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刑事诉讼法(第四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作者:
龙宗智 杨建广
定价:
49.00元
ISBN:
978-7-04-035624-3
版面字数:
65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521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出版时间:
2012-09-04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法学
二级分类:
法学
三级分类:
法学

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是在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适应法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而设计的新型教材。它的问世将进一步促使现行法律、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三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机地结合。它既可以作为“国家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刑事诉讼法》(杨建广、苏顺开主持)的配套文字教材,又可以独立作为本科生、研究生的法学教材。与现有同类教材相比,本教材的特色主要有三:

1.内容完整、全面。该教材严格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法学本科核心课程基本要求和最新司法统一考试大纲编写,具有权威性、新颖性和全面性。它不仅适合于各类高校各层次学生和社会读者带着问题自学,也适合于教师的讲授式教学和以案例讨论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2.形式和功能多样。它力图运用系统工程框架(Systems Engineering Framework)、对象导向框架(Objects Oriented Framework)和法治系统工程(Legal System Engineering)方法,借鉴网络课程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通过纸质教材和网络课程的结合,形成具有整体功能的开放型知识系统。该系统既有真实案例,又有名家高论;既有传统教科书功能,又有专业辞典功能;既保留传统教科书的理论深度,又拓展了现代教育的活动空间。

3.目标定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法学教材,尤其是应用法学的教材,不仅应引导学生研究和掌握字面上的法和法治过程(模型),而且要引导其研究和掌握实际生活中的法和法治过程(原型)、研究和掌握法治系统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研究法治系统如何对社会环境发生作用。因此,本教材注重将法学教学(模型)与法治实践(原型)紧密结合,注重讲述法治系统的实际运筹与实现过程;不仅把“交互研讨型”(Interactive Seminar)的案例教学法引入刑事诉讼法学教学之中,而且刻意把“问题解决型”(Problem Solving)的现代学习理论融入学生的自学过程之中。这既有利于强化作为模型(Model)的法学课本与作为原型(Prototype)的法治系统的内在联系,又有利于引导学生综合地运用法律知识和其他多种知识来解决社会系统中的各种实际法律问题。

  • 本书知识系统基本结构图
  • 第一编导论
  • 第1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 1.1 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
      • 1.1.1 诉讼
      • 1.1.2 刑事诉讼及其特征
      • 1.1.3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内容
      • 1.1.4 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 1.2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
      • 1.2.1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
      • 1.2.2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
      • 1.2.3 刑事诉讼法学的学科体系
    • 1.3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根据、任务和作用
      • 1.3.1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和根据
      • 1.3.2 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 1.3.3 刑事诉讼法的作用
  • 第2章 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 2.1 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 2.1.1 外国古代弹劾式诉讼制度和神示证据制度
      • 2.1.2 外国中世纪纠问式诉讼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
      • 2.1.3 外国近现代辩论式诉讼制度和自由心证制度
    • 2.2 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 2.2.1 中国古代刑事诉讼法制的产生与发展
      • 2.2.2 中国近现代刑事诉讼法制的沿革
      • 2.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编基础理论
  • 第3章 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
    • 3.1 刑事诉讼目的与刑事诉讼结构
      • 3.1.1 刑事诉讼目的
      • 3.1.2 刑事诉讼结构
    • 3.2 刑事诉讼主体与刑事诉讼职能
      • 3.2.1 刑事诉讼主体
      • 3.2.2 刑事诉讼职能
    • 3.3 刑事诉讼状态与刑事诉讼法律关系
      • 3.3.1 大陆法系有关理论
      • 3.3.2 中国法有关理论
    • 3.4 刑事诉讼行为与刑事诉讼条件
      • 3.4.1 刑事诉讼行为
      • 3.4.2 刑事诉讼条件
    • 3.5 刑事诉讼阶段与刑事诉讼客体
      • 3.5.1 刑事诉讼阶段
      • 3.5.2 刑事诉讼客体
