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人与环境


作者:
左玉辉 孙平 华新 柏益尧
定价:
39.00元
ISBN:
978-7-04-030246-2
版面字数:
54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446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0-09-15
物料号:
30246-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二级分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通识课
三级分类:
人与环境

本书是为满足广大高等学校通识课程建设的需要而编写的教材。本书作者长期致力于环境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8年领衔建设环境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

本书脱胎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学》(第二版)。针对通识教育特点,对其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和调整,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为主线,第一章介绍环境科学基础概念,第二章到第八章重点介绍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事实,第九章到第十二章介绍环境多样观、环境和谐观、环境规则观和五律观,第十三章到第十五章论述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调控问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通识课程教材,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亦可作为广大社会读者了解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读物。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环境科学学科定位——五律观
      • 一、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自然科学
      • 二、技术现象、技术规律和技术科学
      • 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和经济科学
      • 四、社会现象、社会规律和社会科学
      • 五、环境现象、环境规律和环境科学
    • 第二节 环境科学学科体系
      • 一、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与环境规律体系
      • 二、环境科学主要分支学科
  • 第二章 人与水
    • 第一节 水资源
      • 一、地球上的水
      • 二、水资源
    • 第二节 水灾害
      • 一、洪水灾害
      • 二、干旱灾害
    • 第三节 水污染
      • 一、主要水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
      • 二、水污染源
      • 三、水污染的特征
    • 第四节 水环境质量标准
      • 一、水质基准与水质标准
      •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第五节 水污染控制
      • 一、水污染的源头控制
      • 二、污水的人工处理
      • 三、尾水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 第三章 人与大气
    • 第一节 大气概述
      • 一、大气的成分
      • 二、大气的分层
      • 三、大气边界层
    • 第二节 大气污染
      • 一、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 二、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
    • 第三节 空气质量
      • 一、空气质量基准
      • 二、空气质量标准
      • 三、空气质量指数
    • 第四节 大气污染控制
      • 一、清洁能源
      • 二、绿色交通
      • 三、末端治理
      • 四、环境自净
  • 第四章 人与土壤
    • 第一节 土壤概述
      • 一、土壤的组成
      • 二、土壤的结构
      • 三、土壤的形成
      • 四、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 第二节 土壤环境
      • 一、土壤环境的物理学性质
      • 二、土壤环境中的胶体物质
      • 三、土壤酸度和土壤缓冲性
      • 四、土壤氧化还原性
      • 五、土壤环境中的矿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
    • 第三节 土壤污染
      • 一、土壤污染概述
      • 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 三、土壤的自净
    • 第四节 应对土壤污染
      • 一、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 二、土壤污染防治
  • 第五章 人与生物
    •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生物
      •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子
      • 二、生物与环境
    •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中的生物
      • 一、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和分布
      • 二、分子水平上的危害
      • 三、细胞水平上的危害
      • 四、组织器官水平上的危害
      • 五、个体水平上的危害
      • 六、种群水平上的危害
      • 七、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危害
    • 第三节 生物安全
      • 一、再看生物多样性
      • 二、生物入侵
      • 三、转基因技术的生物安全问题
    • 第四节 环境生物技术
      • 一、生物技术的优点
      • 二、环境污染治理生物技术
      • 三、环境污染预防生物技术
      • 四、环境监测生物技术
  • 第六章 人与固体废物
    • 第一节 固体废物概述
      •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
      • 二、固体废物的来源
      • 三、固体废物的分类
      • 四、固体废物排放量
    • 第二节 固体废物污染概述
      • 一、固体废物污染
      • 二、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 三、固体废物管理
