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文化自传与英语教学》主要介绍了英语教育、身份理论与跨文化自传、评价理论和话语分析、《语际迷茫》中的态度与对话、身份策略的矛盾境地、传记叙事中的历史再现、目击语言家、母女冲突与中国身份的建构、《我的语言学自传》中评价的维度和语类等内容。任何自传离不开自传人物在一定社会语境下的活动,离不开他在一定语境下和有关人物的互动,包括物质的和思想的。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真实材料。
- 序
- 前言
- 第一章 英语教育、身份理论与跨文化自传
- 1.1 英语教育:知识与话语的汇集
- 1.2 生活在多维世界中
- 1.3 身份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研究
- 1.4 西方自传理论研究的主要流派
- 第二章 评价理论和话语分析
- 2.1 评价与评价理论
- 2.2 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
- 2.3 评价与文化模式
- 第三章 《法语课》——语言习得、文化身份和自传中的评价
- 3.1 自传与外语教学
- 3.2 《法语课》——语言习得、文化身份和自传素材
- 3.3 语言习得类自传中的评价与课堂讨论
- 3.4 语言习得类自传中的评价与教育意义
- 第四章 《语际迷茫》中的态度与对话
- 4.1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态度
- 4.2 《语际迷茫》中的态度
- 4.3 二语习得动机
- 4.4 学习者自我认同
- 4.5 文本中的对话
- 4.6 结语
- 第五章 身份策略的矛盾境地——《论不说汉语》中对中国人特质的评价
- 5.1 引言
- 5.2 评价理论与跨文化自传中的评价
- 5.3 对《论不说汉语》中的评价的分析
- 5.4 并非结语
- 第六章 传记叙事中的历史再现——《安吉拉的骨灰》中的身份意识
- 6.1 “我”对爱尔兰童年的再审视
- 6.2 作为故事空间的莱姆林克
- 6.3 爱尔兰民族身份的矛盾结构
- 第七章 目击语言家
- 7.1 自传+自助的《语言家》
- 7.2 目击语言家
- 7.3 说教的《语言家》
- 7.4 《语言家》与中国英语学习者
- 第八章 母女冲突与中国身份的建构——《喜福会》人物身份认同的功能文体分析
- 8.1 人物话语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 8.2 人物身份认同历程的功能文体分析
- 8.3 人物身份认同的语言表达特征
- 8.4 结语
- 第九章 《我的语言学自传》中评价的维度和语类
- 9.1 引言
- 9.2 《我的语言学自传》中的评价维度
- 9.3 与“个人陈述”话语中的评价模式的对比
- 第十章 《美丽的英语》与《多语的自我》——两部跨文化自传的对比
- 10.1 我是玛丽安娜vs.法语的自我
- 10.2 学习英语=追求知识=道德上的美德VS.学习英语=学开车=对自我的控制与放松
- 10.3 储存以备将来的使用vs.真实的交际
- 10.4 审美的需求vs.获得拥有权
- 10.5 余言
- 第十一章 英语与他们学术生命的关系——三类英语学习叙事的比较
- 11.1 引言
- 11.2 英语学习叙事中的自我评价
- 11.3 对英语的评价:技能、秘密和资源
- 11.4 英语与他们的学术生命的关系——对身份的意识和评价
- 11.5 余言
- 第十二章 英语学习自传性文本中的自我认同建构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2.3 学习者的自我认同类型及其发展
- 12.4 自传一例
- 12.5 结语
- 第十三章 大学生自传性文本中的文化定型转变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3 结果与分析
- 13.4 结语
- 第十四章 余论和结语
- 14.1 再论身份与跨文化自传
- 14.2 再谈评价与跨文化自传
- 14.3 第三种空间——外语学习者、外语教师和作为阅读材料的跨文化自传
- 14.4 跨文化自传研究的素质教育取向
-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