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二版)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谢遐龄
定价:
51.80元
ISBN:
978-7-04-024987-3
版面字数:
49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414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08-11-24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法学
二级分类:
社会学
三级分类:
社会学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坚持实事求是和古为今用原则,对中国历代社会思想进行梳理并予以客观分析和评价,注重系统把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点;把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各种社会思想发生、发展及衰落的原因和历程,进而探讨中国社会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本书主要适用于高校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修订版根据五年来教学经验和我国学术研究进展作了较大调整,添加了一些新内容,增配了参考书目和思考题。

  • 第一编 封建制度之形成、崩溃以及平民观念的兴起——西周至战国
    • 第一章 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商代文明及其社会思潮
        • 一、商代文明概况
        • 二、商人的信仰与崇拜
        • 三、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 第三节 周公的天命观及敬德保民思想
        • 一、周公的天命观
        • 二、敬德与保民
      • 第四节 《洪范》五行说与《吕刑》中的法律思想
        • 一、《洪范》五行的社会思想
        • 二、《吕刑》中的法律思想
      • 第五节 西周中晚期的社会思想
        • 一、祭公谋父论“懋德”、“阜财”与“修刑”
        • 二、邵公论“弭谤”
        • 三、芮良夫论“专利”与君民关系
        • 四、史伯论“和”与“同”
    • 第二章 孔子“仁”与“礼”并重的儒家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复礼与正名
        • 一、复礼
        • 二、正名
      • 第二节 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仁”
        • 一、仁与礼的关系
        • 二、仁的社会学内涵
      • 第三节 “为政以德”的社会管理思想
        • 一、养民与教民
        • 二、德与刑
    • 第三章 孟子与儒家以“仁”为中心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性善论
        • 一、人性善
        • 二、人何以有恶
      • 第二节 以“仁政”为中心的社会整合方案
        • 一、仁政与王道
        • 二、推恩与保民
        • 三、制民之产
      • 第三节 社会分工与社会变迁理论
        • 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思想
        • 二、“一治一乱”的社会变迁理论
    • 第四章 荀子与儒家重“礼治”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人性恶”与人之社会化
        • 一、人性恶
        • 二、化性起伪
      • 第二节 “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
        • 一、群与分
        • 二、明分使群
      • 第三节 “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思想
        • 一、隆礼
        • 二、重法
      • 第四节 “王道”理想
        • 一、王道与霸道
        • 二、爱民与裕民
        • 三、法后王
    • 第五章 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观
        • 一、兼以易别
        • 二、交相利
        • 三、非攻
      • 第二节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改革方案
        • 一、发展生产
        • 二、节用
        • 三、节葬
        • 四、非乐
        • 五、人口政策
      • 第三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
        • 一、社会组织的产生
        • 二、尚同与尚贤
        • 三、天志与明鬼
    • 第六章 老子与庄子“自然”、“无为”的道家社会思想
      • 第一节 老子“自然”、“无为”的社会思想
        • 一、道法自然
        • 二、无为而无不为
        • 三、弱用之道术
      • 第二节 庄子“逍遥”、“游世”与“在宥”、“天放”的社会思想
        • 一、关于个人与社会的思考
        • 二、“在宥”与“天放”的无治主义
      • 第三节 对社会与文明的批判
        • 一、老子对社会与文明的批判
        • 二、庄子对社会与文明的批判
    • 第七章 管子与管仲学派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法、礼并重的社会控制思想
