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生态毒理学概论


作者:
史志诚等编著
定价:
25.00元
ISBN:
978-7-04-017553-0
版面字数:
28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232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05-09-29
物料号:
17553-00
读者对象:
学术著作
一级分类:
自然科学
二级分类:
生物
三级分类:
生态学

暂无
  • 1 生态毒理学的基本概论
    • 1.1 生态毒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1.1.1 生态毒理学的定义
      • 1.1.2 生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 1.1.3 研究生态毒理学的意义
    • 1.2 生态毒理学简史
      • 1.2.1 生态毒理学的诞生
      • 1.2.2 化学时代与生态毒理学的形成
      • 1.2.3 环境污染对生态毒理学发展的影响
      • 1.2.4 生态毒理学概念的发展
      • 1.2.5 生态毒理学展望
    • 1.3 我国生态毒理学研究现状
      • 1.3.1 草地生态毒理系统的研究
      • 1.3.2 陆生生态毒理研究
      • 1.3.3 水生生态毒理研究
      • 1.3.4 海洋生态毒理研究
      • 1.3.5 加强生态毒理学科研与教学工作
  • 2 生态毒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与转化
    • 2.1 生态毒物的来源与特性
      • 2.1.1 生态毒物的来源
      • 2.1.2 生态毒物的特性
    • 2.2 毒物在生态系统中循环与迁移
      • 2.2.1 毒物和污染物的循环与迁移途径
      • 2.2.2 毒物在环境中的生物转化方式
    • 2.3 毒物的分布与转化
      • 2.3.1 生物群暴露
      • 2.3.2 环境分配过程
      • 2.3.3 水中的分配过程
      • 2.3.4 大气中的分配过程
      • 2.3.5 陆地分配过程
      • 2.3.6 化学物质不稳定性模型
      • 2.3.7 化学物质的转化及降解
      • 2.3.8 生物利用度
      • 2.3.9 数量结构活性关系
      • 2.3.10 全球污染
    • 2.4 生态毒物剂量和浓度反应关系
      • 2.4.1 剂量—反应关系
      • 2.4.2 持续性和间歇性暴露的毒理学影响
      • 2.4.3 毒性数据从一个生物群到其他生物区系的外推
  • 3 毒物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
    • 3.1 生物系统与生态系统对毒物的反应
      • 3.1.1 毒物进入生物系统的途径及其反应
      • 3.1.2 生态系统反应
    • 3.2 毒物动力学过程
      • 3.2.1 吸收
      • 3.2.2 运输与代谢
      • 3.2.3 螯合
      • 3.2.4 排泄
    • 3.3 生理反应与生化反应
      • 3.3.1 生理反应
      • 3.3.2 生化反应
    • 3.4 致癌、诱变与畸形作用
      • 3.4.1 致癌因子
      • 3.4.2 致畸剂
      • 3.4.3 检测和评价
    • 3.5 生物的富集放大
    • 3.6 毒物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 3.6.1 亚有机体响应与种群和群落响应
      • 3.6.2 生活史阶段的影响
      • 3.6.3 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改变
      • 3.6.4 生态关系的改变
      • 3.6.5 毒物对动植物的危害
  • 4 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
    • 4.1 生物毒性效应的毒理学方法
      • 4.1.1 代表性生物品种的选择
      • 4.1.2 急性毒性试验
      • 4.1.3 亚慢性毒性试验
      • 4.1.4 慢性毒性试验
      • 4.1.5 蓄积毒性试验
    • 4.2 生态系统水平效应的测试方法
      • 4.2.1 一般研究程序
      • 4.2.2 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的研究方法
      • 4.2.3 群落与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方法
