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分子细胞生物学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作者:
柳惠图 王永潮 桑建利
定价:
66.00元
ISBN:
978-7-04-032271-2
版面字数:
94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537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出版时间:
2013-01-07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
细胞生物学

本书在阐述细胞生物学基本理论、概念的前提下,深入阐述细胞结构及其重大生命活动规律的分子机制,力求全面展现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

本书共19章,内容涵盖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及几种特化细胞,详细阐述细胞质膜与跨膜运输、真核细胞内膜系统、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叶绿体与光合作用、细胞骨架、细胞核及染色体、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及其调控、细胞衰老与死亡、细胞社会性、细胞分化与干细胞、生殖细胞、免疫细胞、神经细胞、肿瘤细胞、植物细胞等。本书同时配套了丰富的网络拓展资源,以期为读者拓宽知识面、启发与活跃思路提供一个便捷、有效的途径。

本书可作为高等综合、师范、农林院校研究生、本科生的细胞生物学或分子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教师和科研人员参考。

  • 第一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显微镜技术
      • 一、普通荧光显微镜技术
      • 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 三、活细胞工作站
      • 四、体视荧光显微镜
    • 第二节 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
      • 一、从组织中分离细胞
      • 二、利用流式细胞术分选细胞
      • 三、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技术
    • 第三节 细胞组分的分离与细胞标记技术
      • 一、细胞组分的分离
      • 二、细胞标记技术
    • 第四节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技术
      • 一、凝胶阻滞技术
      • 二、DNase Ⅰ足纹法
      • 三、Southwestern印迹杂交
      • 四、DNA– 蛋白质亲和层析法
      • 五、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 六、Microarray技术与基因表达谱研究
      • 七、实时定量PCR技术
      • 八、基因表达阻断方法
    • 第五节 蛋白质分析技术
      • 一、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技术
      • 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
  • 第二章 质膜成分、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质膜脂质
      • 一、质膜的脂质成分
      • 二、膜脂的多型性
      • 三、膜脂双层的物理性质
      • 四、人工膜
      • 五、质膜脂双层的不对称分布及生理意义
      • 六、膜脂的合成与分解
      • 七、生物活性脂
    • 第二节 膜蛋白
      • 一、膜蛋白种类
      • 二、膜内在蛋白的三维结构研究
      • 三、膜蛋白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生物膜的结构模式
      • 一、脂筏概念的提出
      • 二、脂筏的分离与提取
      • 三、关于脂筏的假说
      • 四、胞膜窖及窖蛋白
    • 第四节 脂筏/胞膜窖的主要功能
      • 一、脂筏/胞膜窖的信号转导调节功能
      • 二、脂筏/胞膜窖与细胞凋亡
      • 三、脂筏/胞膜窖与细胞的极性及定向迁移
      • 四、脂筏/胞膜窖与疾病
    • 第五节 生物膜蛋白质分子之间及蛋白质与膜脂的相互作用
      • 一、外周蛋白与膜脂的相互作用
      • 二、脂筏/ 胞膜窖部位蛋白与膜脂的相互作用
      • 三、蛋白质结构微区
      • 四、内在蛋白与脂双层的相互作用
  • 第三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
    • 第一节 膜转运蛋白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 一、膜转运蛋白
      • 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 第二节 载体蛋白介导的运输方式
      • 一、载体蛋白介导的被动运输
      • 二、载体蛋白介导的主动运输
      • 三、载体蛋白介导的协同运输
    • 第三节 通道蛋白介导的运输方式
      • 一、离子通道
      • 二、水通道蛋白
    • 第四节 胞吞作用
      • 一、吞噬作用
      • 二、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
      • 三、非网格蛋白依赖的胞吞作用
      • 四、胞吞对生命活动的调控作用
  • 第四章 真核细胞内膜系统
    • 第一节 内膜系统结构及其功能
      • 一、内质网的形态特性、功能与生物发生
