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图书目录
数字化资源

刑法总论




本教材坚持理论与实务并重,强调突出法律硕士培养的根本目标:实务性和应用性。在内容上,本书尽可能回避纯粹的理论学派争议和差异化观点的列举和描述,突出法律应用与实务技能的培养,以实务问题的提炼和解决作为教材的重要特色。对于知识体系和基础理论的叙述,本书充分发挥案例方法的重要作用,以短小精炼的案例作为辅助工具和分析素材,力图收到原理叙述、案例解说并进和互补的功效,即:一方面兼顾法律硕士填补刑法知识体系的需要,另一方面结合法律硕士的思维特点,使之在理论层次上有所提升,并且着重突出教材的实践性特色。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写作体例上本书有所创新:(1)在每章和每节中设置了“本章要点”和“本节要点”,对本章和本节的重点、难点进行概括;(2)正文中放置大量解释性、辅助理解的小案例,这些案例绝大多数取材于真实案件,引导读者读懂教材,建立对刑法学的直观印象,模拟司法实务中的思维模式;(3)每节后设置了“延伸思考”、“法条链接”和“扩展阅读”,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下深入学习。



作者:
于志刚、孙万怀、梅传强

定价:
49.50元

出版时间:
2011-09-09

ISBN:
978-7-04-033039-7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法学

二级分类:
法学

三级分类:
法学

重点项目:
暂无

版面字数:
600.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621页

装帧形式:
平装
  • 第一章 刑法概述
    •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分类和渊源
      • 一、刑法的概念与分类
      • 二、刑法的渊源
    • 第二节 刑法的性质、根据和任务
      • 一、刑法的性质
      • 二、刑事立法的根据
      • 三、刑法的任务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三节 刑法的结构、规范和解释
      • 一、刑法的结构
      • 二、刑法的规范
      • 三、刑法的解释
  • 第二章 刑法基本原则
    •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产生和发展
      •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渊源
      • 三、罪刑法定原则所导致的“文字困境”及对其合理性的限缩
      • 四、基本原则在新中国法制发展过程中的确立
    • 第二节 刑法的平等适用原则
      • 一、刑法的平等适用原则与差异性的关系
      • 二、刑法平等保护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罪刑相当原则
      • 一、罪刑相当原则的核心内容
      • 二、罪刑相当原则的历史发展与实质
  • 第三章 刑法效力范围
    • 第一节 刑法空间效力
      • 一、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
      • 二、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
    • 第二节 刑法时间效力
      • 一、刑法时间效力的概念
      • 二、刑法的生效、终止时间
      • 三、刑法溯及力的问题
  • 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 第一节 犯罪概念
      • 一、犯罪的一般概念
      •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
      • 三、犯罪概念中的“但书”
      • 四、犯罪的分类
    • 第二节 犯罪构成
      • 一、大陆法系与前苏联犯罪构成体系的历史演变
      •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理论
      • 三、犯罪构成的分类
      • 四、两大犯罪构成体系的比较
  • 第五章 犯罪客体
    •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
      •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 二、犯罪客体的特征
      • 三、犯罪客体的意义
    • 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分类
      • 一、犯罪的一般客体
      • 二、犯罪的同类客体
      • 三、犯罪的直接客体
      • 四、犯罪直接客体的分类
    • 第三节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 一、犯罪对象概述
      • 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
  •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 第一节 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特征
      •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要素
      • 三、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 第二节 危害行为
      •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 二、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作为
      • 三、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不作为
      • 四、关于持有的行为性质
    • 第三节 危害结果
      • 一、危害结果的概念与特征
      • 二、危害结果的分类
      • 三、危害结果的法律意义
    • 第四节 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要素
      • 一、因果关系概述
      • 二、因果关系的特点
      • 三、因果关系的认定
      • 四、不作为的因果关系
      • 五、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
  • 第七章 犯罪主体
    • 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
      •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
      • 二、犯罪主体的意义
    • 第二节 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
      •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
      • 二、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
      • 三、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处理
      • 四、老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处理
    • 第三节 刑事责任能力
      • 一、刑事责任能力概述
      • 二、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 三、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 四、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 第四节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 一、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
      • 二、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分类
    • 第五节 单位犯罪主体
      •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
      • 二、单位犯罪主体的范围
      • 三、单位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