        • 一、尊君与任法
        • 二、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 三、法、礼并重
      • 第二节 顺民、富民与济民
        • 一、得人与顺民
        • 二、富民
        • 三、济民
      • 第三节 管子与管仲学派的社会组织思想
        • 一、四民分居定业
        • 二、乡治问题
      • 第四节 轻重之术
    • 第八章 商鞅、韩非“以法为本”的法家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商鞅重耕战、尚法治的社会思想
        • 一、重耕战的社会经济政策
        • 二、商鞅的法治思想
      • 第二节 商鞅与韩非的社会变迁理论
        • 一、商鞅的社会变迁思想
        • 二、韩非子的社会变迁思想
      • 第三节 韩非子的“计算社会”论
      • 第四节 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
        • 一、法
        • 二、术
        • 三、势
        • 四、法、术、势三者的关系
  • 第二编 郡县制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巩固——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九章 汉初之黄老无为与《淮南子》中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秦政与汉初之黄老无为
      • 第二节 《淮南子》糅杂儒道的社会思想
        • 一、人性与社会理想
        • 二、率性与无为而治
    • 第十章 以德为教与贾谊对礼乐文化的阐扬
      • 第一节 秦亡与汉初之社会状况
        • 一、削藩与中央集权
        • 二、攘夷与怀柔
        • 三、黜商与移风易俗
      • 第二节 民无不为本
      • 第三节 刑不上大夫
      • 第四节 以德为教
        • 一、阐扬文教
        • 二、成就君德
        • 三、举四维,移风俗,正人心
    • 第十一章 《公羊传》之改制立法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 第一节 《公羊传》中的社会思想
        • 一、《公羊传》之源流
        • 二、《公羊传》之体例与奥义
      • 第二节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与汉统治规模之奠立
        • 一、性情与王教
        • 二、《春秋》决狱
        • 三、天人感应与儒家对君权的限制
    • 第十二章 《盐铁论》中的儒法之争
      • 第一节 文教与武功
      • 第二节 农本与工商
      • 第三节 仁义与功利
      • 第四节 刑法与德教
    • 第十三章 《礼运》中的社会理想与王莽之托古改制
      • 第一节 《礼运》中的社会理想
        • 一、关于大同社会
        • 二、关于小康社会
      • 第二节 王莽的托古改制
        • 一、王田令
        • 二、五均赊贷
        • 三、六筦令
        • 四、改定币制
    • 第十四章 东汉儒学的谶纬化与批判思潮
      • 第一节 《白虎通》中儒学与谶纬的结合
        • 一、天与帝王受命
        • 二、阴阳五行与社会伦理
        • 三、三纲六纪
      • 第二节 《论衡》与反谶纬思潮
        • 一、命与天人感应
        • 二、明鬼神与祭祀之义
        • 三、圣君贤相与兴衰治乱
    • 第十五章 《太平经》与儒道思想的合一
      • 第一节 “承负”说
      • 第二节 “兴善止恶”论
      • 第三节 “太平”之理想
    • 第十六章 魏晋玄学中的名教与自然之争
      • 第一节 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社会思想
        • 一、以无为本
        • 二、名教出于自然
      • 第二节 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社会思想
        • 一、阮籍对名教礼法的批判
        • 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 三、反名教思想的实质
      • 第三节 郭象“名教即自然”的社会思想
        • 一、自生与独化
        • 二、名教与自然
        • 三、内圣与外王
        • 四、无为与有为
    • 第十七章 葛洪“外儒内道”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外儒内道”的社会思想模式
        • 一、道本儒末
        • 二、援儒入道
        • 三、出处不二
      • 第二节 儒、法、道并用的社会控制思想
        • 一、刑为仁佐
        • 二、论神仙道教的社会控制功能
      • 第三节 鲍敬言的无君论与葛洪的君主理论
        • 一、鲍敬言的无君论
        • 二、葛洪的君主论
        • 三、社会变迁思想
      • 第四节 葛洪的社会风俗批判
        • 一、清简礼制的主张
        • 二、对魏晋风教的批评
  • 第三编 大一统王朝的重建与完善——隋唐至明末清初
    • 第十八章 隋唐诸儒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王通《中说》的社会思想
        • 一、以三代之法统天下
        • 二、三教可一
        • 三、存道义,去利欲
