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德育原理


作者:
刘济良
定价:
30.00元
ISBN:
978-7-04-030602-6
版面字数:
35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312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10-12-29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教育学
二级分类:
德育原理

本书是在国家精品课程“德育原理”的基础上编写的,力求呈现德育理论研究与德育实践变革的最新进展。全书共10章,包括德育概述、德育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新视阈、德育功能、德育目的、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模式、德育环境和当代德育发展趋势等内容。

本书系统总结了当前德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德育的历史发展、概念范畴、理论基础、研究视阈、内容方法、发展趋势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述。同时,本书关注德育实践变革,运用了大量典型、生动的案例,对德育中发生的典型事件进行理性剖析,用理论启迪实践,用实践完善理论,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创生与互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教育学类、教师教育类各专业本科生教材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用书,也可供德育教学与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 前辅文
  • 第一章 德育概述
    • 第一节 德育的内涵
      • 一、广义德育与狭义德育
      • 二、比较视野中的“德育”
      • 三、德育的含义
    • 第二节 德育嬗变
      • 一、德育形态的嬗变
      • 二、德育概念的嬗变
    • 第三节 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 一、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
      • 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任务
      • 三、德育原理内容概览
  • 第二章 德育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新视阈
    • 第一节 德育的理论基础
      • 一、德育的哲学基础
      • 二、德育的心理学基础
    • 第二节 德育研究新视阈
      • 一、公民教育与德育
      • 二、生命教育与德育
      • 三、生命道德体验与德育
      • 四、情感教育与德育
      • 五、信仰教育与德育
      • 六、生活德育
  • 第三章 德育功能
    • 第一节 德育功能概述
      • 一、德育功能的内涵
      • 二、德育功能的分类
      • 三、德育功能的多维分析
    • 第二节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 一、品德形成功能
      • 二、智慧发展功能
      • 三、审美愉悦功能
    • 第三节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 一、政治功能
      • 二、经济功能
      • 三、文化功能
    • 第四节 德育功能的内部关系与实现
      • 一、德育诸功能之间的关系
      • 二、正确认识德育功能的实现
  • 第四章 德育目的
    • 第一节 德育目的概述
      • 一、德育目的的基本内涵
      • 二、德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 三、德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 四、德育目的的基本功能
    • 第二节 德育目的的形态与结构
      • 一、德育目的的形态
      •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
    • 第三节 我国的德育目的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德育目的的变化过程
      • 二、中小学德育目的的变化特征
      • 三、中小学德育目的的实现
  • 第五章 德育主体
    • 第一节 作为德育主体的教师
      • 一、教师德育主体及其构成
      • 二、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三、教师德育素养的构成及其培养
    • 第二节 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
      • 一、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
      • 二、学生的道德发展
      • 三、学生的道德主体素养
      • 四、当代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
    • 第三节 德育主体间的关系
      • 一、德育主体间关系的表现
      • 二、建构德育主体间理想关系的策略
  • 第六章 德育内容
    • 第一节 德育内容的历史演进
      • 一、古代德育内容
      • 二、近代学校德育内容
      • 三、现代学校德育内容
    • 第二节 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
      • 一、新中国德育内容的历史沿革
      • 二、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基本构成
    • 第三节 德育课程概述
      • 一、德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
      • 二、德育课程的类型
  • 第七章 德育方法
    • 第一节 德育方法概述
      • 一、德育方法的含义
      • 二、德育方法的功能
    • 第二节 我国常用的德育方法
      • 一、说服法
      • 二、示范法
      • 三、讨论法
      • 四、角色扮演法
    • 第三节 德育方法应用
      • 一、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
      • 二、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
      • 三、德育方法的合理配置
    • 第四节 德育手段
      • 一、语言
      • 二、榜样
      • 三、情境
      • 四、环境
      • 五、体验
      • 六、奖赏与惩罚
  • 第八章 德育模式
    • 第一节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 一、理论依据
      • 二、基本框架
      • 三、实践策略
      • 四、简要评述
    • 第二节 体谅模式
      • 一、理论依据
      • 二、基本框架
      • 三、实践策略
      • 四、简要评述
    • 第三节 关怀模式
      • 一、理论依据
      • 二、基本框架
      • 三、实践策略
      • 四、简要评述
    • 第四节 价值澄清模式
      • 一、理论依据
      • 二、基本框架
      • 三、实践策略
      • 四、简要评述
    • 第五节 社会行动模式
      • 一、理论依据
      • 二、基本框架
      • 三、实践策略
      • 四、简要评述
    •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 一、理论依据
      • 二、基本框架
      • 三、实践策略
      • 四、简要评述
  • 第九章 德育环境
    • 第一节 学校环境
      • 一、学校物质环境
      • 二、学校制度环境
      • 三、学校文化环境
      • 四、学校网络环境
    • 第二节 家庭环境
      • 一、家庭物质环境
      • 二、家庭教育环境
      • 三、家庭人际环境
      • 四、家庭语言环境
      • 五、家庭文化环境
      • 六、家庭心理环境
    • 第三节 社会环境
      • 一、德育的政治环境
      • 二、德育的经济环境
      • 三、德育的文化环境
      • 四、德育的社区环境
  • 第十章 当代德育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德育理论前沿
      • 一、现象学与德育
      • 二、解释学与德育
      • 三、后现代思潮与德育
      • 四、多元文化与德育
      • 五、生态学与德育
    • 第二节 德育理论研究特点及发展趋势
      • 一、当前德育理论研究特点
      • 二、未来德育理论研究趋势
    • 第三节 德育实践变革特点及发展趋势
      • 一、当前德育实践变革特点
      • 二、未来德育实践变革趋势
      • 三、公民社会德育:我国德育实践的新趋向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