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药理学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刘克辛
定价:
39.80元
ISBN:
978-7-04-028865-0
版面字数:
61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386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10-03-11
读者对象:
高等职业教育
一级分类:
医药卫生大类
二级分类:
医学类
三级分类:
临床医学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共分39章,前4章重点介绍了药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最新进展;后35章着重阐明了各类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禁忌证。在各章开头设有【重点内容】,结合教学大纲要求,简明扼要论述本章的重点。另外,在每章的最后附【复习思考题】,与【重点内容】相呼应,力求使学生消化、理解本章所学重点内容。教材最后附有英汉名词对照,供读者查阅。

本书可作为医药院校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及医学技术类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临床医师、药师、护师的参考书。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药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
    • 第二节 药理学的发展史
    • 第三节 新药的研究
  •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一、药物的吸收
      • 二、药物的分布
      • 三、药物的代谢
      • 四、药物的排泄
    • 第三节 药动学基本原理及其参数的计算
      • 一、药动学基本原理
      • 二、药动学参数及其基本计算方法
  •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 第一节 药物作用与效应
    • 第二节 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 一、治疗作用
      • 二、不良反应
    • 第三节 量效关系
    • 第四节 构效关系
    • 第五节 药物作用机制
      •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 二、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 三、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 四、作用于特定的靶位
    • 第六节 药物与受体
      • 一、受体的定义及特征
      • 二、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学说
      • 三、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 四、受体的类型
      • 五、受体的调节
  •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 第一节 药物方面的因素
      •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 二、剂量
      • 三、剂型、生物利用度
      • 四、给药途径
      • 五、给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
      • 六、药物相互作用
    • 第二节 机体方面的因素
      • 一、生理因素
      • 二、病理因素
      • 三、心理因素
      • 四、长期用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改变
  •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
      • 二、传出神经系统按递质分类
    •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 一、突触的结构与神经冲动的传递
      •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 三、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 第三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
      •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 第六章 拟胆碱药
    • 第一节 直接作用于胆碱受体的拟胆碱药
      • 一、M胆碱受体激动药
      • 二、M、N胆碱受体激动药
    • 第二节 抗胆碱酯酶药
      • 一、乙酰胆碱酯酶
      • 二、抗胆碱酯酶药
  • 第七章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胆碱酯酶复活药
    • 第一节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 第二节 胆碱酯酶复活药
    • 第三节 临床应用原则
  • 第八章 抗胆碱药
    • 第一节 胆碱受体阻断药
      • 一、阿托品类生物碱
      • 二、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 第二节 N受体阻断药
      • 一、N1受体阻断药———神经节阻断药
      • 二、N2受体阻断药———骨骼肌松弛药
  • 第九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和阻断药
    • 第一节 化学结构和分类
    • 第二节 α、β受体激动药
    • 第三节 α受体激动药
    • 第四节 β受体激动药
    • 第五节 α受体阻断药
      • 一、短效α受体阻断药
      • 二、长效α受体阻断药
      • 三、α1受体阻断药
      • 四、α2受体阻断药
    • 第六节 β受体阻断药
      • 一、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
      • 二、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
    • 第七节 α、β受体阻断药
  • 第十章 麻醉药
    • 第一节 常用麻醉药
      • 一、药理作用及体内过程
      • 二、常用局麻药
      • 三、局部麻醉方法及选药
      • 四、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
    • 第二节 全身麻醉药
      • 一、吸入全麻药
      • 二、静脉全麻药
      • 三、复合麻醉及选药
  • 第十一章 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
    • 第一节 苯二氮类及其受体拮抗药
      • 一、苯二氮类
      • 二、苯二氮受体拮抗药
    • 第二节 巴比妥类
    • 第三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
      • 一、其他镇静催眠药
      • 二、抗焦虑药
  • 第十二章 抗癫痫药及抗惊厥药
    • 第一节 抗癫痫药
      • 一、苯妥英钠
      • 二、卡马西平
      • 三、苯巴比妥和扑米酮
      • 四、乙琥胺
      • 五、丙戊酸钠
      • 六、苯二氮类
      • 七、加巴喷丁
      • 八、拉莫三嗪
      • 九、托吡酯
    • 第二节 抗惊厥药
  • 第十三章 抗精神失常药
    •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
      • 一、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及药物作用方式
