
      • 第三节 功能分析
        • 一、 拉斯韦尔的正面论述
        • 二、 默顿的负面分析
      • 第四节 议程设置
        • 一、 构想
        • 二、 研究
      • 第五节 隐性功能
        • 一、 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
        • 二、 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
        • 三、 媒介环境
        • 四、 假作真时真亦假
      • 第六节 媒介生态论
        • 一、 麦克卢汉:媒介“三论”
        • 二、 媒介即讯息:传播学的斯芬克司之谜
        • 三、 汉斯立克:道破谜底的俄狄浦斯?
        • 四、 师承与师传:英尼斯与波兹曼
    • 第七章 受众分析:对谁传播
      • 第一节 中弹即倒的受众
        • 一、 大众社会与乌合之众
        • 二、 魔弹论或靶子论
      • 第二节 联合御敌的受众
        • 一、 个人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
        • 二、 社会类型(social categories)
        • 三、 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
      •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论
        • 一、 固执的受众(obstinate audience)
        • 二、 “自助餐厅”(cafeteria)
        • 三、 矫枉未免过正
    • 第八章 效果分析(上):劝服艺术
      • 第一节 霍夫兰与耶鲁研究
      • 第二节 从传播来源看劝服
        • 一、 传播来源的可信度
        • 二、 传播来源的知名度
        • 三、 传播来源的动机
      • 第三节 从传播方式看劝服
        • 一、 一面还是两面
        • 二、 先说还是后说
        • 三、 明示还是暗示
        • 四、 理智还是情感
      • 第四节 从传播对象看劝服
        • 一、 听从性(persuasibility)
        • 二、 恐惧诉求(fear appeal)
        • 三、 接种免疫论(inoculation theory)
    • 第九章 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 第一节 平衡论与和谐论
        • 一、 海德的平衡论
        • 二、 奥斯古德的和谐论
      • 第二节 均衡论与ABX模式
        • 一、 纽科姆的均衡论
        • 二、 韦斯特利与麦克莱恩的ABX模式
      • 第三节 认知不协调论
        • 一、 认知与认知不协调
        • 二、 重建协调与态度变化
      • 第四节 群体压力与从众
        • 一、 从众现象
        • 二、 阿西的从众研究
        • 三、 从众与态度改变
  • 第四讲 批 判 学 派
    • 第十章 批判学派(上):鸟瞰
      • 第一节 三个层面
        • 一、 两种人生哲学
        • 二、 两种现代思潮
        • 三、 两种学术判断
      • 第二节 三路研究
        • 一、 话语与权力
        • 二、 传播政治经济学
        • 三、 文化研究
      • 第三节 中国实践
    • 第十一章 批判学派(下):透视
      • 第一节 历史素描
        • 一、 孕育时期(20世纪30—60年代)
        • 二、 勃兴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 传播与意识形态
        • 二、 传播与垄断控制
        • 三、 传播与大众文化
      • 第三节 差异与比较
        • 一、 概述
        • 二、 立场
        • 三、 方法
    • 第十二章 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现代传播
      • 第一节 何谓全球化
        • 一、 主流话语与批判意识
        • 二、 全球化与“交往”
      • 第二节 依附理论
        • 一、 萨米尔•阿明
        • 二、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 三、 贡德•弗兰克
      • 第三节 后学思潮与东方学
        • 一、 后学思潮
        • 二、 东方学
        • 三、 东方的东方学
      • 第四节 全球混乱理论
        • 一、 增长的极限
        • 二、 文明的冲突
      • 第五节 现代性与现代传播
      • 第六节 文化帝国主义
        • 一、 定义与含义
        • 二、 现象层面
        • 三、 认识层面
        • 四、 媒介帝国主义
      • 第七节 反驳与质疑
      • 结 语 环球同此凉热
        • 一、 天下与国家
        • 二、 理解与接受
    • 附录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推荐书目(100种)
    • 第一版后记
    • 增补版后记
    • 第三版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