  • 第4章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 4.1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概述
      • 4.1.1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 4.1.2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体系
    • 4.2 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
      • 4.2.1 刑事程序法定原则
      • 4.2.2 司法独立原则
      • 4.2.3 无罪推定原则
      • 4.2.4 辩护原则
      • 4.2.5 法的平等保护原则
      • 4.2.6 诉讼经济原则
      • 4.2.7 诉讼及时原则
      • 4.2.8 禁止重复追究原则
    • 4.3 中国刑事诉讼坚持的原则
      • 4.3.1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 4.3.2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 4.3.3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 第5章 刑事诉讼证据
    • 5.1 刑事诉讼证据概述
      • 5.1.1 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
      • 5.1.2 刑事诉讼证据应有的属性及认证标准
      • 5.1.3 刑事诉讼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 5.2 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
      • 5.2.1 刑事诉讼证据在法律上的分类
      • 5.2.2 刑事诉讼证据在学理上的分类
    • 5.3 证据规则
      • 5.3.1 证据规则概述
      • 5.3.2 直接言词证据规则
      • 5.3.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5.3.4 补强规则
      • 5.3.5 意见排除规则
    • 5.4 刑事诉讼证明
      • 5.4.1 证明对象
      • 5.4.2 证明责任
      • 5.4.3 证明标准
  • 第6章 辩护与刑事代理
    • 6.1 辩护制度
      • 6.1.1 辩护制度概述
      • 6.1.2 辩护制度的演变与完善
      • 6.1.3 中国辩护制度的基本内容
    • 6.2 刑事代理制度
      • 6.2.1 刑事代理概述
      • 6.2.2 自诉案件中的代理
      • 6.2.3 公诉案件中的代理
      • 6.2.4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代理
  • 第7章 回避
    • 7.1 回避概述
      • 7.1.1 回避的概念
      • 7.1.2 回避的意义
      • 7.1.3 回避的种类
    • 7.2 回避的理由和适用人员
      • 7.2.1 回避的理由
      • 7.2.2 回避适用的人员
    • 7.3 回避的程序
      • 7.3.1 回避的提出
      • 7.3.2 回避的审查和决定
      • 7.3.3 对驳回申请回避决定的复议
  • 第8章 附带民事诉讼
    • 8.1 附带民事诉讼概述
      • 8.1.1 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意义
      • 8.1.2 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
    • 8.2 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 8.2.1 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
      • 8.2.2 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
    • 8.3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和审判
      • 8.3.1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
      • 8.3.2 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
  • 第三编程序论
  • 第9章 管辖与立案
    • 9.1 管辖与立案
      • 9.1.1 管辖概述
      • 9.1.2 立案概述
      • 9.1.3 管辖与立案的关系
    • 9.2 管辖的分类
      • 9.2.1 立案管辖
      • 9.2.2 审判管辖
    • 9.3 立案的条件和程序
      • 9.3.1 立案的条件
      • 9.3.2 立案的程序
  • 第10章 侦查与强制措施
    • 10.1 侦查与强制措施的关系
      • 10.1.1 侦查概述
      • 10.1.2 强制措施概述
      • 10.1.3 侦查与强制措施的关系
    • 10.2 侦查行为
      • 10.2.1 讯问犯罪嫌疑人
      • 10.2.2 询问证人、被害人
      • 10.2.3 勘验、检查
      • 10.2.4 搜查
      • 10.2.5 查封、扣押物证、书证
      • 10.2.6 鉴定
      • 10.2.7 辨认
      • 10.2.8 技术侦查
      • 10.2.9 秘密侦查
      • 10.2.10 通缉
    • 10.3 侦查终结
      • 10.3.1 侦查终结的概念和意义
      • 10.3.2 侦查终结的条件
      • 10.3.3 侦查终结的处理
      • 10.3.4 侦查羁押期限
    • 10.4 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
      • 10.4.1 自侦案件的概念
      • 10.4.2 自侦案件的程序
    • 10.5 补充侦查
      • 10.5.1 补充侦查的概念和意义
      • 10.5.2 补充侦查的形式和种类
    • 10.6 侦查监督
      • 10.6.1 侦查监督的概念和意义
      • 10.6.2 侦查监督的内容
      • 10.6.3 侦查监督的程序
    • 10.7 强制措施
      • 10.7.1 拘传
      • 10.7.2 取保候审
      • 10.7.3 监视居住
      • 10.7.4 拘留
      • 10.7.5 逮捕
  • 第11章 起诉
    • 11.1 起诉概述
