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生态毒理学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孟紫强
定价:
36.60元
ISBN:
978-7-04-026283-4
版面字数:
43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361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09-05-31
物料号:
26283-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二级分类: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
三级分类:
生态毒理学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供环境类、生态类及资源类专业本科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学生、科研工作者及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全书分三大部分,共十三章。第一部分为第一至六章,系统阐述生态毒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生态毒理学概念与任务、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基本理论、毒物毒性作用的概念与基本机制、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与转化规律、生物富集及不同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等。第二部分为第七至九章,论述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生态毒理学,主要阐述实验室内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第三部分为第十至十三章,其中第十至十二章对陆地、淡水、海洋与河口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进行介绍,主要阐述野外研究的成果和建树。第十三章对生态风险评价在理论和应用方面作了论述。

  • 前辅文
  • 第一章 概论
    • 一、生态毒理学概念
    • 二、生态毒理学任务
    • 三、生态毒理学的分支学科
    • 四、生态毒理学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 五、生态毒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 思考题
    • 推荐阅读文献
  •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
    •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污染物概论
      • 一、环境与环境污染
      • 二、环境污染物概论
    • 第二节 生态系统及其特征
      • 一、生态因子及其作用特征
      • 二、生物种、种群及群落
      • 三、生态系统及其特征
    • 思考题
    • 推荐阅读文献
  • 第三章 毒物毒性作用的主要概念与基本机制
    • 第一节 毒性作用的主要概念与类型
      • 一、主要概念
      • 二、毒性作用的类型
      • 三、联合毒性作用
    • 第二节 毒性作用的机制
      • 一、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
      • 二、细胞膜损伤
      • 三、干扰细胞内钙稳态和细胞能量的产生
      • 四、自由基与氧化损伤
      • 五、其他
    • 第三节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 一、毒物的结构与性质
      • 二、机体(宿主)状况
      • 三、接触条件
      • 四、环境因素
    • 思考题
    • 推荐阅读文献
  •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 第一节 生物膜的结构与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
      •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 二、生物转运的方式
      • 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
    •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 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 二、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 思考题
    • 推荐阅读文献
  • 第五章 生物富集
    • 第一节 生物富集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生物富集动力学
      • 一、吸附动力学
      • 二、生物富集动力学
    • 第三节 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
      • 一、环境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 二、生物特性
      • 三、环境因素
    • 第四节 生物放大及其研究
      • 一、生物放大的生态毒理学意义
      • 二、金属和类金属的生物放大
      • 三、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放大
      • 四、生物放大研究技术
    • 第五节 生物富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 思考题
    • 推荐阅读文献
  • 第六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生态毒性作用的特点
      • 一、涉及面广、范围大,接触污染的生物种类多、数量大
      • 二、在不同生物学水平上产生毒性作用
      • 三、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
      • 四、多种途径进入体内
      • 五、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作用类型多样、作用机制复杂
    • 第二节 分子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一、环境污染物的酶效应
      • 二、DNA损伤
      • 三、蛋白质合成的诱导
      • 四、氧化应激与抗氧化状态
      • 五、对卟啉合成的影响
    • 第三节 细胞、组织及器官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一、细胞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二、亚细胞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三、细胞突变与癌变
      • 四、组织、器官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第四节 个体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一、亚致死效应
      • 二、致死效应
      • 三、影响致死效应的因素
    • 第五节 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一、环境污染物对种群的影响
      • 二、环境污染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 三、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六节 景观及全球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一、景观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与研究
      • 二、大陆和半球范围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三、生物圈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思考题
    • 推荐阅读文献
  • 第七章 动物生态毒理学
    • 第一节 动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转化
      • 一、吸收
      • 二、分布与贮存
      • 三、环境污染物的排泄
      • 四、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
      • 一、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生态毒性的主要类型
      • 二、农药
      • 三、多氯联苯及其他卤代芳烃
      • 四、金属和类金属
      • 五、环境气体污染物
    • 第三节 人工饲养动物生态毒理学
      • 一、有毒植物和微生物引起的中毒
      • 二、化学物引起的中毒
    • 第四节 环境污染物对动物毒性作用的研究及评价方法
      • 一、对动物中毒的病因调查与诊断
      • 二、环境污染物对动物一般毒性的研究及评价方法
      • 三、致突变、致癌变研究及评价方法
      • 四、生殖发育毒性的研究及评价方法
    • 思考题
    • 推荐阅读文献
  • 第八章 植物生态毒理学
    • 第一节 植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运输与转化
      • 一、黏附和吸收
      • 二、运输
      • 三、分布与积累贮藏
      • 四、转化
    •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
      • 一、不同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二、农药、化肥及其他化合物
      • 三、大气气体污染物
      • 四、重金属
      • 五、物理因素
    • 第三节 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一、植物毒素
      • 二、外来入侵植物