      • 二、高尔基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 三、溶酶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 第二节 内膜系统与物质运输
      • 一、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
      • 二、从高尔基体到内质网的反向运输过程
      • 三、从高尔基体到细胞膜和膜外运输
      • 四、 蛋白质运输与疾病
  • 第五章 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线粒体的结构与组成
      • 一、线粒体形态与分布
      •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与组成
    • 第二节 线粒体的功能和氧化磷酸化
      • 一、氧化磷酸化的分子结构基础
      • 二、氧化磷酸化的分子机制
      • 三、氧化磷酸化的其他相关问题
    • 第三节 线粒体遗传
      • 一、线粒体DNA的结构与复制
      • 二、线粒体DNA的表达
      • 三、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的相互作用
    • 第四节 线粒体蛋白质的定向转运
      • 一、线粒体蛋白质转运概述
      • 二、线粒体蛋白质的跨膜转运
    • 第五节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和疾病
      • 一、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 二、线粒体与疾病
      • 三、线粒体分裂和融合动态变化的分子机制及与疾病和细胞凋亡的关系
  • 第六章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 第一节 叶绿体的结构及其化学组成
      • 一、叶绿体的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 二、叶绿体类囊体膜的超微结构
      • 三、类囊体膜的化学组成
      • 四、叶绿体的生物发生
    • 第二节 类囊体膜蛋白超分子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
      • 一、光系统Ⅱ的结构与功能
      • 二、光系统Ⅰ的结构与功能
      • 三、细胞色素b6f蛋白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三节 光合电子传递与同化力的形成
      • 一、光合电子传递及其特征
      • 二、光合磷酸化及其与电子传递的偶联机制
    • 第四节 光合作用的碳代谢
      • 一、光合碳同化的途径及其调控
      • 二、光呼吸及其生理意义
    • 第五节 叶绿体的遗传系统及其基因转化的研究
      • 一、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与进化
      • 二、叶绿体基因转化的研究
    • 第六节 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与适应
  • 第七章 细胞骨架
    • 第一节 微丝
      • 一、肌动蛋白及其基本特征
      • 二、微丝结构特征
      • 三、肌动蛋白聚合的动力学
      • 四、肌动蛋白结合蛋白
      • 五、微丝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 六、微丝特异性药物
      • 七、微丝的功能
    • 第二节 微管
      • 一、微管蛋白及其基本特征
      • 二、微管的基本结构
      • 三、微管的装配动态
      • 四、微管组织中心
      • 五、微管结合蛋白
      • 六、微管特异性药物
      • 七、微管的功能
    • 第三节 中间丝
      • 一、中间丝蛋白的类型和结构
      • 二、中间丝的装配
      • 三、中间丝结合蛋白
      • 四、中间丝的功能
    • 第四节 细胞骨架结合蛋白活性的调节
    • 第五节 原核细胞中细胞骨架研究现状
  • 第八章 细胞核及染色体
    • 第一节 细胞核
      • 一、细胞核的内外膜
      • 二、核孔复合体
      • 三、核纤层
      • 四、细胞核的骨架系统
    • 第二节 染色体
      • 一、DNA、染色体和基因组结构
      • 二、DNA在细胞核中的有序包装和染色体
      • 三、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分化
      • 四、染色体组型
      • 五、染色体的关键DNA序列和人工遗传控制
    • 第三节 核仁
      • 一、核仁存在的普遍性及其意义
      • 二、核仁的结构及其层次分化
      • 三、核仁的周期变化
      • 四、核仁的主要功能
    • 第四节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 一、基因表达调控的水平和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特点
      • 二、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及其产物加工
      • 三、基因表达调控的顺式作用元件
      • 四、基因表达调控的反式作用因子
      • 五、染色体结构与基因表达调控
  • 第九章 细胞信号转导
    • 第一节 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与基本功能
      • 一、G蛋白偶联受体的基本结构特征
      • 二、G蛋白偶联受体的配体结合结构域
      • 三、受体的G蛋白偶联结构域
      • 四、受体组成型活性与信号转导
    • 第二节 G蛋白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 一、异源三聚体G蛋白的基本特征
