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机械制图(第2版)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作者:
刘力
定价:
25.60元
ISBN:
978-7-04-014665-3
版面字数:
54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345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出版时间:
2004-06-28
读者对象:
高等职业教育
一级分类:
制造大类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是在2000年出版的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机械类专业适用)》,汲取近几年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修订而成的。教材体系采用传统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融合的形式,主要内容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AutoCAD基础,点、直线、平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组合体,轴测投影图及三维实体造型,机件的基本表示法,常用机件及结构要素的特殊表示法,零件图,装配图等,内容精简,突出应用。全书采用了我国最新颁布的《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及与制图有关的其他国家标准。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及成人院校机械类各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第一版曾荣获2002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 绪论
  • 第1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 1.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一般规定
      • 1.1.1 图纸幅面和格式(GB/T 14689—1993)
      • 1.1.2 标题栏(GB/T 10609.1—1989)
      • 1.1.3 复制图纸的叠法(GB/T 10609.—1989)
      • 1.1.4 比例(GB/T 14690—1993)
      • 1.1.5 字体(GB/T 14691—1993)
      • 1.1.6 图线(GB/T 4457.4—2002、GB/T17450—1998)
      • 1.1.7 尺寸注法(GB/T 4458.4—2003、GB/T 16675.2—1996)
    • 1.2 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
      • 1.2.1 铅笔
      • 1.2.2 图板和丁字尺
      • 1.2.3 三角板
      • 1.2.4 圆规和分规
      • 1.2.5 其他常用绘图工具
    • 1.3 几何作图
      • 1.3.1 基本作图方法
      • 1.3.2 圆弧连接作图举例
    • 1.4 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及画法
      • 1.4.1 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
      • 1.4.2 线段分析
      • 1.4.3 平面图形的绘图步骤
      • 1.4.4 平面图形的尺寸注法
    • 1.5 绘图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 1.5.1 仪器绘图
      • 1.5.2 徒手画图
  • 第2章 AutoCAD基础
    • 2.1 AutoCAD软件概述
      • 2.1.1 主要特点
      • 2.1.2 主要功能
    • 2.2 AutoCAD一般操作
      • 2.2.1 AutoCAD的启动
      • 2.2.2 进入绘图状态
      • 2.2.3 AutoCAD 2002的用户界面
      • 2.2.4 在AutoCAD中选择命令
      • 2.2.5 关于命令的使用说明
      • 2.2.6 AutoCAD中数据的输入方法
      • 2.2.7 用图形界限命令(Limits)设置图形边界
      • 2.2.8 退出AutoCAD 
    • 2.3 AutoCAD的绘图命令
      • 2.3.1 常用的基本绘图命令
      • 2.3.2 AutoCAD命令的执行过程
      • 2.3.3 关于命令提示的说明
    • 2.4 常用的辅助绘图工具
      • 2.4.1 光标坐标
      • 2.4.2 捕捉
      • 2.4.3 栅格
      • 2.4.4 正交
      • 2.4.5 对象捕捉
    • 2.5 图形显示命令
      • 2.5.1 实时平移
      • 2.5.2 实时缩放
      • 2.5.3 缩放窗口
      • 2.5.4 恢复
    • 2.6 图形的修改和编辑
      • 2.6.1 选择对象
      • 2.6.2 常用图形编辑命令
      • 2.6.3 用关键点编辑
    • 2.7 在AutoCAD中进行尺寸标注
      • 2.7.1 AutoCAD中常用的尺寸标注命令
      • 2.7.2 尺寸标注样式
      • 2.7.3 尺寸编辑
    • 2.8 样板图的制作
      • 2.8.1 国家标准《CAD工程制图规则》GB/T 18229—2000简介
      • 2.8.2 图层(Layer)
      • 2.8.3 作样板图
    • 2.9 用AutoCAD绘制平面图形综合举例
      • 2.9.1 调用样板图
      • 2.9.2 作图
  • 第3章 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 3.1 投影法及三视图的形成
      • 3.1.1 概述
      • 3.1.2 投影法分类
      • 3.1.3 三视图的形成
    • 3.2 点的投影
      • 3.2.1 点的三面投影
      • 3.2.2 点的三面投影与直角坐标的关系
      • 3.2.3 点的三面投影规律
      • 3.2.4 两点间的相对位置
      • 3.2.5 重影点及其可见性
    • 3.3 直线的投影
      • 3.3.1 直线的投影
      • 3.3.2 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
      • 3.3.3 点与直线
      • 3.3.4 两直线的相对位置
      • 3.3.5 一边平行于投影面的直角的投影
    • 3.4 平面的投影
      • 3.4.1 平面的表示法
      • 3.4.2 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
    • 3.5 平面内的点和直线
      • 3.5.1 平面内的点和直线的判断条件
      • 3.5.2 平面上的投影面平行线
    • 3.6 求直线的实长和平面的实形
      • 3.6.1 换面法的基本概念与投影变换的基本作图
      • 3.6.2 直线的投影变换
      • 3.6.3 平面的投影变换
  • 第4章 立体的投影
