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保护生物学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贾竞波
定价:
34.60元
ISBN:
978-7-04-032701-4
版面字数:
45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99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11-08-26
物料号:
32701-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
生态学/保护生物学

本书以历史观点对保护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一篇侧重于基本概念及特征,主要介绍保护生物学学科的诞生及发展,还介绍三个基本层次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二篇侧重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及发展,主要介绍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积累的过程,还介绍人类的起源及演化。第三篇侧重于现状及保护,主要介绍遗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不同层次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现状、原因,以及现行的保护措施。

本书适用于本科教学,包括理、工和文科类相关专业,也适用于研究生、本科生、教师、研究人员、政府管理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等研读。本书还配有数字课程网站,便于读者自学和增加信息量。

  • 第一篇 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
    • 第一章 保护生物学及其发展
      • 第一节 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征
        • 一、基本概念与定义
          • 1 保护生物学一词的由来
          • 2 保护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 3 保护生物学的学科主线
        • 二、学科目标与特征
          • 1 特殊的研究目标
          • 2 特别的研究方式
          • 3 特定的学科特征
        • 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1 主干学科的支撑
          • 2 外围学科的注入
          • 3 综合的学科平台
      • 第二节 保护生物学的诞生背景
        • 一、自然保护意识与理念
          • 1 人类的早期观念
          • 2 思想意识的转变
          • 3 思想观念的升华
        • 二、自然保护运动及发展
          • 1 美国早期的自然保护运动
          • 2 世界范围的自然保护运动
          • 3 深层次的环境问题及挑战
        • 三、学科诞生过程及载体
          • 1 第一次国际会议
          • 2 保护生物学学会
          • 3 保护生物学杂志
      • 第三节 保护生物学现状与发展
        • 一、理论研究与方法
          • 1 学科的基础研究
          • 2 研究内容的转变
          • 3 研究与思维方法
        • 二、保护实践与行动
          • 1 推进保护行动
          • 2 贴近现实生活
          • 3 促进环境教育
        • 三、未来发展与趋势
          • 1 理顺学科的各种关系
          • 2 突出自己的科学价值
          • 3 不断把理论推向实践
      • 思考题
    • 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及其测定
      • 第一节 遗传多样性及其测定
        • 一、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1 生物多样性
          • 2 遗传多样性
          • 3 产生的途径
        • 二、遗传多样性的表达
          • 1 分子水平上的表达
          • 2 个体水平上的表达
          • 3 群体水平上的表达
        • 三、遗传多样性的测定
          • 1 表型性状分析
          • 2 细胞水平分析
          • 3 分子水平分析
      •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及其测定
        • 一、物种多样性的概念
          • 1 定义及含义
          • 2 衡量的指标
          • 3 动植物区系
        • 二、物种多样性的表达
          • 1 地球上的物种数量
          • 2 物种的分布与格局
          • 3 物种分布地区差异
        • 三、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 1 直接测定
          • 2 间接测定
          • 3 化石测定
      • 第三节 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测定
        • 一、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概念
          • 1 定义及含义
          • 2 影响的因素
          • 3 变化与维持
        • 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表达
          • 1 生态系统的划分
          • 2 主要的生境类型
          • 3 生态系统的服务
        •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定
          • 1 对生态系统的评估
          • 2 对服务功能的测量
          • 3 对未来趋势的分析
      • 思考题
    •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 第一节 理论与方法
