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论文集, 分为队伍建设、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党团建设和管理培养五篇, 共69篇论文。所选论文围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 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 的主题, 针对队伍建设、思想教育、就业、学风、安全稳定、心理、校园文化等方面展开论述, 内容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 展现了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管理经历以及处理技巧, 对创新学生工作管理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对于高校辅导员、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及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第一篇 队伍建设篇
- 助人自助 科学高效地开展深度辅导工作———基于社会工作的理念和视角
- 关于做好大学生深度辅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 深度辅导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探索与思考
- 辅导员工作方法的总结与思考
- 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的现状及对策
-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 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 军队士官制度改革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启示
- 从辅导员工作意识角度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第二篇 思想教育篇
- “学生为本”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 在和谐
-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新契合———以“毕业晚会” 现象为视角
- 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思考
- 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解的调查分析———以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为例
- 大学生生命教育方法浅析
- 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 大学生荣辱观的调查与分析
- 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浅谈网络时代大学校园文化新载体
-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异化与复归
- 论语言技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 新时期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刍议
- 大学生情感问题分析
- 辩证看: 当代大学生廉洁意识的养成———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 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相契合的角度
- 第三篇 就业指导篇
-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 商学院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01—2011)
- 中国政法大学2009 级法律硕士(法学) 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报告
- 中国政法大学2008级法律硕士(非法学) 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报告
- 十余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研究综述
- 生涯人物访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以对一位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生涯访谈为例
- 文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 细致当中寻找突破口———研究生就业工作中的思考
- 以“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 理念为指导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与辅导研究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浅析
- 从就业角度看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 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
-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
- 影响法学硕士就业质量的教学因素研究
-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浅析———从专业实习的视角
- 第四篇 党团建设篇
-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方式与途径研究
-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研究
- 大学新生党员教育与管理
- 对新时期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以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
- 关于社团活动与学分制结合的调研报告
- 浅谈“低碳校园” 理念下活动宣传方式的转型———从传单的利用状况看学生活动传统宣传方式的改革
- 浅谈高校艺术团团内建设与管理
- 论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建设
- 浅析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时代境遇与挑战
- 构建以团学工作促进学风建设的新模式———以北京高校联合电影节为例
- 第五篇 管理培养篇
-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特征研究
- 浅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
- 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中国政法大学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四年的数据分析
- 谈谈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思想能力素质和学生工作调研报告
- 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制度建设
-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 试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结构性矛盾及其解决途径
- “以人为本” 的发展理念与学生工作
- 浅析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法律地位
- 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
- 论如何加强大学生班级建设
- “破窗效应” 理论与高校学业预警机制的完善
- 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以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例
- 论大学生参与权与高校的民主管理
- 文化差异对留学生的心理影响及跨文化管理的对策研究
-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民歌欣赏教学探讨
- 学生工作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以“创新与实践能力人” 的构建和培养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