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


作者:
林肇信 刘天齐 刘逸农
定价:
19.10元
ISBN:
978-7-04-007249-5
版面字数:
58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370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1999-06-15
物料号:
7249-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二级分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通识课
三级分类:
环境保护概论

本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有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生态学基本知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声学环境保护、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法,以及环境标准和环境监测等。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非环保专业以及环保人员培训班教材,也可作为在职环境保护干部、经济管理干部、中学环境课教师等的参考书。

  • 前辅文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环境概论
      • 一、聚落环境
      • 二、地理环境
      • 三、地质环境
      • 四、星际环境
    • 第二节 环境问题
      • 一、环境问题的由来
      • 二、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 第三节 环境科学
      • 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 二、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 第四节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一、概述
      • 二、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 第一节 概述
      • 一、生态学定义
      • 二、生态学的发展
    •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 一、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 四、生态系统的类型
    •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 一、食物链(网)和营养级
      •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 第四节 生态平衡
      •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
      • 二、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
      • 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 四、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 五、生态平衡的恢复与再建
    • 第五节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一、对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 二、对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
      • 三、制定生态规划方案
      • 四、发展生态农业
  •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一节 概述
      • 一、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 二、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二节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 一、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 二、四项重点战略任务
      • 三、四项战略措施
      •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
    • 第三节 中国21世纪议程
  • 第四章 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 第一节 概述
      • 一、基本概念
      •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
    •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意义
      • 二、土地资源的保护
    • 第三节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一、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二、草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
      • 四、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 第四节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 一、基本概念
      • 二、中国保护矿产资源的有效措施
  • 第五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第一节 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 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 二、环境污染的特征
      • 三、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
      • 四、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
      • 五、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 第三节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一、急性危害
      • 二、慢性危害
      • 三、远期危害
  • 第六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 第一节 概述
      • 一、大气圈及其结构
      • 二、大气组成
      • 三、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
      • 四、大气污染的涵义
      • 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第二节 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 一、大气污染源
      • 二、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发生机制
    • 第三节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 一、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二、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三、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四、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五、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六、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七、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四节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 一、气象动力因子
      • 二、气象热力因子
    • 第五节 大气污染的防治
      • 一、烟尘治理技术
      • 二、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 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 第七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
      •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 二、水的循环
    • 第二节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 一、水质与水质指标
      • 二、水质标准
    • 第三节 水体污染与自净
      • 一、水体污染及污染源
      • 二、主要废水的成分和性质
      • 三、水体自净作用与水环境容量
    • 第四节 水污染防治
      • 一、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与任务
      • 二、水污染防治的原则
      • 三、废水处理技术概述
      • 四、污泥处理技术概述
      • 五、废水处理流程
      • 六、废水的再利用
  • 第八章 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
    • 第一节 概述
      • 一、土壤的基本结构与特性
      • 二、土壤环境元素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
      • 三、土壤在地球表层环境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节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一、土壤环境污染及其影响因素
      • 二、重金属污染
      • 三、化学农药污染
      • 四、污染土壤的修复
    • 第三节 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
      • 一、土壤生态系统
      • 二、土壤退化及其成因
      • 三、土壤退化类型及其防治
    • 第四节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与管理
      • 一、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 二、区域土壤环境规划与管理
  • 第九章 声学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概述
      • 一、环境噪声的主要特征