    • 第三节 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
      • 一、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输送
      • 二、固体废物的处理
      • 三、固体废物最终处置
    • 第四节 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 一、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 二、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
      • 三、其他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 第七章 人与物理环境
    • 第一节 噪声
      • 一、噪声概述
      • 二、噪声的来源
      • 三、噪声的危害
      • 四、噪声控制
    • 第二节 电磁污染
      • 一、电磁污染的来源
      • 二、电磁辐射的危害
      • 三、电磁污染的控制
    • 第三节 放射性污染
      • 一、放射性污染来源
      • 二、危害和影响
      • 三、放射性污染的分类
      • 四、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 第四节 光污染
      • 一、光污染的来源
      • 二、光污染的危害
      • 三、光污染的控制
    • 第五节 热污染
      • 一、热污染类型
      • 二、热污染的危害
      • 三、热污染控制
  • 第八章 人与全球变化
    • 第一节 全球变化概述
      • 一、全球变化的概念
      • 二、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
      • 三、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后果
      • 四、全球变化研究
    • 第二节 全球变化中的气候变化
      • 一、气候变化的直接观测
      • 二、气候变化的驱动要素
      • 三、气候变化的回顾和预测
      • 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 第九章 环境多样观
    •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 一、物质多样性
      • 二、生物多样性
      • 三、环境过程多样性
      • 四、环境形态多样性
    • 第二节 人类需求和创造的多样性
      • 一、人类需求的多样性
      • 二、人类创造的多样性
    • 第三节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 一、相互作用界面的多样性
      • 二、相互作用方式的多样性
      • 三、相互作用过程的多样性
      • 四、环境效应的多样性
  • 第十章 环境和谐观
    • 第一节 适应生存
      • 一、生物生态适应
      • 二、社会生态适应
    • 第二节 环境安全
      • 一、自然灾害与安全
      • 二、环境灾害与安全
    • 第三节 环境健康
      • 一、原生环境问题与健康
      • 二、环境污染与健康
    • 第四节 环境舒适
      • 一、城市环境舒适
      • 二、农村环境舒适
    • 第五节 环境欣赏
      • 一、自然景观欣赏
      • 二、人文景观欣赏
  • 第十一章 环境规则观
    • 第一节 规律规则原理
      • 一、规律
      • 二、规则
      • 三、规律与规则
      • 四、认识规律规则原理
    • 第二节 环境基准与环境质量标准
      • 一、环境基准
      • 二、环境质量标准
    • 第三节 环境技术规则
      • 一、环境技术政策
      • 二、环境标准
    • 第四节 环境社会规则
      • 一、环境伦理
      • 二、环境法
      • 三、环境管理
    • 第五节 环境经济规则
      • 一、环境经济战略
      • 二、环境经济政策
      • 三、环境经济制度
  • 第十二章 五律观
    • 第一节 五律解析与五律协同
      • 一、五律协同原理
      • 二、五律解析系统分析方法
      • 三、五律协同系统综合方法
    • 第二节 水环境调控的五律解析与五律协同
      • 一、水环境演变的五律解析
      • 二、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思路
      • 三、水污染控制策略五律协同分析
    • 第三节 大气环境问题五律解析
      • 一、煤烟型污染的五律解析
      • 二、交通型污染的五律解析
      • 三、酸沉降污染的五律解析
      • 四、臭氧层破坏的五律解析
  • 第十三章 中国人口环境
    • 第一节 人口发展的五律解析
      • 一、自然约束
      • 二、技术促进
      • 三、经济平衡
      • 四、社会引导
      • 五、环境制约
      • 六、小结
    • 第二节 中国人口调控的原则
      • 一、人口不能过多
      • 二、人口不能过少
      • 三、人口不可剧变
    • 第三节 中国人口调控的时机和情景
      • 一、人口-环境调控时机
      • 二、中国人口调控情景
  • 第十四章 中国经济环境
    •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五律解析
      • 一、自然——经济发展支撑力和潜动力
      • 二、技术——经济发展显动力
      • 三、经济——经济发展市场力
      • 四、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力
      • 五、环境——经济发展亲和力
    •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 一、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增长
      • 二、中国经济增长总体特征:趋缓
      • 三、中国经济增长粗略预测
    • 第三节 中国经济-环境调控机遇
      • 一、机遇一: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升级
      • 二、机遇二:第二产业升级
      • 三、机遇三:投资总量增加
      • 四、机遇四:居民消费升级
      • 五、机遇五:进出口结构升级
  • 第十五章 中国资源环境
    • 第一节 能源利用的五律解析
      • 一、化石能源
      • 二、核能
      • 三、水电
      • 四、风能和太阳能
      • 五、生物质能
    • 第二节 土地利用的五律解析
      • 一、“四地”平衡的基本概念
      • 二、“四地”平衡五律解析
    • 第三节 水资源调控五律解析——以大西线调水为例
      • 一、自然解析
      • 二、技术解析
      • 三、经济解析
      • 四、社会解析
      • 五、环境解析
  •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