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陶瓷科技考古


作者:
吴隽
定价:
49.00元
ISBN:
978-7-04-034777-7
版面字数:
42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363页
装帧形式:
精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2-08-17
物料号:
34777-00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自然科学
二级分类:
材料
三级分类:
无机非金属材料

中国古代陶瓷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内涵和艺术价值,因而相关的研究工作广受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如何客观而又科学地甄别赝品,以及如何客观而又科学地鉴定文物的产地以及时代,是陶瓷科技考古与鉴定中的重要内容。本书按照陶瓷科技考古工作开展的顺序,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陶瓷科技考古各环节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如陶瓷科技考古的相关概念,古陶瓷相关遗址的调查、勘探与发掘,古陶瓷组成、结构及性能分析方法,古陶瓷制作工艺研究,古陶瓷修复技术,古陶瓷时空定位等,并对陶瓷科技考古学科发展趋势做了简要展望。

本书的出版将填补陶瓷科技考古在专著与教材方面的空白,有针对性地培养陶瓷科技考古与鉴定方面的相关人才,可作为陶瓷科技考古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使用。同时,对广大科技考古工作者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 前辅文
  • 第一章 绪论
    • 1.1 陶瓷科技考古概述
      • 1.1.1 考古学与科技考古学
      • 1.1.2 陶瓷科技考古学
      • 1.1.3 陶瓷科技考古的基本理论
      • 1.1.4 陶瓷科技考古的研究方法
      • 1.1.5 陶瓷科技考古与传统陶瓷考古的联系与区别
    • 1.2 陶瓷科技考古的研究对象及基本过程
      • 1.2.1 陶瓷科技考古的研究对象
      • 1.2.2 陶瓷科技考古的研究过程
      • 1.3 陶瓷科技考古发展简史与研究现状
      • 1.3.1 陶瓷科技考古简史
      • 1.3.2 国内陶瓷科技考古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古陶瓷相关遗址的调研、勘探与发掘
    • 2.1 文献调研
    • 2.2 传统考古调查
      • 2.2.1 地面踏查
      • 2.2.2 钻探
    • 2.3 科技考古勘探
      • 2.3.1 遥感考古
      • 2.3.2 考古地球物理勘探法
      • 2.3.3 考古地球化学勘探法
    • 2.4 遗址发掘
      • 2.4.1 田野考古照相
      • 2.4.2 田野考古测量
      • 2.4.3 田野考古绘图
      • 2.4.4 古陶瓷标本采集
    • 2.5 水下考古
      • 2.5.1 水下考古简史
      • 2.5.2 水下考古的特点
      • 2.5.3 水下考古勘探
      • 2.5.4 水下考古发掘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古陶瓷科学技术分析
    • 3.1 化学成分分析
    • 3.2 显微结构分析
      • 3.2.1 光学显微镜在古陶瓷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3.2.2 电子显微镜在古陶瓷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3.3 物相结构分析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 3.3.2 拉曼光谱法
      • 3.3.3 红外光谱法
      • 3.3.4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 3.3.5 穆斯堡尔谱学分析
      • 3.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3.4 物理性能分析
      • 3.4.1 显气孔率、吸水率及体积密度
      • 3.4.2 色度
      • 3.4.3 白度
    • 3.5 热性能分析
      • 3.5.1 热膨胀法
      • 3.5.2 差热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古陶瓷工艺基础
    • 4.1 古代制瓷原料
      • 4.1.1 瓷石
      • 4.1.2 黏土
      • 4.1.3 长石
      • 4.1.4 石英
      • 4.1.5 其他原料
    • 4.2 成型工艺
    • 4.3 装饰工艺
      • 4.3.1 瓷釉装饰
      • 4.3.2 彩绘装饰
      • 4.3.3 坯体装饰
    • 4.4 烧成工艺
      • 4.4.1 无窑平地堆烧
      • 4.4.2 升焰式圆窑
      • 4.4.3 半倒焰馒头窑
      • 4.4.4 平焰龙窑
      • 4.4.5 半倒焰连房窑