      • 二、抗精神病药分类
    • 第二节 抗躁狂药
    • 第三节 抗抑郁药
      •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
      • 二、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
      • 三、NA再摄取抑制药
      • 四、选择性单胺氧化酶A抑制药
      • 五、其他
  • 第十四章 抗帕金森病药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 第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
      • 一、帕金森病概述
      • 二、影响多巴胺能神经类药
      • 三、抗胆碱药
    • 第二节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 一、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 二、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药
      • 三、M胆碱受体激动药
  • 第十五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 一、水杨酸类
      • 二、苯胺类
      • 三、吡唑酮类
      • 四、吲哚基和茚基乙酸类
      • 五、芳基丙酸类
      • 六、芳基乙酸类
      • 七、烯醇类
      • 八、烷酮类
    • 第三节 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 第四节 抗痛风药
  • 第十六章 镇痛药
    •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
    • 第二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
    • 第三节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 第四节 其他镇痛药
    • 第五节 阿片受体拮抗药
  • 第十七章 中枢兴奋药
    • 第一节 主要兴奋大脑皮质的药物
    • 第二节 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的药物
  • 第十八章 抗高血压药
    • 第一节 抗高血压的作用部位和分类
    •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
      • 一、利尿药
      • 二、钙通道阻滞药
      • 三、β受体阻断药
      • 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 五、AT1受体拮抗药
    • 第三节 其他抗高血压药物
      • 一、中枢性降压药
      • 二、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三、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
      • 四、神经节阻断药
      • 五、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 六、钾通道开放药(钾外流促进药)
      • 七、新型抗高血压药物
    • 第四节 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 一、有效治疗与终身治疗
      • 二、保护靶器官
      • 三、平稳降压
      • 四、剂量个体化
      • 五、联合用药
  • 第十九章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 第一节 CHF的病理生理及治疗药物的分类
      • 一、CHF时的心肌功能及结构变化
      • 二、CHF时的神经内分泌变化
      • 三、心肌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的变化
      • 四、对其他系统的作用
    • 第二节 强心苷类
    • 第三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 三、抗醛固酮药
    • 第四节 利尿药
    • 第五节 β受体阻断药
    • 第六节 其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 一、血管扩张药
      • 二、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 三、钙通道阻滞药
  • 第二十章 抗心绞痛药
    • 第一节 硝酸酯类
    •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第三节 钙通道阻滞药
    • 第四节 其他抗心绞痛药
  • 第二十一章 抗心律失常药
    • 第一节 心肌电生理及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药物分类
      •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
      •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 二、Ⅱ类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 四、Ⅳ类药———钙拮抗药
      • 五、其他类
    • 第四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选用
  • 第二十二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 第一节 调血脂药
      • 一、主要影响胆固醇合成的药物
      • 二、主要影响胆固醇吸收和转化的药物
      • 三、降低Lp(a)的药物
    • 第二节 抗氧化剂
    • 第三节 不饱和脂肪酸类
    • 第四节 黏多糖和多糖类
  • 第二十三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 第一节 利尿药
      • 一、利尿药的分类
      • 二、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 第二节 常用利尿药
      • 一、高效能利尿药(襻利尿药)
      • 二、中效能利尿药
      • 三、低效能利尿药
    • 第三节 脱水药
  • 第二十四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
    •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 一、抗酸药
      • 二、胃酸分泌抑制药
      • 三、胃黏膜保护药
      •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 第二节 止吐药及胃动力药
      • 一、H1受体阻断药
      • 二、多巴胺受体阻断药
      • 三、5-HT3受体阻断药
      • 四、M胆碱受体阻断药
    • 第三节 泻药
      • 一、容积性泻药
      • 二、渗透性泻药
      • 三、刺激性泻药
      • 四、大便软化药
    • 第四节 止泻药
    • 第五节 利胆药
  • 第二十五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 第一节 平喘药
      • 一、支气管舒张药
      • 二、糖皮质激素类平喘药
      • 三、抗过敏平喘药
    • 第二节 镇咳药
      • 一、中枢性镇咳药
      • 二、外周性镇咳药
    • 第三节 祛痰药
  • 第二十六章 作用于子宫平滑肌药
    • 第一节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
      • 一、垂体后叶激素类
      • 二、前列腺素类
      • 三、麦角生物碱类