        • 一、价值类型及划分
          • 1 考察的路径
          • 2 理论的发展
          • 3 价值的类型
        • 二、价值评估的方法
          • 1 货币估价
          • 2 支付意愿
          • 3 环境评估
        • 三、价值评估的应用
          • 1 遗传层次上的应用
          • 2 物种层次上的应用
          • 3 对生态系统的应用
      • 第二节 可使用价值
        • 一、直接使用价值
          • 1 消耗性自用价值
          • 2 消耗性生产价值
          • 3 娱乐和文化价值
        • 二、间接使用价值
          • 1 保障人类的福利
          • 2 物种的生态价值
          • 3 绿色GDP的核算
        • 三、科学选择价值
          • 1 潜在的价值
          • 2 借鉴的价值
          • 3 准选择价值
      • 第三节 非使用价值
        • 一、价值类型与含义
          • 1 物种的存在价值
          • 2 地球的整体价值
          • 3 地球的承载能力
        • 二、人类的生态足迹
          • 1 生态足迹测算
          • 2 全球生态足迹
          • 3 国家之间差异
        • 三、人类的伦理约束
          • 1 道德延伸
          • 2 环境伦理
          • 3 深层生态
      • 思考题
  • 第二篇 生物多样性的兴衰与演变
    •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积累
      • 第一节 遗传多样性的由来
        • 一、生命的起源
          • 1 生命的宇宙起源
          • 2 生命的地球起源
          • 3 生命多空间起源
        • 二、细胞的形成
          • 1 细胞萌芽
          • 2 原核细胞
          • 3 真核细胞
        • 三、基因的形成
          • 1 早期的遗传物质
          • 2 遗传密码及演变
          • 3 遗传基因的组建
      •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的兴起
        • 一、物种的概念
          • 1 早期的物种概念
          • 2 现代的物种概念
          • 3 物种的基本特征
        • 二、物种的形成
          • 1 异域形成物种
          • 2 同域形成物种
          • 3 杂交形成物种
        • 三、物种的发展
          • 1 物种的维持
          • 2 物种的巩固
          • 3 物种多样化
      • 第三节 地球生物圈的形成
        • 一、物理环境的形成
          • 1 土地的生成
          • 2 水圈的形成
          • 3 大气的形成
        • 二、生物群落的构建
          • 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2 生物对环境的塑造
          • 3 群落食物网的形成
        • 三、生态系统的成熟
          • 1 地球的抗熵机制
          • 2 生物学抗熵手段
          • 3 生物多样性积累
      • 思考题
    • 第五章 生物多样性的波动与更迭
      • 第一节 遗传多样性的演变
        • 一、基因结构的改变
          • 1 基因的重复
          • 2 非编码序列
          • 3 超常的变化
        • 二、遗传组成的改变
          • 1 组成复杂化
          • 2 发展分支化
          • 3 遗传保守化
        • 三、个体和种群变化
          • 1 形态特征的变化
          • 2 行为特征的变化
          • 3 种群的遗传变化
      •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的更替
        • 一、寒武纪时期的生物类群
          • 1 埃迪卡拉生物群
          • 2 矿化小壳动物群
          • 3 寒武纪生物类群
        • 二、寒武纪后的古生代类群
          • 1 奥陶纪的生物类群
          • 2 志留-泥盆生物类群
          • 3 石炭-二叠生物类群
        • 三、中生代以后的生物类群
          • 1 三叠纪的生物类群
          • 2 侏罗-白垩生物类群
          • 3 新生代的生物类群
      • 第三节 地球生物圈的演变
        • 一、物理环境的变迁
          • 1 土地的变迁
          • 2 水域的变迁
          • 3 大气的变迁
        • 二、生物成员的更迭
          • 1 波动与灭绝
          • 2 植物的更迭
          • 3 动物的更迭
        • 三、生态系统的调整
          • 1 脉冲式波动
          • 2 结构性调整
          • 3 系统的转换
      • 思考题
    • 第六章 人类的诞生及早期的影响
      •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 一、低等的灵长动物
          • 1 灵长类起源
          • 2 灵长类分化
          • 3 低等灵长类
        • 二、高等的灵长动物
          • 1 高等灵长动物起源
          • 2 真猴的起源与发展
          • 3 猿类的起源与发展
        • 三、人科的早期猿类
          • 1 人科中的古猿
          • 2 人族中的先驱
          • 3 人族中的南猿
      • 第二节 人类的分化
        • 一、分化的机制
          • 1 撒哈拉泵机理
          • 2 非洲单源分化
          • 3 世界多源分化
        • 二、早期的人类
          • 1 非洲的原始人
          • 2 扩散的直立人
          • 3 衍生的原始人
        • 三、晚期的人类
          • 1 尼安德特人
          • 2 早期的智人
          • 3 现代的智人
      • 第三节 先人的影响
        • 一、先人的扩散