      • 4.2.4 田间试验
      • 4.2.5 生物监测
      • 4.2.6 长期监测与建立生态毒理学数据库
    • 4.3 微生态系统模型
      • 4.3.1 微生态系统模型及其用途
      • 4.3.2 微生态系统模型的分类
      • 4.3.3 水生微生态系统模型
      • 4.3.4 土壤微生态系统模型
      • 4.3.5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态系统模型
    • 4.4 数学模型
      • 4.4.1 处置和转运模型
      • 4.4.2 结果(效果)模型
  • 5 生物监测和生物指示
    • 5.1 生物监测和生物指示原理
    • 5.2 利用活生物监测
      • 5.2.1 生物监测类型
      • 5.2.2 机体内的化学残留
      • 5.2.3 生物蓄积
    • 5.3 生物蓄积监测
    • 5.4 生态区(biota)监测
      • 5.4.1 生物指示的应用
      • 5.4.2 细胞和个体水平的生物监测
      • 5.4.3 种群和群落水平的监测
  • 6 生态毒性灾害
    • 6.1 生态灾害与生态毒性灾害
      • 6.1.1 毒性灾害与生态毒性灾害的分类
      • 6.1.2 生态毒性灾害的特点
      • 6.1.3 生态毒性灾害的发生趋势及其对策
    • 6.2 生态毒理系统
      • 6.2.1 生态毒理系统的形成
      • 6.2.2 草地有毒植物生态毒理系统
      • 6.2.3 工业区生态系统中“三废”生态毒理系统
      • 6.2.4 农区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毒理系统
    • 6.3 重大生态毒性灾害的发生及其影响
      • 6.3.1 生态环境失调引发的生态毒性灾害
      • 6.3.2 通过食物链引发的生态毒性灾害
      • 6.3.3 有害生物入侵引发的生态毒性灾害
      • 6.3.4 环境污染引发的生态毒性灾害
      • 6.3.5 有毒元素引发的生态毒性灾害
  • 7 生态风险评估
    • 7.1 生态风险评估的概念
    • 7.2 生态风险评估的分类
    • 7.3 生态风险评估的程序
      • 7.3.1 确定问题与限定危害
      • 7.3.2 生态效应评估和生态目标
      • 7.3.3 暴露评估
      • 7.3.4 风险表征
      • 7.3.5 风险信息交流和风险管理
      • 7.3.6 生态监测程序
    • 7.4 生态风险评估的发展
      • 7.4.1 区域生态风险评估
      • 7.4.2 比较风险评估
  • 8 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
    • 8.1 化学品的安全性评价
      • 8.1.1 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 8.1.2 安全评价的程序
      • 8.1.3 提供人体接触化学物的安全量
    • 8.2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后果评价
      • 8.2.1 毒物泄漏后果的概率函数法
      • 8.2.2 毒物泄漏扩散模型
    • 8.3 化学毒性灾害处置
      • 8.3.1 建立化学灾害应急信息系统
      • 8.3.2 确定化学毒性灾害的防救预案
      • 8.3.3 防救化学毒性灾害的应急措施
  • 9 生态毒理学与化学物质的管理
    • 9.1 化学物质管理原理与方法
      • 9.1.1 管理原理与类型
      • 9.1.2 管理程序与方法
    • 9.2 美国的化学物质管理
      • 9.2.1 生态毒理学在USEPA控制毒物中的地位
      • 9.2.2 毒物控制的法律框架
      • 9.2.3 FIFRA测试
      • 9.2.4 TSCA测试
    • 9.3 欧盟的化学物质管理
    • 9.4 我国的化学品管理
      • 9.4.1 我国化学品管理法规
      • 9.4.2 我国新化学物质申报制度
      • 9.4.3 我国农药登记制度
  • 10 国际互联网上生态毒理学信息资源
    • 10.1 互联网上生态毒理学及其相关数据库
  • *10.2 生态风险评估软件RiskAssistantm
    • 10.3 生态毒理学及其相关文献和信息的网上检索
      • 10.3.1 生态毒理学及其相关网站
      • 10.3.2 生态毒理学网上图书信息
      • 10.3.3 生态毒理学及其相关的网上专业期刊
  • 英(拉)汉生态毒理学名词对照
  • 汉英(拉)生态毒理学名词对照
  • 索引
  • 主要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