      • 三、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净化作用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
      • 一、有害气体对植物毒性作用的染毒技术
      • 二、环境污染物对植物毒性作用的形态学与解剖学研究技术
      • 三、环境污染物对植物毒性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技术
      • 四、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细胞遗传毒理学效应的研究技术
      • 五、重金属在植物中的残留量研究技术
      • 六、农药在植物中的残留量研究技术
    • 思考题
    • 推荐阅读文献
  •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毒理学
    •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
      • 一、自然界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 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 三、微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 四、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物质循环作用的影响
    •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 一、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与侵害途径
      • 二、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与机制
    • 第三节 微生物污染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 一、微生物污染的种类与特点
      • 二、有害微生物种群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 三、病原微生物对人与动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 四、病原微生物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 五、病毒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 六、微生物污染的防治对策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
      • 一、样品的采集与微生物计数
      • 二、富集培养、菌种分离与微生物鉴别
      • 三、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毒性作用的研究方法
      • 四、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方法
    • 思考题
    • 推荐阅读文献
  • 第十章 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概述
      • 一、陆地生态系统的分类
      • 二、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 三、陆地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物的类型
    •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
      • 一、进入途径
      • 二、分布与迁移
      • 三、生物的吸收与富集
      • 四、降解
    •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一、重金属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二、农药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三、酸沉降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四、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第四节 陆地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 一、陆地植物
      • 二、土壤无脊椎动物
      • 三、昆虫、蜘蛛和螨
      • 四、鸟类
      • 五、陆生哺乳动物
    • 思考题
    • 推荐阅读文献
  • 第十一章 淡水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 第一节 淡水生态系统
      • 一、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
      • 二、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
      • 三、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
      • 四、淡水生态系统中环境污染物的类型
    •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与生物吸收和富集
      • 一、进入水体的途径
      • 二、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和迁移
      • 三、水生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和富集
    •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一、分子水平的毒性效应
      • 二、细胞、细胞器及器官水平的毒性效应
      • 三、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
      • 四、种群、群落水平的毒性效应
      • 五、生态系统水平的毒性效应
      • 六、环境因子对环境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 第四节 淡水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 一、微生物毒性试验
      • 二、淡水初级生产者毒性试验
      • 三、无脊椎动物毒性试验
      • 四、淡水鱼毒性试验
      • 五、沉积物毒性试验
      • 六、多物种毒性试验
    • 思考题
    • 推荐阅读文献
  • 第十二章 海洋与河口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 第一节 海洋与河口生态系统
      • 一、海洋环境的主要特点与分区
      • 二、海洋的主要生态系统
      • 三、河口区环境特点与生态系统组成
    • 第二节 海洋、河口污染物及其生物吸收与富集
      • 一、海洋、河口污染物的类型
      • 二、海洋、河口污染物的生物吸收
      • 三、海洋、河口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与转化
    • 第三节 海洋与河口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一、分子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二、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三、组织及器官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四、个体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五、对种群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六、对群落与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第四节 赤潮
      • 一、赤潮的危害
      • 二、赤潮发生的原因
      • 三、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及其预防
    • 第五节 海洋与河口生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一、海洋初级生产者毒性试验
      • 二、无脊椎动物毒性试验
      • 三、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毒性试验
      • 四、沉积物毒性检测
      • 五、多物种检测系统
    • 思考题
    • 推荐阅读文献
  • 第十三章 生态风险评价
    • 第一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 一、生态风险评价所涉及的领域
      • 二、生态风险发生的规模
      • 三、生态风险评价的类型
      • 四、生态风险评价的特点
    • 第二节 生态风险评价的科学基础
      • 一、生态学
      • 二、分子生物学
      • 三、生态毒理学
      • 四、数学方法
      • 五、接触表征
    •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步骤
      • 一、终点的确定
      • 二、获得必要的信息/数据
      • 三、评价潜在的危险
      • 四、接触特征
      • 五、综合生态学效应的表征(危险表征)
    • 第四节 人类活动的物理干扰和外来种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一、确定受体和生态终点
      • 二、风险源鉴定
      • 三、暴露和危害分析
      • 四、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
    • 第五节 GMOs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 一、危险识别
      • 二、推断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 三、确定危害程度
      • 四、估计危险概率
      • 五、风险水平的评定
    • 思考题
    • 推荐阅读文献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关键词对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