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训诂原理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孙雍长
定价:
33.40元
ISBN:
978-7-04-025424-2
版面字数:
44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405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09-02-18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中文
二级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三级分类:
汉语言文学

本书旨在对训诂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行文力求视野开阔、举证翔富、理论平实而深刻、论述浅近而缜密。本书着重从学术原理和方法论上对训诂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阐释;有关训诂学的许多重要观点和理论、方法问题,诸如“因声求义的辩证性”、“音转义存”、“声随义转”、“词义的二重性”、“义类与名实关系的矛盾律”、“训诂与语言社会性的历史主义原则”等问题的提出和有关论述,在学术界均具有创见性和开拓性;对以往教材有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如“四声别义”、“声义同源”、“声训”“形训”、“右文说”、“词义引申”问题等,本书亦作了更深入、更科学的分析和评介。

本书可供大学中文、历史、哲学、图书馆学等专业在读本科生与研究生作教材,也适合于研究中国古代典籍的各界人士阅读参考。

  • 第一章 引论
    • 一、 “训诂”不等于“故训”
    • 二、 “训诂”不等于“训诂学”
    • 三、 “训诂学”不等于“词义学”
  • 第二章 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 一、汉字形音义的辩证关系
      • (一) 义附于形的相对灵活性
      • (二) 义存于声的相对稳定性
      • (三) 音义关系对字形的多方冲击
    • 二、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 (一) 用字通假的必然性
      • (二) 至啧不乱的易简之理
    • 三、因声求义的辩证性
      • (一) 汉字对汉语的影响
      • (二) 声音不是训诂的唯一依据
      • (三) 训诂不能脱离用字的一定规范
  • 第三章 语音和字音的流转
    • 一、音转义存
      • (一) 音转的实质
      • (二) 音转的产生
      • (三) 音转的基本规律
      • (四) 音转与汉字
      • (五) 音转原理的训诂价值
    • 二、声随义转
      • (一) 声随义转说的提出
      • (二) 声随义转说的源流
      • (三) 换读说
      • (四) 声随义转说不容否定
    • 三、异读别义
      • (一) “四声别义”的争论
      • (二) 异读别义与训诂学
  • 第四章 声义同源
    • 一、同源现象的形成
      • (一) 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 (二) 词义的二重性———所指与立意
      • (三) 名之于实,各有义类
      • (四) 义类与表象联想律
      • (五) 命名取象种种
      • (六) 异物同名
      • (七) 义类与名实关系的矛盾律
    • 二、同源词
      • (一) 同源词产生的必然性
      • (二) 同源词的判定标准
      • (三) 同源词与音转
      • (四) 同源词与汉字
      • (五) 语源与字源
      • (六) 语源的推求
      • (七) 语族与类义
      • (八) 王念孙《释大》
    • 三、声训
      • (一) “声训”名称的提出
      • (二) “声训”正名
      • (三) 声训的性质
      • (四) 声训源流
      • (五) 声训条例、形式和义类
      • (六) 声训的评价
    • 四、右文说
      • (一) 右文说源流
      • (二) 右文现象的形成
      • (三) 右文说与声训
      • (四) 音近义通说与右文说
      • (五) 右文说的研究与评价
  • 第五章 词义的变化
    • 一、词义变化的体现及其基本规律
      • (一) 从所指关系看词义的变化
      • (二) 从类义关系看词义的变化
      • (三) 意义变化的基本规律———引申触类,反复旁通
    • 二、促使词义变化的因素
      • (一) 从语言外诸因素看词义的变化
      • (二) 从语言自身因素看词义的变化
    • 三、词义引申说
      • (一) 引申说的提出
      • (二) 引申的基点
      • (三) 引申的规律
      • (四) 引申说的局限
      • (五) 引申说的突破———论“同步引申”
  • 第六章 词义的存现
    • 一、词义的概括性与具体性
      • (一) “通”与“别”(“圆”与“专”)
      • (二) “对文、散文”与“统言、析言”
      • (三) 泛指与特指
    • 二、言外之意
      • (一) 词义与“文意”
      • (二) 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
      • (三) 言外之意的体认与诠释
    • 三、语境与随文释义
      • (一) 语境对词义的制约
      • (二) 训诂家的语境观
      • (三) 随文释义与传注训诂
      • (四) 随文释义与词书训诂
  • 第七章 训诂与语言的社会性
    • 一、语言社会性的层面
      • (一) 词汇词义的社会性
      • (二) 言语表达的社会性
      • (三) 文字使用的社会性
    • 二、训诂与语言社会性的历史主义原则
      • (一) 语言社会性的时空因素
      • (二)语言社会性的个人因素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再版后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