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土壤地理学(第三版)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李天杰 赵烨 张科利 郑应顺 王云
定价:
40.20元
ISBN:
978-7-04-014464-2
版面字数:
47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383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05-08-24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地理科学类
二级分类:
地理科学类核心课
三级分类:
土壤地理学及实习

本书融会了国内外土壤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土壤肥力和土壤生态环境功能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工作方法。全书共分10章,第1章重点讲述土壤概念及其形态、土壤圈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土壤地理学的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第2、3章,重点讲述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圈物质循环过程;第4、5、6章综合讲述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过程,世界主要土壤分类体系及其相互参照关系;第7、8章,叙述了主要土纲的特征及其地理分布,并介绍了土壤区划和土被结构;第9章,讲述了土壤资源及其特征、土壤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土壤退化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第10章,介绍了土壤地理调查的技术与方法、遥感技术在土壤地理调查中的应用,国际土壤地理学界有关土壤-土地数字化数据库(SOTER)、土壤地理数据库研究及应用状况。

本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球系统科学专业的本科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土地开发整理、资源科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者与管理者,作为研究与管理工作的参考书。

  • 前辅文
  • 绪论
    •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 1.1.1 土壤定义
      • 1.1.2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 1.1.3 土壤剖析
    •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 1.2.1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1.2.2 土壤圈和陆地生态系统
      • 1.2.3 土壤圈中的环境纪录
    • 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 1.3.1 土壤肥力
      • 1.3.2 土壤自净能力
    • 1.4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 1.4.1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 1.4.2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1.4.3 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 1.5.1 西欧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 1.5.2 俄国土壤地理学派的发展
      • 1.5.3 美国土壤诊断学派的发展
      • 1.5.4 中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
      • 1.5.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 2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 2.1 土壤矿物
      • 2.1.1 原生矿物
      • 2.1.2 土壤矿物的形成与转化
      • 2.1.3 土壤次生矿物
      • 2.1.4 土壤质地
    • 2.2 土壤有机质
      • 2.2.1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
      • 2.2.2 土壤生态系统及其有机质转化
      • 2.2.3 土壤圈物质循环
    • 2.3 土壤固相的物理诊断特性
      • 2.3.1 土壤结构
      • 2.3.2 土壤物理特性
    •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 3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 3.1 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 3.1.1 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
      • 3.1.2 土壤气体交换过程
    • 3.2 土壤热量状况
      • 3.2.1 土壤热量来源与热量平衡
      • 3.2.2 土壤热学性质
      • 3.2.3 土壤温度状况
      • 3.2.4 土壤—植物—大气界面能量平衡方程
    • 3.3 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 3.3.1 土壤水分平衡与全球水循环
      • 3.3.2 土壤水类型
      • 3.3.3 土水势
      • 3.3.4 土壤水分状况
    • 3.4 土壤分散系及其特征
      • 3.4.1 土壤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 3.4.2 土壤胶体
      • 3.4.3 土壤溶液
    • 3.5 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 3.5.1 土壤肥力的系统分析
      • 3.5.2 土壤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
      • 3.5.3 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 3.5.4 土壤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
      • 3.5.5 土壤是重要的建设基质
    •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 4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 4.1.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的基础
      • 4.1.2 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
      • 4.1.3 现代土壤发生学
    • 4.2 土壤形成的大气圈(气候)因素
      • 4.2.1 气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 4.2.2 降水对成土过程的作用
      • 4.2.3 风对成土过程的作用
    •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圈(生物)因素
      • 4.3.1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与土壤起源
      • 4.3.2 植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4.3.3 动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4.3.4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4.4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因素
      • 94.4.1 成土母质的概念
      • 4.4.2 成土母质的作用
    • 4.5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
      • 4.5.1 地形决定土壤水热状况与物质分异
      • 4.5.2 地形发育与土壤演变
    • 4.6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 4.6.1 水文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重要性
