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平原河网区前置库研究与实践


作者:
张永春 张毅敏
定价:
79.00元
ISBN:
978-7-04-045897-8
版面字数:
35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精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6-12-12
物料号:
45897-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二级分类: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
三级分类:
流域生态工程学

本书在总结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中“平原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前置库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发的生态植物栅、生态透水坝、生物浮床、生物操纵等技术与集成的生态河道技术、人工湿地技术以及示范工程建设经验,全面介绍了在国内外首次开发的平原河网地区面源污染强化净化前置库系统,重点阐述了湖泊上游平原河网地区以地表径流形式出现的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参考。

  • 前辅文
  • 第1章 绪论
    • 1. 1 名词、术语
      • 1. 1. 1 前置库
      • 1. 1. 2 湖泊富营养化
      • 1. 1. 3 面源
      • 1. 1. 4 生态治污
    • 1. 2 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策略
      • 1. 2. 1 富营养化外部控制机制
      • 1. 2. 2 富营养化内部控制机制
    • 1. 3 面源污染控制策略
    • 1. 4 前置库概述
      • 1. 4. 1 前置库发展过程
      • 1. 4. 2 前置库用途
      • 1. 4. 3 前置库水体净化基本原理
      • 1. 4. 4 前置库研究内容
      • 1. 4. 5 前置库工程技术设计
      • 1. 4. 6 前置库优化管理
      • 1. 4. 7 前置库适用范围与推广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平原河网区前置库构建与工程实践
    • 2. 1 平原河网区前置库构建
      • 2. 1. 1 河网圩区
      • 2. 1. 2 河网区前置库构建的控制因素
      • 2. 1. 3 平原河网区前置库的基本结构
      • 2. 1. 4 前置库的工艺流程及特点
      • 2. 1. 5 平原河网区前置库生态系统工程的净化机理
    • 2. 2 前置库技术的工程实践
      • 2. 2. 1 前置库生态系统工程研究
      • 2. 2. 2 工程所在区域现状
      • 2. 2. 3 工程的范围与规模
      • 2. 2. 4 工程建设与运行
    • 2. 3 主要成果
    • 参考文献
  • 第3章 面源污染负荷估算
    • 3. 1 农村地区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
      • 3. 1. 1 农村地区面源污染研究方法
      • 3. 1. 2 农村地区面源模型评价
    • 3. 2 前置库生态系统工程控制区域面源污染负荷估算
      • 3. 2. 1 典型圩区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 3. 2. 2 面源污染负荷模型
    • 3. 3 示范工程运行期间的负荷估算
      • 3. 3. 1 示范工程运行期间的污染负荷估算
      • 3. 3. 2 典型降雨年污染负荷估算
    • 参考文献
  • 第4章 面源污染物生态拦截系统
    • 4. 1 拦截系统特点与技术关键
    • 4. 2 生态拦截系统设计
      • 4. 2. 1 拦截系统结构组成
      • 4. 2. 2 主要设计技术参数
    • 4. 3 生态拦截系统平面布置与工程建设
      • 4. 3. 1 平面布置
      • 4. 3. 2 工程建设
    • 4. 4 运行效果与工程效益分析
      • 4. 4. 1 农田湿地系统效益分析
      • 4. 4. 2 水生植物栅拦截带效益分析
      • 4. 4. 3 河渎生态台地效益分析
      • 4. 4. 4 拦截系统水生植物的效益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5章 生态河道
    • 5. 1 生态河道结构设计与组成
      • 5. 1. 1 生态河道结构设计
      • 5. 1. 2 主要设计技术参数
    • 5. 2 生态河道特点及关键技术
      • 5. 2. 1 沉水植物二次污染解决技术
      • 5. 2. 2 黑麦草冬季水面栽培技术
      • 5. 2. 3 深水区沉水植物栽植方法
      • 5. 2. 4 “环保- 生态- 经济”型生态河道构建技术模式
    • 5. 3 生态河道平面布置与工程建设
      • 5. 3. 1 平面布置
      • 5. 3. 2 工程建设
    • 5. 4 运行效果与工程效益
      • 5. 4. 1 河道的生物量显著增加
      • 5. 4. 2 河道景观改善
      • 5. 4. 3 生态河道对氮、磷营养盐的控制效果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生态透水坝与砾石床
    • 6. 1 生态透水坝与砾石床结构设计与组成
      • 6. 1. 1 生态透水坝与砾石床结构设计
      • 6. 1. 2 生态透水坝与砾石床结构组成
      • 6. 1. 3 生态透水坝与砾石床渗流计算
      • 6. 1. 4 主要技术参数
    • 6. 2 生态透水坝与砾石床平面布置与工程建设
      • 6. 2. 1 平面布置
      • 6. 2. 2 工程建设
    • 6. 3 生态透水坝与砾石床特点与技术关键
    • 6. 4 运行效果与工程效益
      • 6. 4. 1 工程的水力特征及渗透特性
      • 6. 4. 2 工程水质监测方案
      • 6. 4. 3 工程净化效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7章 生态库塘
    • 7. 1 生态库塘的结构设计与组成
      • 7. 1. 1 生态库塘的结构组成
      • 7. 1. 2 生态库塘的主要设计参数
    • 7. 2 生态库塘的平面布置与工程建设
      • 7. 2. 1 平面布置
      • 7. 2. 2 工程建设
    • 7. 3 生态库塘特点与技术关键
      • 7. 3. 1 水生植物的筛选及组合技术
      • 7. 3. 2 立体生态浮床技术
      • 7. 3. 3 生物操纵技术研究
      • 7. 3. 4 水生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 7. 3. 5 陆生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 7. 3. 6 固定化脱氮脱磷技术
      • 7. 3. 7 生态库塘生态系统的特点
    • 7. 4 运行效果与工程效益
      • 7. 4. 1 监测方案
      • 7. 4. 2 生态库塘的工程效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8章 运行调控与长效管理技术
    • 8. 1 运行调控系统的构建
      • 8. 1. 1 系统模型的建立
      • 8. 1. 2 系统模型的概化
    • 8. 2 系统运行调控与影响分析
      • 8. 2. 1 系统运行控制方法
      • 8. 2. 2 系统运行对外环境的影响
    • 8. 3 工程运行实践与长效管理模式
      • 8. 3. 1 工程运行实践
      • 8. 3. 2 工程长效管理模式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索引
  • 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