      • 二、异源三聚体G蛋白亚基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
      • 三、异源三聚体G蛋白信号转导的特异性
      • 四、Ras蛋白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钙离子与钙调素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 一、Ca2+ 的细胞内信使功能
      • 二、经由IP3受体通道的Ca2+ 释放
      • 三、钙调蛋白的基本特性
      • 四、钙调蛋白对胞内酶活性的调控及其效应
    • 第四节 蛋白激酶与蛋白磷酸酶的信号转导功能
      • 一、蛋白激酶的活性调节与信号转导
      • 二、蛋白激酶对靶蛋白的活性调节
      • 三、磷酸化对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
      • 四、蛋白磷酸酶的活性调节与信号转导
      • 五、蛋白磷酸酶的亚细胞定位与功能相关性
    • 第五节 类固醇激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 一、类固醇激素受体的基本特征
      • 二、类固醇激素受体的异构体和亚型
      • 三、配体与类固醇激素受体的作用
      • 四、辅助因子与类固醇激素受体的作用
  • 第十章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 第一节 细胞周期概述与细胞同步化
      • 一、细胞周期概述
      • 二、细胞同步化及其在细胞周期研究中的作用
    • 第二节 G期细胞的特点及其调节的分子机制
    • 第三节 细胞周期不同时相特点及其主要事件
      • 一、G1期
      • 二、S期
      • 三、G2期
      • 四、M 期
    • 第四节 细胞周期时相进程和运转调节的分子机制
      • 一、Cdk 和周期蛋白
      • 二、cyclin–Cdk 复合物的活性调节
      • 三、G0→ G1→ S 期进程与运转的调节
      • 四、G2→ M 期转换的调节
      • 五、M 期进程及其调节的分子机制
    • 第五节 细胞周期检控点及其与细胞周期调控
      • 一、概述
      • 二、DNA 损伤激活细胞周期检控点的信号调节通路及分子基础
      • 三、纺锤体装配检控点
      • 四、细胞周期检控点调节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 第六节 生长因子、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调节网络与细胞增殖调控
  • 第十一章 细胞衰老
    • 第一节 细胞衰老的分类、特征及意义
      • 一、细胞衰老的分类
      • 二、细胞衰老的特征
      • 三、细胞衰老的进化意义——肿瘤抑制与整体衰老
    • 第二节 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
      • 一、端粒与端粒酶在细胞衰老中的作用
      • 二、损伤– 应答与细胞衰老
      • 三、代谢相关的分子信号通路与细胞衰老
    • 第三节 衰老研究方法及抗衰老药物
      • 一、衰老主要研究方法及抗衰老药物新靶点
      • 二、抗衰老药物的研究
  • 第十二章 细胞死亡
    • 第一节 细胞凋亡
      • 一、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
      • 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三、凋亡细胞的清除
      • 四、凋亡细胞的检测
      • 五、细胞凋亡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 第二节 细胞自噬与死亡
      • 一、自噬的类型和特征
      • 二、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
      • 三、细胞自噬的检测方法
      • 四、细胞自噬与凋亡
      • 五、自噬在病理和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 第三节 坏死与坏死程序
      • 一、细胞坏死与凋亡
      • 二、细胞坏死的分子机制
      • 三、细胞坏死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 第十三章 细胞社会性
    • 第一节 细胞表面、细胞识别与细胞黏附
      • 一、细胞表面
      • 二、细胞识别与细胞黏附
    • 第二节 细胞连接与细胞间通讯
      • 一、闭锁连接
      • 二、锚定连接
      • 三、通道连接
      • 四、信号中继连接
      • 五、外排体介导的细胞间通讯
    • 第三节 细胞的极性与上皮- 间质变迁
      • 一、细胞的极性
      • 二、上皮– 间质变迁与间质– 上皮变迁
    • 第四节 细胞外基质及其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一、概念与概述
      • 二、细胞外基质的分子组成
      • 三、基(底)膜
      • 四、细胞外基质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 五、细胞外基质介导的信号转导
  • 第十四章 细胞分化与干细胞
    • 第一节 干细胞的分类及概念
      • 一、全能干细胞
      • 二、多功能干细胞
      • 三、成体干细胞
    • 第二节 表皮干细胞
      • 一、表皮的结构与功能
      • 二、表皮的更新
      • 三、表皮干细胞与过渡增殖细胞
      • 四、乳腺的发育与退化周期
    • 第三节 感觉上皮细胞
      • 一、嗅神经元
      • 二、听毛细胞
      • 三、光受体细胞
    • 第四节 呼吸及消化道
      • 一、肺泡上皮
      • 二、呼吸道上皮
      • 三、小肠上皮的自我更新及其信号调控
      • 四、肝细胞与肝功能