  •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 三、犯罪主观方面的司法要求
    •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 第三节 犯罪过失
      •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 第四节 无罪过事件
      • 一、无罪过事件的概念
      • 二、无罪过事件的类型
      • 三、无罪过事件的免责依据
    • 第五节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 一、犯罪目的
      • 二、犯罪动机
      • 三、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联系和区别
      • 四、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意义
    • 第六节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 一、认识错误的概念
      • 二、法律认识错误
      • 三、事实认识错误
  • 第九章 正当化行为
    • 第一节 正当化行为概述
      • 一、正当化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 二、正当化行为的立法根据和意义
      • 三、正当化行为的类型
    • 第二节 正当防卫
      •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意义
      • 二、正当防卫的条件
      • 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 第三节 紧急避险
      •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意义
      • 二、紧急避险的条件
      •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 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 第四节 其他正当化行为
      • 一、法令行为
      • 二、执行命令行为
      • 三、正当业务行为
      • 四、被害人承诺行为
      • 五、推定承诺行为
      • 六、自救行为
      • 七、义务冲突行为
  • 第十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
      • 一、故意犯罪的阶段
      • 二、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 三、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存在范围
      • 四、犯罪成立与犯罪停止形态
    • 第二节 犯罪既遂形态
      • 一、犯罪既遂的一般标准
      • 二、犯罪既遂的类型
    • 第三节 犯罪预备形态
      •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与特征
      • 二、预备犯的处罚原则
    • 第四节 犯罪未遂形态
      •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与特征
      • 二、犯罪未遂的类型
      • 三、几种特殊犯罪类型的未遂
      • 四、未遂犯的处罚原则
    • 第五节 犯罪中止形态
      •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特征
      • 二、犯罪中止的类型
      • 三、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
    • 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述
      • 一、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 第二节 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
      • 二、主犯、从犯、胁从犯及其处罚原则
      • 三、教唆犯及其处罚原则
    • 第三节 共同犯罪的若干特殊问题
      • 一、共同犯罪与身份
      • 二、单位共同犯罪的处罚原则
      • 三、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
  • 第十二章 罪数形态
    • 第一节 罪数的判断标准、原则与罪数类型
      • 一、罪数的判断标准
      • 二、罪数判断的原则
      • 三、罪数的类型
    • 第二节 实质的一罪
      • 一、继续犯
      • 二、想像竞合犯
      • 三、法条竞合犯
      • 四、结果加重犯
    • 第三节 法定的一罪
      • 一、集合犯
      • 二、结合犯
    • 第四节 处断的一罪
      • 一、连续犯
      • 二、牵连犯
      • 三、吸收犯
    • 第五节 数罪的类型
      • 一、数罪类型的划分
      • 二、同种数罪的并罚
  • 第十三章 刑罚概述
    • 第一节 刑罚与刑罚权
      • 一、刑罚的基本问题
      • 二、刑罚权及其根据
    • 第二节 刑罚的目的
      • 一、刑罚目的的概念与内容之争
      • 二、刑罚目的究竟以惩罚为主导还是以预防为目的
  • 第十四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 第一节 我国刑罚体系的主刑
      • 一、管制
      • 二、拘役
      • 三、有期徒刑
      • 四、无期徒刑
      • 五、死刑
    • 第二节 附加刑
      • 一、罚金
      • 二、剥夺政治权利
      • 三、没收财产
      • 四、驱逐出境
    • 第三节 刑法上的非刑罚措施
      • 一、刑法上的非刑罚措施的概念及种类
      • 二、适用非刑罚措施的条件及其意义
  • 第十五章 刑罚裁量
    • 第一节 量刑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 一、刑罚量刑的概念
      • 二、量刑的原则
    • 第二节 量刑情节及其具体适用
      • 一、量刑情节
      • 二、量刑情节的具体适用
  • 第十六章 刑罚的裁量制度
    • 第一节 累犯
      • 一、累犯的概念
      • 二、累犯的分类和条件
      • 三、累犯的刑事责任
      • 四、关于累犯的几个问题
    • 第二节 自首
      • 一、自首的概念与实质
      • 二、自首的种类和条件
      • 三、自首的刑事责任
    • 第三节 立功
      • 一、立功的概念
      • 二、立功的条件
    • 第四节 数罪并罚
      • 一、数罪并罚的原则
      • 二、数罪并罚的三种情况
      • 三、数罪并罚制度适用中解释规范的发展与适用
    • 第五节 缓刑
      • 一、缓刑概述
      • 二、缓刑的适用
      • 三、战时缓刑制度
  • 第十七章 刑罚执行制度
    • 第一节 刑罚执行概述
      • 一、刑罚执行的概念
      • 二、刑罚执行的原则
    • 第二节 减刑
      • 一、减刑的概念
      • 二、减刑的适用条件
      • 三、减刑的程序
      • 四、减刑后刑期的计算
    • 第三节 假释
      • 一、假释的概念
      • 二、假释适用的条件
      • 三、假释的程序、考验和撤销
    • 第四节 社区矫正
      •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 二、社区矫正的参与主体
      • 三、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 四、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
  • 第十八章 刑罚消灭制度
    • 第一节 时效
      • 一、时效的基本概念及其规定
      • 二、追诉时效的计算方法
      • 三、时效延长
    • 第二节 赦免
      • 一、赦免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 二、特赦和大赦的区别
      • 三、新中国赦免制度的适用
如无法打开或下载资源,请在电脑端(xuanshu.hep.com.cn)进行下载操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