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作物遗传育种

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

作者:
吕爱枝
定价:
17.60元
ISBN:
978-7-04-016494-7
版面字数:
33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09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
出版时间:
2005-06-30
读者对象:
高等职业教育
一级分类:
农林牧渔大类
二级分类:
农业技术类

本书是新世纪高职高专教项目成果教材。。

本书结合高职高专层次的教学特点和基本要求,坚持基础知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共12章,分别是概论,遗传的物质基础,作物育种的遗传基础,变异的来源,种质资源,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诱变育种,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品种的区域化鉴定、审定、保护和推广及良种繁育。下篇是实验实训,共15个。书末附有附录,介绍一般药液的配制和一般细胞学压片药液的配制。。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农业技术类专业,成人教育适用,学生用书,也可供农业技术人员参考。

  • 上篇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作物遗传育种的性质和任务
      • 第二节 作物品种
        •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 二、作物品种的类型
        • 三、优良品种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第三节 作物育种目标
        • 一、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
        • 二、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 第二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
      • 第一节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 二、染色体的结构
        • 三、染色体的数目
      • 第二节 细胞的有丝分裂
        • 一、间期
        • 二、细胞分裂期
        • 三、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 第三节 减数分裂
        • 一、减数分裂的过程
        • 二、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 第四节 配子的形成及受精
        • 一、雌雄配子的形成
        • 二、受精
        • 三、直感现象
      • 第五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
        • 一、有性繁殖
        • 二、无性繁殖
      • 第六节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 一、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 二、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 第七节 核酸的结构与复制
        • 一、核酸的结构
        • 二、核酸的复制
      • 第八节 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
        • 一、遗传密码
        • 二、蛋白质的合成
        • 三、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 第三章 作物育种的遗传基础
      • 第一节 盂德尔遗传及其发展
        • 一、分离定律
        • 二、独立分配定律
        • 三、孟德尔遗传定律的补充和发展
      • 第二节 连锁遗传
        • 一、连锁遗传现象
        • 二、连锁遗传现象的解释
        • 三、交换值及其测定
        • 四、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 第三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
        • 一、数量性状的特征
        • 二、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
        • 三、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基本统计方法
        • 四、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
      • 第四节 细胞质遗传
        • 一、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 二、叶绿体遗传
        • 三、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 第四章 变异的来源
      •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 一、缺失
        • 二、重复
        • 三、倒位
        • 四、易位
      • 第二节 染色体数目变异
        • 一、多倍体和单倍体
        • 二、超倍体和亚倍体
      • 第三节 基因突变
        • 一、基因突变的发生
        • 二、突变的方式
        • 三、突变的机制
        • 四、突变的特征
        • 五、突变的防护和修复
        • 六、基因突变的表现
        • 七、突变的鉴定
    • 第五章 种质资源和引种
      • 第一节 种质资源
        • 一、品种资源的种类及利用价值
        • 二、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
      • 第二节 引种
        • 一、引种的作用、引种的理论和规律
        • 二、引种的程序和方法
    • 第六章 选择育种
      • 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特点
      • 第二节 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
        • 一、纯系学说
        • 二、作物的自然变异
      • 第三节 性状的选择与鉴定
        • 一、选择
        • 二、鉴定
      • 第四节 选择育种的程序
        • 一、纯系育种
        • 二、混合选择育种
        • 三、集团混合选择育种
        • 四、改良混合选择育种
    • 第七章 杂交育种
      • 第一节 杂交育种
        • 一、杂交亲本的选配
        • 二、杂交方式
        • 三、杂种后代选择的方法
        • 四、杂交育种程序
      • 第二节 回交育种
        • 一、回交育种及其遗传效应
        • 二、回交育种方法
      • 第三节 远缘杂交育种
        • 一、远缘杂交的概念
        • 二、远缘杂交的作用及意义
        • 三、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克服方法
        • 四、利用远缘杂交导入所需的遗传成分
    • 第八章 作物杂种优势及利用
      • 第一节 杂种优势的概念及表现
        • 一、杂种优势现象及利用
        • 二、杂种优势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 三、杂种优势率的测定
      • 第二节 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和技术
        • 一、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条件
        • 二、杂交种的类型
        • 三、利用杂种优势的育种方法
        • 四、亲本系配合力测定
        • 五、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和杂交制种技术
      • 第三节 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
        • 一、玉米自交系的概念
        • 二、自交系的选育
        • 三、自交系配合力测定
        • 四、玉米杂交制种技术要点
      • 第四节 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 一、三系配套杂交制种体系
        • 二、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
        • 三、恢复系的选育
      • 第五节 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
        • 一、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
        • 二、自交不亲和系的利用
    • 第九章 诱变育种和倍性育种
      • 第一节 诱变育种
        • 一、诱变育种的特点
        • 二、物理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
        • 三、化学诱变剂及处理方法
        • 四、诱变剂的复合处理
        • 五、诱变处理后代的选择
      • 第二节 倍性育种
        • 一、多倍体育种
        • 二、单倍体育种
    • 第十章 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 第一节 植物细胞工程育种
        • 一、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 二、单倍体细胞培养
        • 三、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
      • 第二节 植物基因工程育种
        • 一、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二、转基因育种的程序
        • 三、转基因作物品种的选育
        • 四、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
      • 第三节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一、分子标记的类型
        • 二、分子标记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
        • 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 第十一章 品种的区域化鉴定、审定、保护和推广
      • 第一节 品种区域化鉴定
        • 一、区域试验
        • 二、生产试验和栽培试验
      • 第二节 品种审定
        • 一、品种审定的概念
        • 二、品种审定的组织体制和任务
        • 三、品种审定的方法与程序
      • 第三节 种子质量检验
        • 一、种子质量内容
        • 二、假劣种子的概念和范围
        • 三、种子质量分级标准
        • 四、种子检验
      • 第四节 品种保护与推广
        • 一、品种保护
        • 二、品种推广
    • 第十二章 良种繁育
      • 第一节 作物良种繁育的意义和任务
      • 第二节 作物良种繁育基本原理
        • 一、不同繁殖方式与作物良种繁育
        • 二、纯系学说在良种繁育中的指导意义
        • 三、品种的混杂退化和防杂保纯
      • 第三节 作物良种繁育的基本程序及方法
        • 一、我国良种繁育的基本程序
        • 二、良种繁育的方法及技术
  • 下篇
    • 实验实训一 植物根尖染色体制片技术
    • 实验实训二 植物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制片技术
    • 实验实训三 品种比较试验的设计和种子准备
    • 实验实训四 育种试验地区划
    • 实验实训五 育种试验地的播种
    • 实验实训六 育种试验地的田间调查
    • 实验实训七 小麦有性杂交技术
    • 实验实训八 水稻有性杂交技术
    • 实验实训九 玉米授粉技术
    • 实验实训十 自花授粉植物杂种后代的选择和鉴定
    • 实验实训十一 作物室内考种
    • 实验实训十二 作物种质资源调查
    • 实验实训十三 植物染色体的人工加倍
    • 实验实训十四 花药培养诱导单倍体植株
    • 实验实训十五 马铃薯茎尖脱毒培养
  • 附录一 一般药液的配制
  • 附录二 一般细胞学压片药液的配制
  • 主要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