      • 五、胰腺中的胰岛素分泌细胞
    • 第五节 血管、淋巴管及内皮细胞
      • 一、内皮细胞衬于所有血管及淋巴管内面
      • 二、内皮尖端细胞引领血管生成
    • 第六节 多能干细胞的更新:血细胞形成
      • 一、血细胞简介
      • 二、血细胞的产生
    • 第七节 骨骼肌的发育调节及再生
      • 一、成肌细胞融合形成新的骨骼肌纤维
      • 二、肌细胞可以通过改变它们所含有的蛋白亚型而改变特性
      • 三、骨骼肌纤维分泌筒箭毒碱限制自身生长
      • 四、有些成肌细胞在成体内以静息干细胞形式存在
    • 第八节 成纤维细胞及其转化:结缔组织细胞家族
      • 一、成纤维细胞根据化学信号而改变它们的特征
      • 二、成骨细胞形成骨基质
      • 三、脂肪细胞能从成纤维细胞发育而来
    • 第九节 干细胞工程
      • 一、健康造血干细胞用于替代患病的血细胞
      • 二、表皮干细胞用于组织修复
      • 三、神经干细胞恢复中枢神经系统
      • 四、成体干细胞的组织特异性
    • 第十节 肿瘤干细胞
    • 第十一节 成体细胞基因重编程的研究进展
      • 一、哺乳类体细胞核移植的克隆
      • 二、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的发现及进展
  • 第十五章 生殖细胞
    • 第一节 减数分裂
      • 一、减数分裂前间期
      • 二、减数分裂过程
    • 第二节 生殖细胞的增殖发育及受精着床
      • 一、精子的发生
      • 二、卵子的发生与发育
      • 三、受精与着床
      • 四、人口的控制问题
  • 第十六章 免疫细胞
    •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种系发生
      • 一、无脊椎动物
      • 二、脊椎动物
    • 第二节 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 一、免疫器官
      • 二、免疫细胞
      • 三、免疫分子
    • 第三节 免疫细胞膜表面分子
    • 第四节 免疫细胞表面受体分子
    • 第五节 固有免疫细胞
      • 一、吞噬细胞
      • 二、树突状细胞
      • 三、自然杀伤细胞
    • 第六节 适应性免疫细胞
      • 一、T淋巴细胞
      • 二、B淋巴细胞
    • 第七节 免疫细胞的发育
      • 一、造血干细胞的发现
      • 二、造血干细胞的起源
      • 三、造血干细胞的表型
      • 四、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五、造血干细胞的谱系分化
  • 第十七章 神经细胞
    • 第一节 神经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 一、神经细胞的形态
      • 二、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协同作用
    • 第二节 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
      • 一、静息电位
      • 二、动作电位
    • 第三节 神经细胞通讯和信号转导
      • 一、神经突触
      • 二、突触的活动
      • 三、突触活动的调节
      • 四、神经递质分泌的分子机制
    • 第四节 神经元的发育和神经可塑性
      • 一、神经细胞的起源及调节
      • 二、神经轴突连接和树突形成
  • 第十八章 肿瘤细胞
    • 第一节 癌症是一个微进化过程
      • 一、肿瘤的命名及基本性质
      • 二、大多数癌症起源于单个异常细胞
      • 三、癌细胞的产生与体细胞突变有关
      • 四、癌症的发生需要多个突变
      • 五、肿瘤发生是一个渐进性过程
      • 六、肿瘤的形成与细胞死亡和细胞增殖分化调节失控有关
      • 七、肿瘤干细胞的来源
      • 八、转移的基本条件是癌细胞在新环境中的存活和增殖
      • 九、肿瘤的血管形成
      • 十、恶性肿瘤细胞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肿瘤病因的可预测性
      • 一、致癌因子与DNA 损伤
      • 二、肿瘤起始剂与肿瘤促进剂
      • 三、病毒与其他感染
      • 四、致癌物识别的重要性及困难
    • 第三节 寻找癌症关键基因
      • 一、功能获得突变与功能丧失突变
      • 二、逆转录病毒可作为癌基因载体
      • 三、Ras基因
      • 四、Rb基因与成视网膜细胞瘤
      • 五、寻找肿瘤关键基因
    • 第四节 癌细胞行为的分子基础
      • 一、胚胎发育和基因工程小鼠研究与肿瘤关键基因
      • 二、肿瘤关键基因与细胞增殖调控
      • 三、p53基因
      • 四、DNA 错配修复与癌的发生
      • 五、癌的转移机制与步骤
    • 第五节 肿瘤的治疗:现状和未来
  • 第十九章 植物细胞
    •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 一、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微纤丝
      • 二、植物顶端与侧生分生区
      • 三、植物细胞的质体发育
      • 四、原生质体与细胞壁的形成
    • 第二节 植物细胞壁
      • 一、细胞壁的基本成分
      • 二、细胞壁的结构与形成
      • 三、细胞生长与细胞壁
      • 四、细胞分化与细胞壁
    • 第三节 植物激素与信号转导
    • 第四节 胞间连丝与物质交换
    • 第五节 植物细胞与环境
      • 一、植物与病原体相互作用遗传机制
      • 二、植物对非生物逆境的反应
  • 索引

本数字课程配套《分子细胞生物学》一书,内容包括多项拓展阅读材料,以专题的形式按书中章节排列,旨在丰富教材内容,充分反映细胞生物学学科最新进展。本数字课程是对纸质书的重要补充和扩展,内容动态更新,读者可利用书后的帐号和密码登录网站获取多项学习资源。

相关图书