      • 4.4.6 景德镇窑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古陶瓷文物的修复
    • 5.1 文物修复与保护概述
    • 5.2 古陶瓷损毁的主要原因
    • 5.3 古陶瓷残缺与补全的概念及认识
      • 5.3.1 古陶瓷残缺补全的意义
      • 5.3.2 古陶瓷补全的目的
      • 5.3.3 古陶瓷残缺补全的原则
    • 5.4 古陶瓷修复常用工具和材料
      • 5.4.1 清洗材料和常用工具
      • 5.4.2 常见加固材料
      • 5.4.3 黏结材料和常用工具
      • 5.4.4 补全材料
      • 5.4.5 打底工具
      • 5.4.6 着色材料和常用工具
      • 5.4.7 上光材料和常用工具
    • 5.5 古陶瓷修复所需条件和设施
      • 5.5.1 工作室需具备的条件
      • 5.5.2工具室需配置的主要设备
    • 5.6 古陶瓷修复与保护的工艺过程和方法
      • 5.6.1 图形资料整理
      • 5.6.2 清洗
      • 5.6.3 检测和加固
      • 5.6.4 拼合
      • 5.6.5 黏结
      • 5.6.6 补全上色
    • 5.7 典型古陶瓷文物修复实例介绍
      • 5.7.1 素陶———良渚文化扁足陶鼎的修复
      • 5.7.2 越窑青瓷的修复
      • 5.7.3 紫砂壶的修复
      • 5.7.4 明正德青花黄釉盘冲口的修复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古陶瓷文物的时空定位
    • 6.1 古陶瓷文物时空定位的意义
      • 6.1.1 古陶瓷在中国文明以及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 6.1.2 古陶瓷时空定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6.2 古陶瓷成分分析与时空定位
      • 6.2.1 成分分析技术应用于古陶瓷时空定位的理论基础
      • 6.2.2 成分分析技术在古陶瓷时空定位中的应用条件
      • 6.2.3 古陶瓷时空定位中的常用成分分析技术
    • 6.3 热释光技术与古陶瓷测年
      • 6.3.1热释光的发展简史
      • 6.3.2 热释光测定古陶瓷年代的基本原理
      • 6.3.3 热释光测定古陶器年代的方法
      • 6.3.4 热释光测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 6.3.5 热释光在古陶瓷测年研究中的优缺点
      • 6.3.6 热释光在古陶瓷年代判别中的应用
      • 6.3.7 热释光测年方法的发展方向及展望
    • 6.4 14C 测年技术
      • 6.4.1 概述
      • 6.4.2 14C 断代的基本原理
      • 6.4.3 常规的14C 断代分析技术
      • 6.4.4 碳年龄的表达方式和误差
      • 6.4.5 14C 断代技术的进展
      • 6.4.6 14C 断代技术的应用
    • 6.5 其他古陶瓷文物时空定位分析技术
      • 6.5.1 电子自旋共振
      • 6.5.2 考古地磁年代测定法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陶瓷科技考古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 7.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7.1.1 数据的代表值
      • 7.1.2 数据的离散程度
      • 7.1.3 数据分布形态
    • 7.2 多元数据的降维
      • 7.2.1 主成分分析
      • 7.2.2 因子分析
      • 7.2.3 对应分析
      • 7.2.4 实例
    • 7.3 样品的归类
      • 7.3.1 判别分析
      • 7.3.2 人工神经网络
      • 7.3.3 粗糙集理论
      • 7.3.4 实例
    • 7.4 样品的分类
      • 7.4.1 聚类分析
      • 7.4.2 实例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陶瓷科技考古中的若干前沿问题及展望
    • 8.1 陶器起源的相关问题
      • 8.1.1 陶器的起源时间
      • 8.1.2 陶器的起源方式
      • 8.1.3 早期陶器的工艺特征
    • 8.2 原始瓷与瓷器起源问题
      • 8.2.1 原始瓷与瓷器的器质判别
      • 8.2.2 北方地区出土原始瓷的产地
    • 8.3 瓷釉的起源问题
      • 8.3.1 我国陶瓷釉的起源方式探讨
      • 8.3.2 我国成熟瓷釉的出现
    • 8.4 钧窑的始烧年代
      • 8.4.1 北宋说
      • 8.4.2 金代说
      • 8.4.3 元代说
      • 8.4.4 总结展望
    • 8.5 窑变及其产生机理
      • 8.5.1 窑变的含义
      • 8.5.2 窑变产生的原因
      • 8.5.3 窑变机理研究的新思路
    • 8.6 陶瓷科技考古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版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