    • 第二节 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 一、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 二、其他子宫抑制药
  • 第二十七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 第一节 抗凝血药
      • 一、血液凝固的机制
      •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 三、常用抗凝血药
    •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
      • 一、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 二、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
      • 三、凝血酶抑制药
    •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 第四节 促凝血药
    • 第五节 抗贫血药
    • 第六节 促白细胞增生药
    • 第七节 血容量扩充药
  • 第二十八章 组胺及抗组胺药
    • 第一节 组胺类
    • 第二节 抗组胺药
      • 一、H1受体阻断药
      • 二、H2受体阻断药
  • 第二十九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第二节 盐皮质激素
    • 第三节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 一、促皮质素
      •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
  • 第三十章 性激素类药物及避孕药
    • 第一节 雌激素类药
    • 第二节 孕激素类药
    • 第三节 避孕药
      • 一、主要抑制排卵的避孕药
      • 二、抗着床避孕药
      • 三、主要影响子宫及胎盘功能的避孕药
      • 四、外用避孕药
      • 五、男用避孕药
  • 第三十一章 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 一、硫脲类
      • 二、碘和碘化物
      • 三、放射性碘
      • 四、β受体阻断药
  • 第三十二章 降血糖药
    • 第一节 胰岛素
    •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 一、胰岛素增敏药
      • 二、磺酰脲类
      • 三、双胍类
      • 四、其他
  • 第三十三章 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 第一节 抗菌药物基本概念
    •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 一、耐药性的种类
      •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 第四节 喹诺酮类
      • 一、概述
      • 二、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 第五节 磺胺类
      • 一、磺胺类药物的共同特点
      • 二、常用磺胺类药物
    • 第六节 其他合成类抗菌药物
  • 第三十四章 抗生素
    •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一、分类
      • 二、抗菌作用机制
      • 三、耐药机制
      • 四、青霉素类
      • 五、头孢菌素类
      • 六、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复方制剂
      • 七、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 第二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 二、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三、药物相互作用
    • 第三节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 一、四环素类
      • 二、氯霉素类
    • 第四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二、林可霉素类
      • 三、多肽类抗生素
    • 第五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 二、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 三、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 四、肝、肾功能不全时抗菌药物的应用
  • 第三十五章 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和抗结核病药
    • 第一节 抗真菌药
      • 一、概述
      • 二、常用抗真菌药
    • 第二节 抗病毒药
      • 一、抗HIV药
      • 二、其他抗病毒药
    • 第三节 抗结核病药
      • 一、常用抗结核病药
      • 二、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
  • 第三十六章 抗寄生虫病药
    • 第一节 抗疟药
      • 一、疟原虫的生活史和抗疟药的作用环节
      • 二、常用的抗疟药
    • 第二节 抗阿米巴病药和抗滴虫病药
      • 一、抗阿米巴病药
      • 二、抗滴虫病药
    • 第三节 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
      • 一、抗血吸虫病药
      • 二、抗丝虫病药
    • 第四节 抗蠕虫药
  • 第三十七章 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
    • 第一节 常用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 一、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 二、根据药物作用的时相特点分类
    •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
      • 一、干扰核酸生物合成
      • 二、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
      • 三、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
      • 四、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
      • 五、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 六、其他
    • 第三节 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原则
      • 一、基本原则
      • 二、抗恶性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处理
      • 三、联合用药
      • 四、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及形成机制
  • 第三十八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 第一节 免疫抑制药
    • 第二节 免疫增强药
    • 第三节 影响免疫功能药物的应用原则
  • 第三十九章 常见中毒及其解毒药
    • 第一节 金属中毒解毒药
      • 一、巯基络合剂
      • 二、氨基络合剂
      • 三、其他络合剂
    • 第二节 氰化物中毒解毒药
      • 一、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
      • 二、供硫剂
      • 三、氰化物络合剂
  • 附录:英汉名词对照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