    • 4.1 基本体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 4.1.1 平面立体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 4.1.2 回转体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
    • 4.2 平面与立体表面的交线——截交线
      • 4.2.1 平面立体的截交线
      • 4.2.2 回转体的截交线
    • 4.3 两回转体表面的交线——相贯线
      • 4.3.1 表面取点法
      • 4.3.2 辅助平面法
      • 4.3.3 相贯线的特殊情况
      • 4.3.4 组合相贯线的画法
    • 4.4 用AutoCAD画基本体及其表面交线
  • 第5章 组合体
    • 5.1 组合体的组成方式
      • 5.1.1 组合体的概念
      • 5.1.2 组合体的组成方式
      • 5.1.3 形体分析法
    • 5.2 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
      • 5.2.1 画组合体三视图的方法和步骤
      • 5.2.2 画图举例
    • 5.3 组合体三视图的尺寸标注
      • 5.3.1 基本形体的尺寸标注
      • 5.3.2 切割体和相贯体的尺寸标注
      • 5.3.3 组合体的尺寸标注
    • 5.4 读组合体视图
      • 5.4.1 读图的基本知识
      • 5.4.2 读图的基本方法
    • 5.5 用AutoCAD绘制组合体三视图
  • 第6章 轴测投影图及三维实体造型
    • 6.1 轴测图基本知识
    • 6.2 正等轴测图
      • 6.2.1 正等轴测图的形成
      • 6.2.2 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 6.3 斜二等轴测图
      • 6.3.1 斜二等轴测图的形成
      • 6.3.2 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
    • 6.4 轴测剖视图的画法
    • 6.5 轴测草图的画法
    • 6.6 用AutoCAD绘制正等轴测图
      • 6.6.1 正等轴测图的三种栅格模式
      • 6.6.2 正等轴测图方式下圆的绘制
      • 6.6.3 绘图举例
    • 6.7 用AutoCAD进行实体造型
      • 6.7.1 用户坐标
      • 6.7.2 确定观察视点
      • 6.7.3 创建三维实体
      • 6.7.4 编辑三维实体
      • 6.7.5 布尔运算
      • 6.7.6 常用的三维实体显示命令
      • 6.7.7 实例
  • 第7章 机件的基本表示法
    • 7.1 视图(GB/T 17451—GB/T 4458.1—2002)
      • 7.1.1 基本视图
      • 7.1.2 向视图
      • 7.1.3 斜视图
      • 7.1.4 局部视图
    • 7.2 剖视图(GB/T 17452~17453—1998 GB/T 4458.6—2002)
      • 7.2.1 剖视图的概念
      • 7.2.2 剖切面的种类
      • 7.2.3 剖视图的种类
    • 7.3 断面图(GB/T 17452—GB/T 4458.6—2002)
      • 7.3.1 断面图的概念
      • 7.3.2 断面图的种类
    • 7.4 局部放大图
    • 7.5 简化画法(GB/T 16675.1—1996)
    • 7.6 综合应用举例
    • 7.7 用AutoCAD绘制机件
    • 7.8 第三角画法简介
  • 第8章 常用机件及结构要素的特殊表示法
    • 8.1 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GB/T 4495.1—1995)
      • 8.1.1 螺纹
      • 8.1.2 螺纹紧固件
    • 8.2 键、花键及其连接的表示法
      • 8.2.1 常用键及其标记
      • 8.2.2 键连接的画法及尺寸标注
      • 8.2.3 花键表示法(GB/T 4459.3—2000)
    • 8.3 齿轮表示法(GB/T 4459.2—2003)
      • 8.3.1 直齿圆柱齿轮
      • 8.3.2 斜齿圆柱齿轮
      • 8.3.3 直齿圆锥齿轮
    • 8.4 滚动轴承表示法(GB/T 4459.—1998)
      • 8.4.1 滚动轴承的结构和类型
      • 8.4.2 滚动轴承的画法
      • 8.4.3 滚动轴承的代号(GB/T 272—1993)
    • 8.5 弹簧表示法(GB/T 4459.4—2003)
      • 8.5.1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各部分的名称及尺寸计算
      • 8.5.2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画法
  • 第9章 零件图
    • 9.1 零件图的内容
    • 9.2 零件图的视图表达方案
      • 9.2.1 零件图的视图表达方法
      • 9.2.2 典型零件的表达方法
    • 9.3 零件上常见的工艺结构
      • 9.3.1 机械加工工艺结构
      • 9.3.2 铸件工艺结构
    • 9.4 零件图的尺寸标注
      • 9.4.1 尺寸基准的选择
      • 9.4.2 尺寸标注步骤
      • 9.4.3 尺寸配置的形式
      • 9.4.4 标注尺寸应注意的问题
    • 9.5 零件图的技术要求
      • 9.5.1 技术要求的内容
      • 9.5.2 表面粗糙度
      • 9.5.3 极限与配合
      • 9.5.4 形状和位置公差
    • 9.6 零件测绘
      • 9.6.1 零件测绘的步骤
      • 9.6.2 零件测绘举例
    • 9.7 阅读零件图的一般步骤
      • 9.7.1 阅读零件图的目的
      • 9.7.2 阅读零件图的方法和步骤
    • 9.8 用AutoCAD绘制零件图
      • 9.8.1 铸造圆角的绘制
      • 9.8.2 零件图中尺寸偏差、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和形位公差的标注
  • 第10章 装配图
    • 10.1 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
    • 10.2 装配图的视图表示法
      • 10.2.1 装配图画法的基本规定
      • 10.2.2 装配图画法的特殊规定和简化画法
    • 10.3 装配图中的尺寸标注与零、部件编号及明细栏
      • 10.3.1 尺寸标注
      • 10.3.2 零、部件编号
      • 10.3.3 标题栏及明细栏
    • 10.4 常见的装配工艺结构
      • 10.4.1 装配工艺结构
      • 10.4.2 机器上的常见装置
    • 10.5 部件测绘和装配图画法
      • 10.5.1 部件测绘
      • 10.5.2 画装配图
    • 10.6 读装配图和拆画零件图
      • 10.6.1 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
      • 10.6.2 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 10.7 利用AutoCAD拼画装配图
  • 附录
    • 一、螺纹
    • 二、螺纹紧固件
    • 三、键与销
    • 四、滚动轴承
    • 五、常用标准数据和标准结构
    • 六、常用金属材料、热处理和表面处理
    • 七、轴和孔的极限偏差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