          • 1 在非洲大陆的扩散
          • 2 在欧亚大陆的扩散
          • 3 在其他地区的扩散
        • 二、先人的智慧
          • 1 生理的改变
          • 2 工具的发明
          • 3 社会的形成
        • 三、先人与自然
          • 1 转变生活方式
          • 2 使用和驾驭火
          • 3 冲击其他物种
      • 思考题
  • 第三篇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保护
    • 第七章 遗传多样性丧失与保护
      • 第一节 物种的遗传障碍
        • 一、基因层次的遗传障碍
          • 1 物种的遗传负担
          • 2 基因的表达障碍
          • 3 近交与远交衰退
        • 二、种群层次的遗传障碍
          • 1 种群间的遗传差异
          • 2 个体间的遗传差异
          • 3 小种群的遗传障碍
        • 三、岛屿物种与异质种群
          • 1 岛屿物种及特征
          • 2 异质种群及特征
          • 3 异质种群的命运
      • 第二节 人为的遗传丧失
        • 一、遗传构成的人为改变
          • 1 干扰自然种群
          • 2 驯化改良物种
          • 3 监禁野生动物
        • 二、监禁个体的人为后果
          • 1 繁殖障碍
          • 2 异常行为
          • 3 遗传衰退
        • 三、基因的人为修饰改造
          • 1 遗传工程与转基因
          • 2 转基因的潜在风险
          • 3 转基因产品的限制
      • 第三节 遗传多样性保护
        • 一、种群的遗传管理
          • 1 自然大种群
          • 2 自然小种群
          • 3 监禁小种群
        • 二、物种的迁地保护
          • 1 迁地保护流程
          • 2 迁地保护场所
          • 3 迁地保护物种
        • 三、迁地保护的方法
          • 1 野外移出和保存
          • 2 动植物人工繁育
          • 3 物种的重新引入
      • 思考题
    • 第八章 物种多样性丧失与保护
      • 第一节 物种的生存危机
        • 一、物种受威胁类型
          • 1 IUCN的物种评估
          • 2 IUCN的评估规则
          • 3 IUCN的等级标准
        • 二、物种的现代灭绝
          • 1 现代灭绝的特征
          • 2 物种灭绝的现状
          • 3 物种灭绝的趋势
        • 三、现代物种的衰落
          • 1 受威胁状况
          • 2 地区间差异
          • 3 受威胁趋势
      • 第二节 人类的直接威胁
        • 一、对地球的挤占
          • 1 扩张生存空间
          • 2 掠用矿物能源
          • 3 铺设道路管线
        • 二、对物种的伤害
          • 1 索取野生资源
          • 2 侵扰其他物种
          • 3 修饰改造自然
        • 三、对生境的改变
          • 1 扰乱种间关系
          • 2 污染自然生境
          • 3 引发自然灾变
      • 第三节 物种多样性保护
        • 一、需要采取的行动
          • 1 生境保护与管理
          • 2 物种保护与管理
          • 3 宣传教育与管理
        • 二、需要开展的研究
          • 1 研究类别的划分
          • 2 种群术语的界定
          • 3 生境术语的界定
        • 三、需要回答的问题
          • 1 种群生存力分析
          • 2 可持续收获资源
          • 3 使用代表性物种
      • 思考题
    • 第九章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
      •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变化
        • 一、系统结构的改变
          • 1 林地生态系统
          • 2 旱地生态系统
          • 3 水域生态系统
        • 二、服务功能的削弱
          • 1 供给服务的转型
          • 2 调节服务的减弱
          • 3 总体弱化的趋势
        • 三、自然生境的改变
          • 1 生境的丧失
          • 2 生境的破碎
          • 3 破碎的后果
      • 第二节 人为的驱动因素
        • 一、直接驱动力
          • 1 环境的陡变
          • 2 过量的输出
          • 3 异常的输入
        • 二、间接驱动力
          • 1 人口的增加
          • 2 经济的增长
          • 3 社会性活动
        • 三、驱动力变化
          • 1 人类的需求
          • 2 驱动相关性
          • 3 驱动的趋势
      •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保护
        • 一、策略性措施
          • 1 改变管理方式
          • 2 调整发展对策
          • 3 选设关键地区
        • 二、尝试性方法
          • 1 景观动态的保护
          • 2 综合途径的保护
          • 3 生态系统的恢复
        • 三、自然保护区
          • 1 保护区的划定
          • 2 保护区的设计
          • 3 保护区的管理
      • 思考题
  • 索引

本数字课程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保护生物学》一书中所有的扩展阅读材料,涵盖了保护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概念、事件、标准和部分案例,图文并茂,并按书中章节顺序排列。同时,该书的参考文献和相关网站也附于本数字课程中,网站链接能够直接点击访问。读者可利用书后的帐号密码登录网站进行阅读学习。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