      • 二、噪声源及其分类
      • 三、环境噪声的影响
    • 第二节 环境噪声评价
      • 一、环境噪声评价基础知识
      • 二、环境噪声评价方法
    • 第三节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 一、吸声
      • 二、消声
      • 三、隔声
      • 四、隔振与阻尼
      • 五、有源减噪技术
    • 第四节 声学环境综合整治对策
      • 一、噪声标准与立法
      • 二、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与噪声功能区域划分
      • 三、噪声达标区建设
      • 四、道路两侧的噪声控制
  • 第十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 第一节 概述
      • 一、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利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二、固体废物的特点
      • 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利用的原则
    • 第二节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
      • 一、概况
      • 二、工矿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 三、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
    • 第三节 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 一、危险废物的管理要点
      • 二、危险废物的主要处理技术
      • 三、危险废物的主要处置技术
      • 四、几种危险废物的利用
    • 第四节 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 一、概况
      • 二、城镇垃圾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 三、城镇垃圾的收集和运输
      • 四、城镇垃圾的破碎和分选
      • 五、利用城镇垃圾进行堆肥
      • 六、利用城镇垃圾制取沼气
      • 七、城镇垃圾的焚烧处置和热能回收
      • 八、城镇垃圾的卫生填埋
      • 九、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
  • 第十一章 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 第一节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 一、有关放射性的基础知识
      • 二、环境中的电离辐射源及其防护原则和标准
      • 三、放射性污染的特点、来源与防治技术对策
      • 四、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 第二节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 一、电磁辐射的特征与射频波谱
      • 二、射频技术应用与辐射源及环境污染
      • 三、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原则
      • 四、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方法
    • 第三节 光污染与防护
      • 一、光污染的性质和危害
      • 二、光污染的防护
    • 第四节 热污染与防治
      • 一、水体热污染的来源、影响与防治
      • 二、大气热污染的影响与综合防治
  • 第十二章 环境质量评价
    • 第一节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 一、环境质量的概念
      •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 第二节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
      • 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 第十三章 环境管理
    • 第一节 概述
      •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 二、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三、环境管理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和作用
    •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 二、环境管理的类型及其内容
    • 第三节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 一、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 二、环境管理制度
    • 第四节 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 一、由末端环境管理转向全过程环境管理
      • 二、由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转向对人类经济活动实行总量控制
      • 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管理运行机制
      • 四、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法规体系
  • 第十四章 环境经济
    • 第一节 概述
      • 一、环境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 二、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及任务
    •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 一、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 二、环境经济学的特点
    • 第三节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 一、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的概念和特点
      • 二、环境保护费用的最佳利用及估算
      • 三、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经济损害评价方法
    • 第四节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 一、限制性经济政策
      • 二、鼓励性经济政策
  • 第十五章 环境法
    • 第一节 概述
      • 一、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 二、环境法的适用范围、目的和作用
    • 第二节 环境管理体制
      • 一、外国环境管理体制
      • 二、中国环境管理体制
    • 第三节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 三、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
      • 四、奖励综合利用的原则
      • 五、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
    • 第四节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 一、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三、“三同时”制度
      • 四、许可证制度
      • 五、排污收费制度
      • 六、经济刺激制度
  • 第十六章 环境标准
    • 第一节 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 一、环境质量标准
      •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 三、污染物控制技术标准和污染警报标准
    • 第二节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 一、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
      • 二、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方法
    • 第三节 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 一、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
      • 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方法
    • 第四节 我国环境标准的形成和发展
      • 一、初期状况(1949—1973年)
      • 二、中期状况(1973—1979年)
      • 三、近期状况(1979年以后)
  • 第十七章 环境监测
    •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 一、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 二、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三、环境监测的目的、性质和原则
    •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特性
      • 一、环境污染物的自然性
      • 二、环境污染物的扩散性
      • 三、环境污染物的毒性
      • 四、环境污染物的活性和持久性
      • 五、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积累性
    • 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特征
      • 一、环境污染与时间、空间、含量的关系
      • 二、污染物的综合效应评价
      • 三、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 第四节 环境监测中污染物分析方法简介
      • 一、化学分析方法
      • 二、光学分析方法
      • 三、电化学分析方法
      • 四、色谱分析方法
      • 五、中子活化分析方法
    • 第五节 环境监测设计概述
      • 一、城市大气环境监测的设计
      • 二、水质监测的设计
    • 第六节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 一、采样的质量控制
      • 二、样品运送和贮存中的质量保证
      • 三、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控制
      • 四、报告数据的质量控制
  •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