      • 4.6.2 水文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 4.7 土壤圈及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时间因素
      • 4.7.1 土壤的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 4.7.2 时间因素在土壤与土壤圈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
    • 4.8 土壤形成的智慧圈(人为)因素
      • 4.8.1 人为活动作用的特点
      • 4.8.2 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与演变的控制
    •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 5 土壤形成过程
    • 5.1 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 5.1.1 地表物质迁移转化与土壤形成过程
      • 5.1.2 土壤形成过程的实质
      • 5.1.3 成土过程的特征
    • 5.2 基本土壤形成过程
      • 5.2.1 土壤有机物质合成、分解与转化过程
      • 5.2.2 土壤矿物迁移与转化过程1645.2.3 土壤的熟化过程
      • 5.2.4 土壤退化过程
    •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 5.3.1 土壤剖面形态的形成过程
      • 5.3.2 土壤剖面的重要形态特征
    • 5.4 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和演替
      • 5.4.1 土壤的个体发育
      • 5.4.2 土壤系统发育
      • 5.4.3 土壤的演替
    •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 6 土壤分类
    • 6.1 土壤分类概述
      • 6.1.1 土壤分类的对象
      • 6.1.2 土壤分类的一般原理、依据和方法
      • 6.1.3 土壤分类的目的
      • 6.1.4 土壤分类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 6.2 中国土壤分类
      • 6.2.1 古代土壤分类
      • 6.2.2 土壤发生分类
      • 6.2.3 土壤系统分类
      • 6.2.4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的土壤参比
    • 6.3 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
      • 6.3.1 美国的土壤系统分类
      • 6.3.2 联合国土壤图图例单元(FAO/Unesco/ISRIC)
      • 6.3.3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与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 6.3.4 苏联土壤分类
      • 6.3.5 西欧国家的土壤分类
      • 6.3.6 澳大利亚土壤分类系统
      • 6.3.7 世界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 7 主要土纲特征
    • 7.1 森林土纲系列
      • 7.1.1 灰土
      • 7.1.2 淋溶土
      • 7.1.3 富铁土
      • 7.1.4 铁铝土
    • 7.2 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
      • 7.2.1 均腐土
      • 7.2.2 干旱土
    • 7.3 水成型土纲系列
      • 7.3.1 盐成土
      • 7.3.2 有机土
      • 7.3.3 潜育土
      • 7.3.4 冻土
    • 7.4 过渡型土纲系列
      • 7.4.1 变性土
      • 7.4.2 雏形土
    • 7.5 岩成型土纲系列
      • 7.5.1 火山灰土
      • 7.5.2 新成土
    • 7.6 人为土纲
    •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 8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 8.1 土壤分布规律
      • 8.1.1 土壤的广域性分布规律
      • 8.1.2 全球各洲土壤广域分布模式
      • 8.1.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 8.1.4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 8.1.5 土壤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 8.2 土被结构
      • 8.2.1 土被结构的概念
      • 8.2.2 土被结构的特征
      • 8.2.3 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
      • 8.2.4 土被结构的空间格局
    • 8.3 土壤区划
      • 8.3.1 土壤区划的意义和原则
      • 8.3.2 土壤区划的单位与划分依据
    •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 9 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 9.1 土壤资源及其特征
      • 9.1.1 土壤资源的概念
      • 9.1.2 世界土壤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 9.1.3 中国土壤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 9.2 土壤质量评价原理
      • 9.2.1 土壤质量
      • 9.2.2 土壤质量评价
    • 9.3 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 9.3.1 土地开发整理
      • 9.3.2 土壤退化的概念
      • 9.3.3 土壤侵蚀
      • 9.3.4 土壤风蚀沙化
      • 9.3.5 土壤盐渍化及其防治对策
      • 9.3.6 土壤污染
      • 9.3.7 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
      • 9.3.8 土地荒漠化
    •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 10 现代土壤调查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
    • 10.1 土壤地理调查
      • 10.1.1 土壤地理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 10.1.2 土壤地理调查的基本程序
      • 10.1.3 土壤剖面观察
      • 10.1.4 土壤样品采集
    • 10.2 遥感和GIS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 10.2.1 土壤遥感目视解译原理与方法
      • 10.2.2 土壤遥感数据自动识别方法
      • 10.2.3 土壤-景观推理模型(SoLIM)
    • 10.3 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SOTER)
      • 10.3.1 土壤图中的土壤信息
      • 10.3.2 全球土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
      • 10.3.3 全球土壤-地形数据库的结构
      • 10.3.4 全球土壤-地形数据库的应用
    • 10.4 土壤数据库
      • 10.4.1 全球土壤数据库
      • 10.4.2 美国土壤调查数据库
      • 10.4.3 加拿大土壤数据库
      • 10.4.4 中国SOTER研究现状
    • 10.5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自动检索系统
      • 10.5.1 ASS-CSTC的设计
      • 10.5.2 ASS-CSTC检索过程及功能
      • 10.5.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
    •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 附录1 中英文关键词对照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 附录2 中英文关键词对照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 主要参考文献与进一步阅读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