      • 第二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
        • 一、辟佛与对儒家道统的阐扬
        • 二、性三品说
      • 第三节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 一、“假物为用”与“争而不已”
        • 二、封建与郡县
        • 三、吏为民役,惟民之极
    • 第十九章 庆历新政与李觏的富国强兵思想
      • 第一节 宋之贫弱局面的形成
      • 第二节 庆历新政与范仲淹的《十事疏》
      • 第三节 李觏的富国强兵思想
        • 一、对礼的探讨
        • 二、周礼致太平
        • 三、平土均田
    • 第二十章 熙宁新法与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变法与法先王
      • 第二节 熙宁新法
        • 一、青苗法
        • 二、保甲法
        • 三、免役法
        • 四、市易法
      • 第三节 兴学校与改科举
    • 第二十一章 道学家们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张载“复三代”的社会思想
        • 一、论井田
        • 二、论封建
        • 三、论宗法
      • 第二节 程颢与程颐“尊道兴学”的社会思想
        • 一、先王之道与古今同异
        • 二、学校与养士
        • 三、论王安石新法
      • 第三节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思想
        • 一、存天理,灭人欲
        • 二、恤民
        • 三、寓封建于郡县
        • 四、社仓法
      • 第四节 王阳明“致良知”的社会思想
        • 一、社会理想
        • 二、致良知
    • 第二十二章 功利学派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陈亮的社会思想
        • 一、论封建与郡县
        • 二、王霸义利之辩
      • 第二节 叶适的社会思想
        • 一、君民一本
        • 二、论井田与封建
        • 三、论理财
    • 第二十三章 伦理社会的危机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顾炎武的社会思想
        • 一、天下与国家
        • 二、封建与郡县
        • 三、乡治与宗法
        • 四、风俗与人心
      • 第二节 黄宗羲的社会思想
        • 一、论君臣
        • 二、论学校
      • 第三节 王夫之的社会思想
        • 一、人之自然欲求与社会
        • 二、理想的儒家社会观
        • 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
  • 第四编 传统社会的转型与近代变革思想的兴起——鸦片战争以后
    • 第二十四章 龚自珍、魏源的社会变革思想
      • 第一节 龚自珍的社会思想
        • 一、关于“士”的社会思想
        • 二、公羊三世说与社会变革
      • 第二节 魏源的社会思想
        • 一、社会之变易与进步
        •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
        • 三、富民与重商
    • 第二十五章 太平天国的基督教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 第二节 拜上帝会与传统伦理
      • 第三节 天朝田亩制度
      • 第四节 《资政新编》
    • 第二十六 章曾国藩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关于仁与礼的社会思想
        • 一、内仁
        • 二、礼治
      • 第二节 关于风俗的思想
      • 第三节 对太平天国之颠覆传统伦理的批判
      • 一、对太平天国人人平等主张的批判
      • 二、对太平天国焚毁庙宇的批判
      • 第四节 洋务思想
      • 一、设机器制造局
      • 二、设立译馆
    • 第二十七章 维新派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与严复的社会思想
        • 一、进化论的社会观
        • 二、对传统社会的批判与变革
        • 三、晚年社会思想之转变
      • 第二节 康有为的社会思想
        • 一、社会发展与孔子之改制
        • 二、对公羊三世学说的改造
        • 三、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
        • 四、对共和的批判与后期改良思想
      • 第三节 谭嗣同的社会思想
        • 一、“仁—通—平等”的社会观
        • 二、道器学说与变法思想
        • 三、冲决网罗的批判思想
        • 四、变易进化的历史观
      • 第四节 甲午战败以后之社会现实与义和团之排外风潮
        • 一、民族自觉
        • 二、公众积愤
        • 三、生活压迫
        • 四、民间组织与文化
    • 第二十八 章革命党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章太炎的社会思想
        • 一、社会进化与“合群明分”
        • 二、关于宗教与道德的思想
        • 三、对民主政体的反思
      • 第二节 邹容的社会思想
        • 一、社会批判思想
        • 二、革命与改良
        • 三、教育与国民的改造
        • 四、建国思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