      • 11.1.1 起诉的概念与意义
      • 11.1.2 国家追诉主义和私人起诉主义
      • 11.1.3 起诉法定主义与起诉便宜主义
      • 11.1.4 中国刑事起诉制度的特点
    • 11.2 提起公诉
      • 11.2.1 审查起诉
      • 11.2.2 提起公诉的条件
      • 11.2.3 提起公诉的程序
    • 11.3 不起诉
      • 11.3.1 不起诉的概念
      • 11.3.2 法定不起诉
      • 11.3.3 酌定不起诉
      • 11.3.4 附条件不起诉
      • 11.3.5 不起诉的程序
    • 11.4 自诉
      • 11.4.1 自诉案件的范围
      • 11.4.2 提起自诉的条件
      • 11.4.3 提起自诉的程序
  • 第12章 审判
    • 12.1 刑事审判概述
      • 12.1.1 刑事审判的概念与意义
      • 12.1.2 刑事审判的模式与分类
      • 12.1.3 刑事审判的原则
      • 12.1.4 判决、裁定与决定
      • 12.1.5 刑事审判组织
    • 12.2 刑事第一审程序
      • 12.2.1 刑事第一审程序的概念与功能
      • 12.2.2 刑事第一审一般程序
      • 12.2.3 刑事第一审特别程序
    • 12.3 刑事第二审程序
      • 12.3.1 刑事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 12.3.2 刑事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 12.3.3 刑事第二审审理程序
    • 12.4 死刑复核程序
      • 12.4.1 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 12.4.2 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 12.4.3 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 12.5 审判监督程序
      • 12.5.1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 12.5.2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 12.5.3 再审案件的审判程序
  • 第13章 执行
    • 13.1 执行概述
      • 13.1.1 刑事执行概述
      • 13.1.2 执行的主体和客体
    • 13.2 各种刑罚的执行
      • 13.2.1 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
      • 13.2.2 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
      • 13.2.3 有期徒刑缓刑、拘役缓刑判决的执行
      • 13.2.4 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判决的执行
      • 13.2.5 罚金、没收财产判决的执行
      • 13.2.6 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判决的执行
    • 13.3 变更执行的程序
      • 13.3.1 死刑、死缓执行的变更
      • 13.3.2 暂予监外执行
      • 13.3.3 减刑和假释
      • 13.3.4 对新罪和漏罪的追诉
      • 13.3.5 对错判的反映和申诉的处理
    • 13.4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
      • 13.4.1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死刑的监督
      • 13.4.2 人民检察院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
      • 13.4.3 人民检察院对减刑、假释的监督
      • 13.4.4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活动的监督
  • 第14章 特别程序
    • 14.1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 14.1.1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概述
      • 14.1.2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方针与特有诉讼原则
      • 14.1.3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
    • 14.2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刑事司法协助
      • 14.2.1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
      • 14.2.2 刑事司法协助制度
    • 14.3 刑事赔偿程序
      • 14.3.1 刑事赔偿概述
      • 14.3.2 刑事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 14.3.3 刑事赔偿的范围
      • 14.3.4 刑事赔偿的程序
    • 14.4 当事人刑事和解案件诉讼程序
      • 14.4.1 当事人刑事和解案件诉讼程序概述
      • 14.4.2 当事人刑事和解案件诉讼程序的适用条件
      • 14.4.3 当事人和解后案件的处理程序
    • 14.5 违法所得特别没收程序
      • 14.5.1 违法所得特别没收程序概述
      • 14.5.2 适用违法所得特别没收程序的条件
      • 14.5.3 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与管辖
      • 14.5.4 没收违法所得的审理与裁定
      • 14.5.5 没收财产的返还与赔偿
    • 14.6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
      • 14.6.1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概述
      • 14.6.2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条件
      • 14.6.3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与监督
  • 关键词索引
  • 图表索引
  • 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